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尚书》与《周易》:中国文明的起源,探索最古老的典籍

《尚书》与《周易》:中国文明的起源,探索最古老的典籍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朝早期留下来的文献,最重要的,是“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乐》或《乐经》已经亡佚了。现存的《礼记》中有一篇《乐记》,说明音乐之本质与功用,那就是本来的《乐经》。排在《易》之后,有《书》或《尚书》。《尚书》就是最早显示周人这种书写性质的文献。《尚书》的语法和甲骨文还很接近。如此,文字带有的神圣性,比商朝更高了一层,这是《尚书》所代表的重大意义。

周朝早期留下来的文献,最重要的,是“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乐》或《乐经》已经亡佚了。关于《乐》,传统上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乐》本来就和其他经书不一样,不是用文字写下来的。《乐》是音乐、乐曲,是一组实际可以演奏的乐曲,通过实作一代代传留下来,作为王官学教育中的一部分,贵族子弟们从父、兄那里习得音乐演奏或演唱的方式,后来再继续传给下一代。

还有一种说法是:《乐》没有真正消失,只是因为礼、乐的亲近相合,乐的使用都和礼的场合有关,所以后来《乐》的内容,就被并入《礼》里了。现存的《礼记》中有一篇《乐记》,说明音乐之本质与功用,那就是本来的《乐经》。

关于《乐》有三种说法:本来有文字记录,但没传留下来;本来就没有文字记录;没有亡佚,保留在《礼记》中。我们无从判断哪一个对,只能遗憾地说,《乐》只能存而不论,无法讨论。

其他几部经书,刚好代表了文字在取得特殊地位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面向。

《易》和甲骨文有联结、传承关系。商人用卜来显现超越世界的信息,周人则用占卦。学会了商人所用的神秘符号,他们也用来记录自己的超越世界信息。这样的文字,当然也是具有神秘、神圣的地位。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从数术、预演的角度看《易经》,推衍《易经》里的文字,相信其中有神秘、神圣的意义。

排在《易》之后,有《书》或《尚书》。《尚书》的“尚”,意思是时间上高古久远。《尚书》二字连用,说明了这本书的内容,是高古久远,几乎是中国最早留下来的资料。最早记录下来的,是什么样的资料呢?是周朝朝廷、政府的官方文件。

从商到周,尽管使用的文字符号高度重叠、雷同,但其根本精神改变了。周人书写的目的在于凝结、固定、传留意义。书写的行为,在商朝有着人世以外的神秘气息,到了周朝则呈现强烈的时间感,或说抗拒时间流逝的特性。(www.daowen.com)

《尚书》就是最早显示周人这种书写性质的文献。为何书写?为了把有价值的信息或真理,借由文字固定下来,得以跨越岁月,让后人也能接收。这种书写原本和青铜器结合,然后回头传递到文字上。不只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会不朽,所有的文字都被周人视为恒久的,因而受到重视、尊崇。

《尚书》的语法和甲骨文还很接近。不过,和甲骨文、金文相比,《尚书》中的篇幅变长了。文字和时间、世系纵向联系,有着密切关系。为了保留这些关联,周人不辞辛劳地写下来。那就表示周人建立了一套新的标准,认为有些前人的所作所为具备特殊价值,不该随时间消逝,应该找到方法把它们留存下来。所以他们就挪用了本来商人发明用在记录非人事、超越世间信息的文字,改成如此用途。

相应地,也就产生了周人特殊的时间意识。相信最美好、最重要的时代,不是现在,不在未来,而在过去。过去的人的所作所为,记录在文字中,带有普遍乃至神圣的价值,我们要虚心学习。而且不是所有人都能学习,只有少数具备理解文字能力的人,才有资格从过去的神圣知识中获得智能。

周人不再相信祖先鬼神会随时干预人世,或随时给予人间警告或谕示。他们转而相信祖先们的神圣性在于他们留下来的智慧。那些智慧的教导,写在文字里,借文字而得以越过时空来帮助后人。文字,又是这种智慧传承形式的必要条件。

商朝在创制出甲骨文之前,先有“卜痕”,文字是附随在“卜痕”上,解释“卜痕”意义的。换句话说,最神秘、最根本的,是在“卜”的仪式中,借由烧炙而在甲骨表面产生的“卜痕”。“贞人”最大的本事,是从“卜痕”中读出想象中祖先鬼神要传达的信息,然后才用文字记录下来。“卜痕”比文字更神秘、更核心。

在周人的文化中,文字记录前人曾经做过的事、说过的话。文字仍然是衍生的。周公所言所行是记录的对象,没有周公所言所行,也就不会有这些文字记录。然而,周人知道、承认,周公不会回来了。周公不会用任何其他方式向后人显灵,他只存在于关于他所言所行的文字记录里。如此,文字带有的神圣性,比商朝更高了一层,这是《尚书》所代表的重大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