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爆发前,云南的兵工企业主要有云南兵工厂和云南制革厂。但其设备陈旧,生产还没有脱离工场式的手工业方式,只能修理、装配和制造部分零件。抗战爆发后,大批企业内迁,仅军政部兵工署就先后有6家兵工厂搬迁到昆。这6家兵工厂分别为: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兵工厂。这几个兵工厂,驻安宁始甸的第二十一兵工厂安宁分厂专门制造八二迫击炮弹、八二黄磷弹、4号甲雷等;驻马街石咀的第二十三兵工厂昆明分厂利用昆阳等地丰富的磷矿石制造黄磷,供其他厂生产炮弹等使用;驻宜良汤池木希村的第五十二兵工厂,由于购买的法国士乃德75山炮部分制造设备在海运途中被德国潜艇击沉,而改制木柄手榴弹。其余3个兵工厂,都先后落户海口。在这3个兵工厂进入海口前后,又有几个工厂也搬迁或创办于海口,使海口工厂聚集。其主要有:
兵工署第二十二兵工厂 其前身系军政部兵工署设在南京白水桥的军用光学器材厂筹备处修理工场。1937年11月,日军侵占上海后,光学器材工厂于年底迁往重庆。由于重庆地处河谷,多雾潮湿,不适宜光学器材的生产,加上东部沿海已被日军封锁,从欧洲进口的生产设备和物资须经滇越铁路运到昆明,才能转运重庆,运输十分不便。经兵工署同意,光学器材厂于1938年1月西迁昆明,在昆明南门外柳坝村征地建筑厂房。同年5月,完成厂房设计,征地105亩;7月,设校培训艺徒200名,设班培训技工200名;年底,近9000平方米厂房竣工。1939年1月1日,第二十二兵工厂在柳坝成立,周自新任厂长。建厂之初,筹备处就提出在柳坝之外再建第二厂,专门生产防空袭用的光学测远镜。经对昆阳、海口、石龙坝等地踏勘,并得到兵工署批准,最终选定在海口建测远镜厂,称为昆阳新厂。4月初,作出新厂征地100亩,开山平地4000平方米,筑路1万米等计划。同月29日,在周自新、龚祖同、金广路等人的精心组织下,中国第一架6×30双眼三棱军用望远镜试制成功。1939年5月,昆阳县奉命修筑昆阳至海口公路;10月,云南省公路总局决定兴建海口到白鱼口、观音山等地的公路。是年,该厂生产出望远镜508架。1940年10月7日,二十二兵工厂遭日机轰炸,厂区中弹46处,厂房设备严重受损。次日,兵工署电令工厂紧急疏散,将全部机器设备迁往昆阳新厂。工厂将机器及主要材料用木船通过水路运到海口,精密设备及仪器和易损工具则依靠员工人背肩扛,步行3天才运至海口。为容纳全厂,工厂对海口新厂的规划建设进行调整。1941年4月,主要机器安装顺利完成,正式投入生产。同年7月,13座山洞工程完工,其余项目也相继于年底完成,整厂在海口安顿下来,实施隐蔽生产。
昆明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抗战爆发后,国际通道大部分被日军封锁,没有水泥工业的云南外货断绝。经联系,华中水泥厂厂长王涛与昆明富滇新银行总行长缪云台洽商,最终决定由富滇新银行、中国、交通、新华四家银行及华中水泥厂合资在昆明创办水泥厂。1939年5月4日,“昆明水泥公司”正式成立,公推缪云台为董事长、王涛任总经理。原计划投资法币60万元,后因物价上涨,两次分别增加投资90万元和150万元。1940年12月20日,工厂在海口蒋凹村建成投产,1941年元旦正式开始营业。
兵工署第五十一兵工厂 1938年3月,兵工署电饬在欧洲采购机器设备的兵工委员毛毅可、赴丹麦验收和考察7.9毫米轻重两用机枪制造方法的技正周典礼等,向美、德等国订购所需制造机器。1939年1月,战事紧急,建厂迫切,兵工署决定在昆再新建一座兵工厂。同年4月1日,成立新厂第五十一兵工厂筹备处,任命毛毅可为处长,暂在昆明翠湖北路小吉坡1号设址。为早见成效,筹备处先在青云街127号设临时试造工场、艺徒实习工场。随后,又在柳坝第二十二兵工厂前的空地上成立试造工场,制造各种普通工具。1939年6月18日,第二十二兵工厂和第五十一兵工厂筹备处联合向兵工署呈文,称:“本厂、处奉令择定昆阳县海口区为厂址”。