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云南气象博物馆与陈一得:荟萃西山的文史资料

云南气象博物馆与陈一得:荟萃西山的文史资料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彦云南气象博物馆座落在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太华山山顶,距西山龙门景点3公里路程。气象博物馆于2008年12月12日对外展出,被授予“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云南气象博物馆与陈一得密不可分。

云南气象博物馆与陈一得:荟萃西山的文史资料

李 彦

云南气象博物馆座落在昆明滇池风景名胜区西山景区太华山山顶,距西山龙门景点3公里路程

博物馆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为依托,由“一得楼”和“一得墓”组成,展出内容围绕自然科学家陈一得先生在云南气象、天文地震、地方志、保护滇池等多领域所作出的贡献进行布展。藏有云南气象、天文、地震观测早期实物仪器和原始观测记录资料、气象观测发展历史介绍等展品构成,是全面展示和反映云南气象、天文、地震事业早期的发展历程的历史博物馆。

气象博物馆于2008年12月12日对外展出,被授予“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等称号。

气象博物馆前身“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为云南省第一个高山气象观测站,对早期的云南建设、昆明城区授时、测定昆明经纬度、滇池保护、抵抗日寇、天文观测及云南天文台选址、地方志编撰、地震初步研究、城市防灾建设规划日食观测等多方面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气象探测功能延续至今。

云南气象博物馆与陈一得密不可分。陈一得,原名陈秉仁,字彝德,因创办“私立一得测候所”,遂号一得。云南昭通盐津县人,生于1886年10月26日,7岁丧母,自幼好读书,上学后一直名列前茅,1902年应科举童子试,名列全县前10名,因名额已满而未被录取。1905年,“戊戌变法”运动促使晚清王朝实行新政并废除科举,云南先后建立了7所高等学校。经过考试,陈秉仁考入云南省高等学堂,学习法文。云南省高等学堂是云南的第一所高校,学校开设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生产技术、外文(英、法、日)、数理化科,由于增设了自然科学和生产技术课程,为培育科技人才奠定了基础。1872年,清政府为培育人才,开始选派人员到欧美各国公费留学,1910年陈秉仁以第一名成绩考取留学比利时的公费生,在准备赴比国深造学习时期,因反对清政府出卖云南七府矿权,登台演说,而被取消留学资格。

一心向往出国深造的秉仁,于1911年赴上海筹集资费,恰逢辛亥革命爆发,即参加了攻克南京的战役。随后秉仁返回昆明,考入云南省优级师范学校,接受了几何、代数、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系统教育,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为他日后的各种科研活动打下了坚实基础。毕业时,由于成绩优秀,即被云南省立中学聘为教师,讲授数理化课程,从此踏上了教书育人之路。执教期间,在他的主导下,经教育厅同意,增设了天文学课程,引导学生观测天象,了解阴阳历法和自然规律等。

在教书育人道路上,陈秉仁先生不仅积极传播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努力开展科普实验,并细心观测天象,自费外出考察,观察山川地势、气候变化,认真整理搜集资料,考证旧志记载,成为云南地区的早期气象、天文、地震的专家和研究学者。1920年,经多年的研究探索积累,绘制出近代云南历史上首张天体地图——“昆明恒星图”。经其夫人刘德芳女士之手,用丝线刺绣在绸缎上。随后,又在其基础上研制出观测天体星象仪器——“步天规”。使用“步天规”观测,虽与东汉天文学家张衡发明的“水运浑象仪”不同,但观测原理相同,都是根据地球的运转来观测星象的变化,但“步天规”方便易用,成为近代天文研究最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之一,研究天文的专家学者纷纷前来索要,而陈秉仁先生因筹不到资金,无法大规模制作,因此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和运用,实为憾事。

秉仁从事教育工作有十多个年头,虽在教学之余也开展一些科学探索,但更多的只是作为工作之余的个人喜好,并没有以科研为主。1927年,民国政府在蒋介石整合下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国内各省之间交流有所加强,陈秉仁由于对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出早已被选入省教育经费委员会,有了外出参观考察的机会。

