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历史:儒家思想的源起与王官学

中国历史:儒家思想的源起与王官学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是从原来的王官学传承而来的,这套知识曾经是权威,带着其过往的荣华风光。墨家也源自对礼的检讨和批判,然而其态度和儒家截然相反。孔子从内在于王官学传统的立场提出他的反省意见,墨子却从完全外于王官学,对王官学带有敌意的立场发展批判。儒家鼓吹恢复封建宗法秩序,强烈反对破坏封建宗法的现实。儒家和法家,在根本态度上,就是无法兼容的。

中国历史:儒家思想的源起与王官学

儒家和礼之间的关系为对照,我们就能清楚地相应拉出两个脉络来,一个是墨家,另一个是法家

在所有的“诸子”派别中,儒家占有特别的地位,因为它的来历和其他派别都不一样。儒家是从原来的王官学传承而来的,这套知识曾经是权威,带着其过往的荣华风光。儒家始终坚持保守原有的礼,但他们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那就是越来越难让这套礼具备现实意义,越来越少人在意这些礼。作为教育者,他们失去了受教者,谁愿意学这些落伍了的礼,谁还愿意严谨守礼呢?

孔子的地位就建立在提出了重要的解决主张。对于传统的礼,孔子实质上有非常激烈、革命性的看法。他认为礼之所以崩坏,之所以和现实脱节,没有人重视,一部分原因在于认知礼时,放错了重点。很多人以为礼就是一条条礼仪规范,以为礼的教育就是教会小孩所有这些礼仪的细节,什么场合该穿什么,该做什么,该说什么。

孔子不同意。他对于礼的检讨、反省,最重要的就是礼有其内在的精神,有其原则的依据,所有礼仪规定加在一起都还不是礼,习礼真正要学的,不是繁复的礼节,而是整体的、大写的礼的精神与道理。既有的礼仪、礼节会过时,会失效,但大写的礼不会,那是普遍、永恒的事物。

孔子追求恢复礼,不是复制礼的外在行为规范,而是之所以会制定这些行为规范的原始精神与道理。对于孔子来说,那是绝对不能遗忘、背弃的。那是人之所以能作为人活着的根本。

墨家也源自对礼的检讨和批判,然而其态度和儒家截然相反。孔子从内在于王官学传统的立场提出他的反省意见,墨子却从完全外于王官学,对王官学带有敌意的立场发展批判。孔子、儒家忧心封建宗法的关系松散崩坏,墨子、墨家却视此为进步的机会。墨家绝对不想看到封建宗法复兴,他们是这套体系的局外人,宗法复兴对他们没有任何好处。(www.daowen.com)

而墨家之所以能成“家”,是因为他们不是单纯从自我身份与利益的角度提出看法来,而是更深刻地从原则面批判封建宗法的根本问题。儒和墨之所以强烈对立,是因为墨子不只反对传统的礼,也反对孔子对礼提出的修正意见。对于外在的、传统的礼的繁文缛节,墨子从“俭”的立场加以反对,认为礼和“乐”都是奢侈的排场,没有实际作用,平白浪费。对于孔子所揭橥的礼的内在精神,墨子也完全不同意。墨子批判礼的根本是“分别”,对待爸爸和对待叔叔不一样,对待叔叔和对待外甥不一样,对待亲戚和对待非亲戚不一样。这个不一样本身就是最大的问题所在,制造了所有的纷乱。墨子强烈主张,应该彻底从精神、原则上推翻礼,代之以不分别,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地“兼爱”,爱爸爸也爱叔叔,爱叔叔也爱外甥,爱亲戚也爱所有不是亲戚的人,没有分别,就不会有争执,不会有战争了。

墨家站在儒家的对立面,法家也站在儒家的对立面,只是关注的重点不一样。儒家鼓吹恢复封建宗法秩序,强烈反对破坏封建宗法的现实。那个时代最突出的政治现实,是国君、封君持续扩大领土与权力。他们打下一座城,并掉一个大夫封域,儒家一定是批判的:“不可以!这样不合礼,是违礼的行为!”

在这点上,法家和儒家彻底相反,法家的出发点,就是现实。活在当下,为什么要管过去的礼怎么规定?怎么可能逆转变化,把人带回到封建的过去?现实就是现实,现实是前提,需要的是解决现实问题,现实问题不可能用保守的旧方法来解决,不承认现实,永远也找不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

一边是“历史主义”的态度,过去封建时代曾经存在的就是合理标准;一边是“现实主义”的态度,只有现实算数,现实是思考的起点。儒家和法家,在根本态度上,就是无法兼容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