其中,前者选址海口中滩、后者选址海口山冲。两厂所需土地,由昆阳县成立征地办事处代征。山冲是一条南北走向、三面环山的狭长山谷,南面是冲口,距中滩3公里,距螳螂川1公里,整个山冲长1800米、宽360多米。是年底,工厂建设全面开工。1年多后,在山冲两侧打出35个山洞,共7200平方米,且各侧山洞相互连通。而此时,向欧美订购的上千台机器却因世界大战爆发,运输梗塞而不能按时运达,加上制造麦德森机枪的全套刀具、图纸,在滇西遮放西南运输处转运站被日机炸毁,本厂月造500挺麦德森机枪的计划落空。后经批准,改制捷克式7.9毫米轻机枪。1941年6月,首批试制出捷克式轻机枪100挺验收合格出厂。同年9月1日,第五十一兵工厂正式成立,由李维诚任厂长。至1941年12月,该厂共生产捷克式轻机枪450挺。
云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 抗战前,云南只有手工作坊生产土纸。抗战爆发后,沿海各地的造纸厂沦入敌手,日寇的封锁又使外纸来源断绝,大批机关、工厂、学校迁滇致使纸的需求量剧增,昆明一纸难求。1940年,为解决云南纸荒,由缪云台会商实业界杜月笙、钱新之、金润庠等,购买存于公共租界的原上海造纸厂小型造纸机,辗转从仰光运至昆明,由富滇、交通、中国3银行,国民政府经济部以及其他商股投资,于1941年3月在海口成立云丰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制造厂,缪云台任董事长,聘褚凤章为经理。1941年8月29日,造纸厂建成投产,成为当时云南最大的造纸企业。该厂主要产品为白报纸、打字纸、包皮纸(牛皮纸、纱纸等)、马粪纸等。其中,白报纸年产量为1262令(数量单位,一令指全张纸500张),打字纸年产量为5702令。(www.daowen.com)
兵工署第五十三兵工厂 1942年1月1日,兵工署决定第二十二和五十一兵工厂合并,成立第五十三兵工厂,由周自新任厂长,过静宜任工务处长。厂内原各制造工场改编为10个制造所,其中4个所统称光学厂,6个所统称机枪厂,形成光学仪器和轻机枪两个制造系统。并厂后,对外通讯用“云南中滩第一号信箱”,对日占区家属通讯仍用“容光公司”或“无逸农场”。为保证产品质量,工厂聘用外籍顾问康纳制定生产管理面表,对全厂实行科学管理;周自新辞去昆华煤铁公司职务,专心厂务;验收人员于机枪中抽主要部件作互换性试射和万发子弹耐用试射,发现问题及时改进。1942年,日寇沿滇缅路进犯,周自新将工厂内用于光学器材修理的部分仪器疏散到贵阳,次年成立二十二兵工厂贵阳分厂筹备处,后建成贵阳分厂。至1943年,为适应前方急需,工厂生产出大量捷克式机枪、望远镜、迫击炮瞄准镜、指南针等产品,其光学仪器和机枪的产量比两厂合并时分别增长71%和83%。
为适应工厂迁入后海口的加速发展,1939年11月,第二十二和五十一兵工厂主要负责人赴海口考察后,共同倡导并拟定了合力建设新海口的计划。周自新利用各种场合,宣传海口具有国防、经济、地理上的价值,并身体力行推动海口的开发,力争“使海口成为一个自治实验区,进而建设国防、经济、文化三者为一体的新海口”。在周自新、毛毅可的宣传鼓动下,除上述各厂外,财政部火柴原料厂、裕滇纱厂附设机器厂等也到海口设厂。
海口的建设引起了当局的重视。1941年8月6日,陆军总参谋长何应钦及后勤部长俞飞鹏等到海口视察。随后,省政府主席龙云、建设厅长张邦翰等也相继来海口视察。军政长官对周自新、毛毅可建设新海口的计划表示赞同,并促成省建设厅会同海口各工厂及昆阳县政府组织海口建设委员会,推张邦翰为主任委员,李维城、周自新及昆阳县长朱光明为常务委员。委员会将中滩定为建设厅公地,建立中国农民银行一所,中滩、山冲邮局各一所。并由云南省投资,利用两厂山洞工程凿出的石头兴建了轮船码头、中滩新市场,招徕商旅到中滩市场经营,使海口短短二三年就形成一个工厂聚集,人口迅速增长的新兴工业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