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三月三耍西山:昆明西山区民俗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月三耍西山:昆明西山区民俗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月三耍西山”民俗活动不仅为昆明地区各民族群众所喜爱并家喻户晓,其影响力和参与面也逐年扩大到了昆明周边各州、市。“三月三耍西山”民俗文化活动,于2005年由西山区、昆明市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为第一批区级和市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名录;2013年11月,又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三月三耍西山:昆明西山区民俗活动,影响力不断扩大

“三月三”是中华民族春季的传统节日春秋战国郑国风俗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执兰招魂续魄,拔除不祥。”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魏晋以后,上已节改为农历三月三日,到唐朝,三月三成为春游踏青日,杜甫《丽人行》描绘:“三月三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后代沿袭,遂成民间盛行的祈福祭祀和郊外春游的“三月三”民俗活动。

昆明西山森林公园以其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诸多的历史文化遗迹,苍翠的森林植被和登高望远的秀丽景色,成为昆明人演绎沿袭“三月三”祈福祭祀和郊外春游踏青的首选去处,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明代谪滇状元杨升庵曾在《滇南月节词》中写到:“三月滇中游赏竞,牡丹芍药晨妆竞,太华华亭芳草径……罗天锦地歌声应”。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在沿袭演绎传统节日的同时,又不断赋予了新的内涵。每逢农历三月三日,各族群众扶老携幼汇集西山,或祭坟扫墓,凭吊先人;或步入古刹,焚香礼佛,虔诚默祷;或围聚草坪,合着月琴、三弦、芦笙的旋律,欢歌曼舞……。山上到处飘扬起山歌小调,欢声笑语,人们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美景和节日的快乐,祈盼新的一年吉祥平安,日暮尽兴方归。1956年,陈毅曾赋三言长诗《昆明游西山》赞道:“昆明城,三月三,数万人,游西山。华亭怪,太华寒,龙门险,滇池宽。叹浩渺,嘉空阔,赞大观……车如潮,人如海,清明游,相追攀……”。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自上世纪80年代起,昆明的“三月三耍西山”在沿袭传统的同时,形式、内涵和影响力都在不断拓展。昆明百姓从最初到西山纯属为了祈求一年的平安、吉祥和收获,顺便游览西山秀丽景色,愉悦心情的初衷,逐步演绎、拓展成为融民间各民族群众自唱自演,彰显民族个性,自娱自乐为主要形式,集民乐演奏、民族歌舞表演、唱山歌、舞龙灯、踩高跷、唱花灯、唱滇戏、对调子交朋友和春季野外踏青为一体,形成汉、回、彝、苗、白、蒙等多民族民间歌、舞、乐展示,民族民间艺术争奇斗艳,独具特色的“三月三耍西山”民俗文化盛会。“三月三耍西山”民俗活动不仅为昆明地区各民族群众所喜爱并家喻户晓,其影响力和参与面也逐年扩大到了昆明周边各州、市。参与人数从最初的几万人扩展到自2009年起的12万余人。每逢农历“三月三”,10多万各族群众身着民族节日盛装,从昆明城区和州、市赶来,以各自喜欢的民间艺术形式,或歌、或舞、或跳、或赏地融入到“三月三耍西山”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狂欢中。参与者在展示和彰显文化个性中愉悦心情,在欢乐中交朋识友,在相互观摩交流中达到认识、认同、和谐,在形成了万众传承、发展的“三月三耍西山”民间民俗文化。(www.daowen.com)

“三月三耍西山”民间民俗活动的演绎和发展,客观反映了文化遗产世代相传的特点,在与周边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甚至是与已经逝去的历史的互动中不断创新,使广大人民群众产生认同,激发他们对文化多样性及人类创造力的认识和尊重。

“三月三耍西山”民俗文化活动,于2005年由西山区、昆明市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为第一批区级和市级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名录;2013年11月,又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