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文文法简约性,中国历史的基因

中文文法简约性,中国历史的基因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古文法中,强调量词,每样东西有其特殊的单位;相对地,不那么重视单数、复数的区分。对照英文文法就很清楚这项特色。中文的“有”,和英文的have其实不是同一回事。中文文法之所以能从三千年前奠基之后一路流传,是因为其内在的简约特性。这样的文法习惯,去除自我中心,来表现谦卑敬意。这些都早早就进入中文的文法运用里,内在于中文,并随着中文长远影响使用中文的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

中文文法简约性,中国历史的基因

中国古文法中,强调量词,每样东西有其特殊的单位;相对地,不那么重视单数、复数的区分。古文法中没有明白的“我们”、“你们”和“他们”。文句中人称经常可以省略,更没有一定要表明是单数或复数。

对照英文文法就很清楚这项特色。在英文中,任何一个名词要么是单数,要么是复数。中文说“墙上有钟”,英文就不能这样说,要分辨清楚墙上是一座钟还是好几座钟。要么是a clock,要么是clocks,没有冠词也没有复数字尾,光溜溜的clock在英文文法中是不被允许的。

中国人英语会犯一些固定的、常见的错误,会说“there have clock”。这不对,应该是“there is a clock”或“there are clocks”。这种错误很明显地源自中文,将脑中想的中文直接译成英文。中文的“有”,和英文的have其实不是同一回事。另外,中文里没有非弄明白钟究竟是一座还是多座的要求。

中文重视量词的另一个表现,就在于分别“钟”和“一座钟”。侦探推理小说中会有这样的情节,警察问目击者:“你怎么知道事件发生时,是10点15分?”目击者回答:“因为办公室的墙上有钟。”这时说话的重点,是“钟”,钟显示了准确的时间,钟的数量不重要,因而不会说,也不用说“因为办公室的墙上有一座钟”。

换一个情境,有人问:“那家钟表店的橱窗长什么样子?”回答时会说:“有一座老爷钟和三座现代的圆钟。”这里加了“一座”“三座”,因为数量对于我们了解、想象那个橱窗很关键

中文文法之所以能从三千年前奠基之后一路流传,是因为其内在的简约特性。这套文法最根本的准则是:不啰唆,能省则省,不必讲的就不要讲。发言的人是我,听的人、看的人知道这些话是我说的,那就可以将第一人称省略,不必每句都有主词,一直“我”“我”“我”。只有在主词从“我”移走了,移到别的人、别的东西身上,才放置主词。换句话说,句子不必然非要主词不可。(www.daowen.com)

同样地,需要表白数量,才出现数词。只是要知道对象是什么,就不需要数词。但是要表现数量,就得加上量词,凸显这样东西独特的性质。

到了东周之后,省略主词“我”,进而有了敬语的作用。至今,有些人在正式场合说话时都自然回避用“我”。他会说:“楚瑜二十年前去美国……”这是将自己,将本来的第一人称“我”,变成第三人称。这样的文法习惯,去除自我中心,来表现谦卑敬意。从这样的习惯,也就很自然地会产生生活上根深蒂固的价值判断,认定凸显自我、标榜自我是粗野不文的表现。

另外一个经常被省略的词语,是“你”。既然我对着你讲话,就不用一直说“你”“你”“你”。类似地,到后来,省略“你”也带有了尊敬的意味。如果在说话或行文(例如书信)中要直接提到对方,也都不用第二人称了,而以正式的头衔取代。不说“你上回写来的信”,而说“先生前次赐函”;不说“你刚刚说……”,而说“主席刚刚说……”。

不称你,而称头衔,表示我和你不是对等的,是下对上的姿态。更进一步,就发展成我不只和你不对等,就连和你的地位、头衔都不对等。不能对皇帝说“你”,甚至也不能对皇帝说“皇帝”,而要说“陛下”。这是什么意思?意思是我不够资格直接跟你说话,只能对着你所在的台座台阶说话。

这些都早早就进入中文的文法运用里,内在于中文,并随着中文长远影响使用中文的中国人的基本价值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