理论教育 揭示孔子所传礼教的真正意义-彼此信任

揭示孔子所传礼教的真正意义-彼此信任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人们狂呼“打倒孔家店”,指控“礼教杀人”时,他们所批判、攻击的“礼教”,其实根本不是《论语》中孔子所认定、所教的礼。不过,decent有“合宜”无法涵盖的其他意义。孔子着重的方向不在此,他真正表达的是自己有多看重“信”这件事,即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而礼就是这种把握的来源与保障。

当人们狂呼“打倒孔家店”,指控“礼教杀人”时,他们所批判、攻击的“礼教”,其实根本不是《论语》中孔子所认定、所教的礼。那个礼不是礼貌、礼节或礼数,很难用白话文的词语来代替。反而是英文中有一个词庶乎近之,就是decent(正派、像样)。

这不是个冷僻艰涩的词,然而虽然常常出现常常遇见,却几乎无法找到贴切的中文,能够予以对译。勉强将这个词解释为“合宜”吧!说一个人decent,意味着他不会做什么粗野、奸猾、欺瞒的事,也就是说他总是行为合宜。

不过,decent有“合宜”无法涵盖的其他意义。第一,decent意味着合宜行为不勉强,不是出于功利考虑或外力胁迫,所以才做的。因此decent有时候也被译成“优雅”。怎么会有优雅在其中?那是接近孔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举手投足就自然合宜,所以给人优雅的舒服感觉。

第二,decent一方面是很基本的人格条件,因而我的老友、台湾学者钱永祥将之译成“做人的基本道理”;可是另一方面,decent却也是近乎高贵的称许评价。怎么会既基本又高贵?因为decent质地内在有人之所以为人的大家共同同意必具的成分,然而这成分真落实做出来却绝非容易,构成了高贵成就。

孔子的礼就是要追求人因为理解和信念而内化了规矩,随而散发出一种气质、一种气度,一种值得安心信任的优雅高贵。(www.daowen.com)

《论语·颜渊》说:“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列出了一个国成立的三大要素,但聪明的弟子子贡却坚持要弄清楚这三项要素的排名。孔子这样排名:第一是“民信”,第二是“食”,然后才是“兵”。

这意味着孔子主张人民饿死了都必须信任政府吗?当然不是。孔子着重的方向不在此,他真正表达的是自己有多看重“信”这件事,即人与人之间的彼此信任。当代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曾说:“没有了信任,我们连早上起床的勇气都没有。”这句话可以拿来当作孔子思想的脚注,人能过集体生活,靠的就是彼此信任,对于别人会做什么、不会做什么,有基本的把握。而礼就是这种把握的来源与保障。

因为有了孔子,礼与伦常从原来的封建宗法具体规范转型为一套抽象的思考与原则,因而在中国文明组构中占据了最核心的位置,要看清楚此后的中国文明特质,我们不可能忽略孔子,绕过孔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