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璋
昆明广播电台全称为“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昆明广播电台”,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为抗战国际宣传而建立的最大功率(50千瓦)的国家电台。1938年3月开始筹建,因为战时的各种困难和道路不畅,一直到1940年2月才将英国产的中波发射机从广州移运到昆明。经过紧张的安装和调试,1940年8月1日正式播音。
昆明广播电台是专门为抗战进行国际宣传而创建的。播音语言除国语外,还有英、法、越、日、缅、泰和马来西亚等国语言,以及汉语方言的广东话、厦门话、台湾话、上海话等。播音内容是中国抗战形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动员号召国人及海外侨胞共同抗日,呼吁国际力量支援中国抗战等。电台也通过广播机为中美空军对日作战导航。广播电台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广播电台的发音室在潘家湾,位于云南省广电局宿舍大院内,为一幢两层建筑。在2000年昆明地区抗战文物普查时,笔者曾来此进行过考察。其不大但精致的演播舞台是一个标志,还有其播音室中高质量的隔音板材至今都不过时,给笔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后来房地产开发拆迁曾危及该建筑,幸得许多有识之士的反对,这个重要的抗战文物才得以保存下来。后来,作为省文物局专家组成员,笔者参加过对其文物价值的论证会,积极推动将其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已于2012年和2014年先后列入五华区和昆明市“文保”单位)。
然而,昆明广播电台的发射台究竟在何处,一直没有找到,甚至成了一个谜。10多年过去了,2013年6月的一天,友人戴美政打来电话,声音有些兴奋:昆明广播电台发射台找到了!在普坪村。他邀我前往考察,并托我邀西山区文物管理所所长马洪云一同前往。我和戴君认识在1988年。当时,他是云南广播电台记者,而我作为云南师大党办副主任,担任西南联大建校50周年纪念筹委会办公室秘书组长,负责筹备活动的新闻发布。后来他调云南省广电局史志办。多年来,我们在昆明地区有关抗战文物方面的事一直有联系。
6月17日,我们一行4人找到普坪村山谷中一处废弃的院落。当时,通往水泥厂矿山的道路路况很差,路上积灰有一两寸厚,汽车驶过,尘土弥漫,几个人搞得灰头土脸。而且到了院子门前,铁门紧闭,从里面上着锁,在墙外看到一拱形石屋,但不得而入。盘桓许久,最后在荆棘丛中,攀爬上陡坡,终于来到拱形石屋前。里面黑咕隆咚,有台阶延伸到地下,借助相机和手机的微光,钢筋水泥的梁架依稀可见。因为没有充分准备,不好贸然行动。后来知道此屋只是发射台的发电机房。
半年多后,戴君又来电话,邀请再去考察。他说在上次考察后的半个月,经向省广电局史志办及省广播电台领导汇报,又和相关领导考察了一次,大有收获。云南广播博物馆馆长查永祥在上次看到的拱形石屋对面30米处,我们曾攀爬过的地方,发现了发射台的机房:半地下的钢筋水泥建筑,上下几层,房屋极多。
2014年2月21日,笔者再次对普坪村山谷进行考察。同行的有戴君、省广播博物馆副馆长、昆明市文物处副处长刘俊,西山、五华两区文管部门的同志,以及抗战史专家戈叔亚等。当我们看到发射台的地下建筑,深为震惊:上下三层,半圆形拱顶,房间大小十数间,深邃的隧道,整个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还有一个有台阶的通道向上和后面山体的山洞相连,山洞也有水泥建的许多房间。
档案资料表明,当年发射台工作人员约40人,各项建筑设施十分完备,包括:发射机房、发电机房、抽水机房、天线交联室、办公室、材料室、警卫室、职工宿舍和学校等等。其中,发射机房的钢筋水泥有3尺厚,弧形顶,可抗500磅炸弹。发射台与滇缅公路直线距离约500米,在滇缅公路旁矗立着185.32米高的天线三角塔;距耀龙公司高压输电线不到800米,引入动力线十分方便。
发射台的位置,远远看去,深藏在山谷中,十分隐蔽,敌机难以发现;即使发现,突袭轰炸也不太容易。(www.daowen.com)
昆明广播电台由潘家湾发音室和普坪村广播发射台两个部分组成。现在,潘家湾发音室已列为昆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笔者以为,西山区可先将发射台公布为区级“文保”单位,而后再并入潘家湾发音室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项目之中。鉴于昆明广播电台的历史价值,还应申报为省级“文保”单位。
这里还要强调的是,昆明广播电台与西南联大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当年,电台借助联大雄厚的技术、语言、学术、艺术等各种力量,为办好广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2015年6月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活动中,笔者在云南师大“文聚论坛”为师生们做了一个专题讲座《发挥学术优势,直接服务抗战——西南联大直接服务抗战纪实》。
在讲座中,笔者专门讲了一个问题:联大师生“参加昆明电台工作,发出国际宣传强音”,着力介绍联大与昆明广播电台密切关系的四个方面。一是技术骨干,电台在筹备时和后来的几年间,联大学生应聘而成为技术骨干。二是编播主力,电台播音后,一批又一批联大毕业生或在校生进入电台,担任编辑和播音员。三是讲座嘉宾,电台开播至抗战胜利,联大专家共约40人应邀到电台演讲,开办专题讲座。四是艺术风采,联大有许多剧社、歌咏团,大都成为电台常客,经常在电台演出,展现抗战文化艺术的风采。
讲座中,笔者还专门介绍了对发射台的多次考察。讲座结束时,一位年轻教师特意对我说:想不到昆明地区抗战文化资源这么丰富,真是太珍贵了!向抗战文物的守护者致敬!他建议:在保护的基础上,可以陈列布展,供人们参观,以更好地发挥文物的作用。
(摘自《风物西山》)
昆明广播电台普坪村发射机房原貌(约摄于1950年)
昆明广播电台普坪村发射机房现貌(2014.2摄)
昆明广播电台普坪村发电机房原貌(约摄于1950年)
昆明广播电台普坪村发电机房现貌(照片由戴美政提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