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李根源与普坪石刻:云南遗迹,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根源与普坪石刻:云南遗迹,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战爆发后,李根源从隐居了14年的苏州回到云南,被委以云贵监察使一职,由于敌机轰炸,云贵监察使署的办公地点设在了普坪村内的宝华寺。这一时期他在普坪村留下了遗迹—─普坪石刻。在马街街道办事处普坪社区“小石林”山崖石壁上的这些石刻被称为普坪石刻,这里是李根源先生题刻相对集中之地,2014年列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普坪石刻亦名李根源“翠峰十咏”石刻,另外,中国历史风云人物蒋介石的题刻“剑南忠愤”四字也刻于此。

李根源与普坪石刻:云南遗迹,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

马洪云

位于西山区春雨路旁的普坪村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在六十多年前,由于敌机轰炸,云贵监察使署迁到了这里,云南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李根源来到了这里,并在此居住和办公。

抗战爆发后,李根源从隐居了14年的苏州回到云南,被委以云贵监察使一职,由于敌机轰炸,云贵监察使署的办公地点设在了普坪村内的宝华寺(今普坪小学内)。闲暇之时,他经常到附近山间游览,见山上风景优美,怪石嶙峋,于是他题写了篆书“普坪石隐”四字,又隶书“翠峰”二字,刻于石峰之上并在附记中注明:“此山蒙段时旧名也。”这一时期他在普坪村留下了遗迹—─普坪石刻。

李根源(1879~1965),字印泉、养溪、雪生,别署高黎贡山人,云南腾冲人。1904留学日本,与云南省历史上的另一名辛亥革命的先驱吕志伊合编过一本名为《滇粹》的书,用以鼓舞当时中国正在进行的民主革命人士。1909年回国后,出任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后旋升总办(校长)。辛亥革命爆发后,与蔡锷等发动昆明重九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

1913年到北京任国会众议员,不久因支持“二次革命”受到当局通辑,遂逃亡日本,入早稻田大学,学政治经济学。护国战争爆发后回国,1917年出任陕西省省长,1918年参加护法运动,192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并代理国务总理,1939年出任云贵监察使,1942年日寇入滇西,他赴保山前线襄助军务,抵抗、遏制日军东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行政委员、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65年7月6日病逝于北京。

他一生勤奋学习,无论当任何职,他除做好繁忙的政务外,还坚持著书、搜集整修保护国家文物。其所撰《景邃堂题跋》《云南金石略》《苏学金石志》《洞庭山金石录》《虎埠金石经眼录》《腾冲金石录》等著作,对文物作了精辟阐述。另外,还著有《曲石文录》《曲石诗录》《雪生年录》《永昌府文征》等著作。

1939年,李根源出任云贵监察使一职,在闲暇之余,他常到风光秀丽的小石林游览和散心,面对优美的自然风光,他有感而发,即兴题写了“翠峰十咏”等诗句,由王灿先生书丹,请人刻于小石林内的古翠庄、九老峰、豹隐洞、小崆峒、客安巢、凤凰峡、虎踞墩的石壁之上。在此期间他完成了精心编撰长达136卷的《永昌府文征》巨著,这是云南边陲历史资料的第一次较系统而全面汇聚,该书对研究西南边陲历史,了解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研究中缅、中泰、中老等国关系有着重要意义。1942年,他离开普坪村,亲赴保山前线襄助军务,抵抗、遏止日军东进,发表了《告滇西父老书》,并以视死如归的态度,鼓舞了前线抗日军民,稳定了前线形势,为滇西抗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抗战期间李根源首先提出了“云南人的真精神”这一概念,并在大中小学、军队中宣讲阐释,他把这种精神归结为追求光明反对强敌、坚毅刚强不屈不挠、精诚团结奋发向上三个方面,并结合当时民族危机、全民抗战的形势,把它凝炼为两个字:“拼命”!

抗战胜利后,他又倡导建立腾冲国殇墓园,让历史永记这壮烈的抗战岁月。

曾作为云贵监察使署的建筑已不复存在,变成了小学校,而小石林内的摩崖石刻保存了下来。在马街街道办事处普坪社区“小石林”山崖石壁上的这些石刻被称为普坪石刻,这里是李根源先生题刻相对集中之地,2014年列为昆明市文物保护单位。普坪石刻亦名李根源“翠峰十咏”石刻,另外,中国历史风云人物蒋介石的题刻“剑南忠愤”四字也刻于此。

附:

翠峰十咏

古翠庄:山庄藏人境,林谷极幽遂;松际鸣长风,中含太古翠。(www.daowen.com)

九老峰:仙真化为石,一石撑一峰;绘为九老图,昂头天际中。

豹隐洞:此洞在山南,中亦隐雾豹;世人莫管窥,文采腾光耀。

小崆峒:广成隐崆峒,名籍梦阳表;移置此山中,告君勿嫌小。

客安巢:—巢聊可寄,容膝易安居;为问彭泽翁,视此复何如。

凤凰峡:山半碧石峡,飞有凤凰来;高冈时一鸟,燕雀勿相猜。

虎踞墟:一虎踞墟上,百兽不敢动;请看李将军,善射显神勇。

白沙坪:峰头敝平地,水过铺白沙;好拭麻茶眼,一望空无涯。

霜镜堂:湖天澄一色,晓望开霜镜;堂地如芥,浮揽景入吟咏。

拄笏楼:西山撑半壁,朝来送爽气;倚楼拄笏看,妙得坡诗意。

民国辛已夏五月王灿书。

(摘自《风物西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