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是怎么来的?
国人的核心成员,应该就是封建制度中的赐姓这一程序所赐的姓族。姓族的构成大约分成几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周人自己的亲族,以姬姓部族为主,加上长期和周人联姻合作,深得周人信任的其他姓族,例如姜姓。
一个部分,是“殷遗民”。“二次东征”之后,周公确切理解到不能不处理商人的残留势力。作为先进民族、之前的共主,商人没有那么容易被消灭。周人不得不进行“二次东征”,正因为错估了商人势力的影响,在第一次翦商之后,只留下“三监”在东方应付局面。
周人两度打败商人,仍然不敢低估商人的势力,也就不敢用纯粹高压的方式对待商人。周公的政治智慧表现在,半邀请半裹胁地让“殷遗民”参与新的封建大业。几个重要的东方封地,都连带赐给几个“殷遗民”姓族,如此一来,既能善用商人先进的技术、知识,又能降低商人的敌对意识,还能将商人的残余势力化整为零。这些“殷遗民”到需要武装殖民经营的陌生地,不得不认同人数较多的周人,协同合作;而且“殷遗民”从此散落各地,不会再对“成周”产生那么大的威胁了。
另外还有一部分,可能是专业人员,尤其是武装作战和夯土筑城方面的人员。这些人可能就包括在周人与“殷遗民”的集团里,也可能另有别的专业姓族(包括夏人的姒姓)可供动员。(www.daowen.com)
靠武装作战及夯土筑城上的优势,这些“封建部队”得以占领土地,然后建起“城”来自我防卫。本来没有“城”的地方新筑起了“城”,首批住进“城”里的,当然就是这些人,他们是国人的主体。
相对地,被征服的原有居民是新来殖民者需要防范的对象,很自然会被围在城外,就成了最早的野人。随着时间推移,部分野人会进城来变成国人,也有没落的国人在城里待不住,搬出去变成了野人。
国人的角色在中国古代史上极为重要。他们应该就是这波庞大建城浪潮中的主力。一方面靠他们较为先进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靠他们到陌生地方被激发出的自保动机,这段时间的中国土地上出现了那么多的“城”、那么多的“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