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孔子鲁国理想:中国历史文明的基因

孔子鲁国理想:中国历史文明的基因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出生时,齐、鲁、晋、楚几个大国都已成为明确的疆域国家,而且持续进行着对外的征战扩张。到孔子成长,开始活跃时,这几个国的征战又从对外延展到对内,对外要吞并别国的领土,对内,几个世卿又彼此竞争要干预甚至控制国政。在孔子的时代中,鲁国一边上升,一边沉沦。这是孔子自我设定的终极关怀。

孔子鲁国理想:中国历史文明的基因

在封建宗法制度中,你的出生决定了你的位置,同时决定了你和其他人的关系。如此固定的关系模式,不太会因个人的性格或能力而有所不同。换句话说,在这个系统中,个人性格或能力的差异,没有太大作用。

但是到了春秋时期,身份位置的约束大幅降低,同样都是世卿的身份,一个积极有野心的人,比没有野心的人能多有很大的空间;一个有能力的人,也就比没有能力的人能取得更多的利益与权力。那是一个鼓励竞争甚至鼓励争夺的环境,当然也是一个骚动不安,很容易产生冲突的环境。

孔子出生时,齐、鲁、晋、楚几个大国都已成为明确的疆域国家,而且持续进行着对外的征战扩张。到孔子成长,开始活跃时,这几个国的征战又从对外延展到对内,对外要吞并别国的领土,对内,几个世卿又彼此竞争要干预甚至控制国政。

这样的时代背景,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养成与运用。原本王官学的贵族教育,是依照封建宗法需要而设计制定的,其主要目的就是教贵族子弟学会所有的规范,自己依照这些规范行事,也依照这些规范去评断所有人际现象。那样的教育,必然是抹杀个性的,要用礼尽量将每个人都塑造成同一个模样。

这样的教育性质,无法符合春秋时期新环境的需要。新的环境需要的,是一个贵族子弟要有基本的权力意识,至少能保护自身的利益。作为一个世卿子弟,你得保护自家利益,向上阻却国君的压迫,向下防堵大夫的僭越。贵族不能只学礼,只学规范,现在他们需要更有用的能力训练。

其中一种核心能力,是组织、链接的能力。在新的环境中,一个贵族不能傻傻地待在自己原有的位置上,如果那样,那个位置很快就会被从上或从下而来的力量给侵夺了。他们得积极增加自身的实力,被动地防止别人欺压,主动地抢夺别人的资源与地位。增加自身实力最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拉拢有能力的文士或武士在身边,形成能够发挥作用的团队。

在这样的环境中,孔子才会由习礼的出身,能够“三十而立”,到30岁的时候,成为一个“老师”。他没有固定的大夫封地,也不属于特定的大夫家或世卿家,他的角色是训练国君、世卿或大夫需要的人才。疆域国家形成后,开始有了人才不受出身限制的流动空间,也才开启了孔子这种角色存在的可能性。(www.daowen.com)

在孔子的时代中,鲁国一边上升,一边沉沦。从疆域国家对外的角度看,鲁国是个大国,国势还在持续壮大;但是,从对内的角度看,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这三家世卿严重侵夺了鲁国君的权力。公元前517年,甚至发生了三家联手打败鲁昭公的事件,国君压制不住底下的大夫日益强大。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对内或对外,无论是国君或大夫家,都迫切需要人才来面对激烈的竞争。各方大张旗鼓想尽办法拉拢人才,也就越来越不在乎人才的出身与来处。人才也就摆脱了出身与来处带来的效忠要求,可以相对地自由选择要帮助谁,要效忠谁。

所以当公山弗扰要召孔子去帮忙时,面对弟子子路的不满与质疑,孔子会特别强调“吾其为东周”的立场。那是他自我认定的终极效忠对象。

孔子的家世,前面提过,是宋国的贵族,流亡到鲁国后就定居在此。鲁国陷入国君与世卿的争夺中,别人当然会问:“那你站在哪一边?”他的回答就是:“吾其为东周。”鲁国君和世卿都不是他的效忠目标,他真正认同的是周天子所在的东周。

可以更进一步说,他效忠的,甚至也不是周天子,而是周天子所代表的传统周文化。他要告诉子路的是:我怎么可能认同像公山弗扰这样一个大夫呢?我愿意去帮助公山弗扰,是因为他可以牵制狂傲僭越的“三家”世卿,恢复鲁国君的尊严与地位。恢复鲁国君地位,也不是为了鲁国君本身,而是这样才符合原有周文化中的封建宗法规矩,让这个时代回到上下各得其分的轨道上。

这是孔子自我设定的终极关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