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山区白族、彝族花灯-白族青年自愿集资成立灯会组织

西山区白族、彝族花灯-白族青年自愿集资成立灯会组织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花灯在白族民间流传较广泛,在观音山、龙潭、谷律都有花灯组织。早在1940年,沙朗东村白族青年就自愿集资,聘请师傅传艺,就学者达二三十人,名为“灯会”。当时没有女演员,戏中的女角都由男演员妆扮。1950年后,东村花灯组改名为“文艺组”,并吸收女演员同台演出,曾演出《妻党同恶报》《四下河南》《驼子回门》《仙姬送子》《酒楼会》《上门问婚》《二堂释放》等节目。1954年后,文艺组一度停演。

西山区白族、彝族花灯-白族青年自愿集资成立灯会组织

花灯在白族民间流传较广泛,在观音山、龙潭、谷律都有花灯组织。早在1940年,沙朗东村白族青年就自愿集资,聘请师傅传艺,就学者达二三十人,名为“灯会”。当时虽无剧本,但经师傅口授,学员勤学苦练,表演精细,赢得观众好评。演出过传统花灯《乡城亲家》《打渔》《双采花》《姊妹花鼓》《卖货郎》《匡胤打枣》《劝赌》等十多个节目。当时在群众中传颂着“大村的戏,东村的灯”的佳话。1946年,他们又从梁家河聘请王义教师传授“玉溪花灯技艺”,除节日演出《柳荫记》《蟒蛇记》《大放羊》《杀狗劝妻》《洞宾戏牡丹》《割肝救母》等花灯节目外,晚间还到茶馆清唱。当时没有女演员,戏中的女角都由男演员妆扮。1950年后,东村花灯组改名为“文艺组”,并吸收女演员同台演出,曾演出《妻党同恶报》《四下河南》《驼子回门》《仙姬送子》《酒楼会》《上门问婚》《二堂释放》等节目。

1954年后,文艺组一度停演。“文化大革命”期间又恢复,并移植演出过《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数九春风》等“样板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艺组改为“文艺宣传队”,由30多名青年组成。他们采取“能者为师,互教互学,共同创作,精心排练”的办法,演出过《三访亲》《闹渡》《破四门》《游春》《探干妹》《小姐与长工》,以及滇戏移植剧《清风岭》等十多个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近年来又演出过《玉药瓶》《七妹与蛇郎》《秦香莲》《借亲配》《七星桥》《蟒蛇记》《山伯访友》《小放羊》和滇剧移植《八件衣》等30多个传统优秀节目。他们还结合党在各个时期的方针、政策,先后编演了《鲜花献给亲人》《赞新貌》《计划生育好》《两亲家》《谢谢您》等寓教育于文艺活动之中的节目,既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又活跃了白族人民的文艺生活

彝族花红园大村、章白村、晓明村、庙村、大兴村、上哨、车家壁、石咀等村曾组织过花灯,演唱昆明花灯,节目广泛,如“劝赌”“打渔”“三探亲”“乡城亲家”“买臣休妻”等,很受群众欢迎。(www.daowen.com)

(摘自《西山区民族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