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孔子时代,诸侯崛起

中国历史:孔子时代,诸侯崛起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距离西周结束平王东迁大约两百年的时间。周天子所在的城是最高层的网络中心,周边围着诸侯所建立的城,城与城之间有着由礼所规范的种种直接互动。到孔子出生时,这种疆域国家化的倾向已经明确建立了,那正是春秋时期最主要的特征。诸侯自利的做法,产生了连锁反应,反过来危害到自身的地位。这是孔子那个时代具体而迫切的大问题。

中国历史:孔子时代,诸侯崛起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距离西周结束平王东迁大约两百年的时间。这两百余年的变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周天子的地位持续下降,与此同步的,是封建宗法制度的松动到逐步瓦解。

孔子说:“吾其为东周乎!”这里的“东周”指的就是周天子所在的成周。他的想法,应该放在“为东周”的根本目的架构中来理解。从西周到东周,封建宗法持续关系松散,连带地,原本的“城”也变质了。

封建宗法在地理上,是以一个个相对自主的“城”联结起来的。周天子所在的城是最高层的网络中心,周边围着诸侯所建立的城,城与城之间有着由礼所规范的种种直接互动。每一个诸侯所在的城,又是第二层的中心,周边围着由世卿封地所建立的城。同样,这一层的城与城之间也有由礼所规范的各种联系活动。再往下,世卿的城周边围着大夫的封地,有些大夫的城又围着更次一级大夫的小城,如此一层层架构起封建秩序来。

城与城之间有明确的关系,不是由地理或贸易力量来决定的,而是由城主与城主之间的宗法关系决定的。然而,进入东周之后,宗法越来越维系不住,连带地,城与城之间原本固定、明确的关系也开始动摇,其他非宗法的因素一步步改变了这个关系。

最直接也最强烈的因素,是经济军事的力量。封建宗法的底层,产生了越来越多游离的“士”,于是一个富庶的城,可以吸引较多的“士”移居进来提供其或文或武的专业协助,进而也就取得占领更大土地,甚至抢夺其他的城的机会。于是,几个最大的诸侯,持续扩张其势力,离开了分层封建的模式,转型为疆域国家,占有一定的领土,还不断扩大领土的范围。

到孔子出生时,这种疆域国家化的倾向已经明确建立了,那正是春秋时期最主要的特征。在原有的封建制度背景下,疆域国家勃兴,于是就引出了两个重大矛盾。

第一个矛盾是,疆域国家是既成现实,旧的封建宗法失去了政治组织上的功能,然而那一整套规矩却没那么容易被遗忘。封建宗法规矩仍然构成贵族教育的核心内容,于是这些人所学习的原则、规范,必然和政治、社会发展的现实越来越脱节。(www.daowen.com)

诸侯王室的武力与权力越来越大,年年持续征伐扩张,将本来分层封建的独立的城打下来,变成直接统治疆域内的一部分,但这种新的做法、新的权力,在封建宗法的系统中,找不到合法的着落。换句话说,从礼的角度看,这些国君所做的事都是破坏秩序的错误,而且扩张得越大,越强盛的国,错得越严重。

政治上的“实然”和“应然”彼此脱离了。现实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在道理上却因为王官学的强大传统,一直维持原有的封建宗法原则。一直要到法家兴起,才彻底扬弃王官学及其抱守的封建宗法原则,完全从承认现实,解释、安排现实的角度,找出合理化的说法来。

还有第二个矛盾。封建宗法是一套分层结构,讲究的是上下关系,诸侯壮大扩张,违背了原有的上下安排。往上,他们不再严格遵守对于周天子的种种义务,专心发展自身的经济与武力;往下,他们侵夺进而取消了许多世卿、大夫封地的独立性,将之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内。但因为封建的上下关系是层层相扣的,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只有诸侯这个层级受到影响。

诸侯可以不尊重周天子,不遵守对周天子的义务,那世卿或大夫也一样可以不尊重国君,不遵守对国君的义务。诸侯可以向下侵夺世卿,又如何阻止世卿有样学样向下侵夺大夫,占领大夫的封地?

诸侯自利的做法,产生了连锁反应,反过来危害到自身的地位。例如孔子所在的鲁国,到公元前6世纪末,就发生了“三家专政”的问题,也就是三个强大的世卿不断扩权,实质上掌握了鲁国国政。

封建宗法维系不住,但也没有另外的规范给予诸侯特殊的地位,于是上上下下有野心的人,都有了可以不顾原有封建宗法身份,积极寻求扩大权力的机会。在野心的驱使下,人会做出许多极端的、破坏性的行为来,造成集体生活上的困扰与不安。如何节制这样的现象?这是孔子那个时代具体而迫切的大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