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字持续存在、持续使用超过两千年的时间,有其巨大的正面作用,当然也会带来负面的麻烦。一个麻烦是:文字的连续性经常使中国人失去历史的差距和差异感,误以为两千年来文字所代表和承载的意义都没改变。一个清朝的读书人读《论语》,书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还在他的日常生活中继续使用,他很自然地用当下的读法,来看待那些字。他就很不容易意识、察觉某些字在孔子那个时代的用法,和在清朝时的用法其实是不一样的。不加检验地以后来的字义来读古文献,会带来许多难以被纠正的误解。
这是我们在看中国历史,尤其看传统历史叙述时,需要放在心上的第一项提醒。还有第二项提醒。历史是人类过去经验的总和,但在那么庞大的总范围内,却只有很小一部分有机会被记录并留传下来。历史是经过筛选的,而且是一层一层、一次又一次不断的筛选。当下什么会被记录、什么不会,就是一个关键的筛选;除此之外,就算被记录、被留下来的,也都有可能在后世被忽略、被遗忘。另外,也有可能被用后世的眼光看待、改写,因而扭曲、失真了。
我们能看到的历史,经过了前人多次的改写和诠释。在不同的时代,人们会戴上不同的眼镜,从历史中看到不同的东西。人们会倾向于了解和自身环境相合的经验,对于和自身环境有较大差异的经验,则要么予以忽略,要么去除其陌生性,改造成自己能理解的面貌。(www.daowen.com)
中国历史的变化发展,有一个关键的阶段,造成了古今理解上的大障碍。那就是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秦始皇将中国彻底改造成一个帝国。秦帝国的政治基础,是郡县制。什么是郡县制?很好理解,因为它和我们今天的现实制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郡县制就是将庞大的国土划分开来,底层小一点儿的单位,划出几百个“县”来,然后相邻一定数量的“县”,再合在一起形成“郡”。就像我们今天有“省”,“省”下面有“市”或“县”一样。而“郡”或“县”的管理者,都是由秦的朝廷统一派任,朝廷借由掌握郡、县首长的派任权,实质统领全局。
这一套政治管理,实行了两千多年,被视为理所当然。中央派任,由上而下的统领机制,成了政治的常态模式。这样的习惯,就形成了一个眼光、一个透镜,使人只能,也只会从这个透镜中去看历史。这样往往就看不清、看不到在郡县制设立之前,没有郡县制,只有封建制的那个时代是什么样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