中国自古以农业立国,草木滋生,五谷丰茂,全靠气候适宜。秉仁认为,建立气象测候所对云南科技发展和农业生产极为重要,1927年秉仁到江苏、浙江、河北、湖北4省考察教育事业,他真切地感受到云南在科学方面的落后,这成了他一生的重大转折点。返滇后,秉仁自费在钱局街53号自家小院内创办了中国第二个国人自办气象站——“私立一得测候所”(第一个是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的军山气象台)。关于这一壮举,陈秉仁多年后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说到:“个人感受,科学工作者至为艰巨,专门从事科学工作者,要不惜牺牲一切,精神物质享受,皆非所计。故聪明人多不愿做,有愿作者,亦多借为晋升之阶,猎取名利,若真以科学工作者为终生事业者,必带几分傻气,虽常被人窃笑,亦所不顾。”秉仁自感生性愚拙,因创办私立一得测候所,遂号一得,取“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之意”(《史记》)。从此,陈一得这个名字在中国气象科学、天文及地震研究领域响彻南北,并为世人所认识。

从1927~1937年,一得全家(一得、妻子、堂弟、养子4人)上阵,白天观气象、夜间观天文,一干就是10年,为云南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得测候所建立后,他倡导科学研究“第一是要有恒心,第二是要能耐劳,第三是要忠实”的宗旨,认真编制了100多种观测统计图表,每年定期汇编出版《昆明市气象年报》等气象研究成果。1930年7月,陈一得在《一校农刊》上发表《昆明市之雨量》,首次把定量分析引入云南气象学,第一次使用雨量观测资料结合季风现象,论述了昆明雨量的年变程及其原因;先后发表了《民国二十年水灾天气》(1931年),《云南气象与天文观测》(1937年),《云南气象要素之分布》(1938年),《最近十年昆明气象统计手册》(1939年)等重要论著。

从1928年开始,一得测候所建立不过年余,已经有了较大的影响,法国、日本、美国等相继来函来人要求交换或高价收购其气象观测数据和资料,因气象观测资料涉及国防安全、经济建设,关乎农、林、水利、渔航各项事业的发展,故均被一得先生严词拒绝。

1934年12月19日,在省教育厅和云南大学校长何瑶的主持下,陈一得先生发起、参与用60度等高镜、天时计等观测仪器,在云南大学体育场首次实测云南真子午线获得成功,准确实测到昆明在地球上的位置为:东经102°41′58.88",北纬25°03′21.19"。立石标“云南大学天文点”为志,其成果被刻在石碑上,保存至今。今天,当你有机会到云南大学,在会泽院西侧100米处还能见到保存完好的纪念石标。(www.daowen.com)

1936年5月30日,由于航空快速发展,国家气象资料缺乏和农林水利渔发展需要,中华民国政府行政院院长蒋中正发出“克日设法筹办测候所训令”,要求云南省政府建立测候所。省政府主席龙云想到了陈一得和他的一得测候所,就下令将陈一得的“一得测候所”改组为公办的“省立测候所”。依据陈一得先生的建议,在昆明风景如画的西山太华山顶选址建立了“省立昆明气象测候所”,任命陈一得先生为首任所长,测候所建筑仿照上海徐家汇气象台的建筑风格进行建设和建造。1937年4月6日,昆明气象测候所竣工,同年,一得测候所迁至新址,6月1日,正式开始办公,观测记录、发布气象报告。

昆明气象测候所建立后,陈一得并不满足,他希望建立云南气象观测网。在他的倡导和努力下,设置了丽江、宁洱、腾冲、宣威、陆良、路南、广通、永仁、墨江、澜沧、龙陵、瑞丽等9个测候所,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云南省已建立50余个气象观测站,初步构建完成云南省气象观测网。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昆明由于外来人口急剧增加,滇池周边人多地少矛盾日益突出,大小荒山坡地被开垦殆尽,一些人将目光投向滇池,眼看生态灾难即将发生,陈一得先生愤然撰写专文,列出10条罪状,痛斥自明代就提出的、当时又有人叫嚣“尽泄滇池,可得田300万顷”之谬论,为建设昆明献策,保护了滇池水资源。

1949年12月9日,卢汉起义成功。1950年2月20日,陈赓宋任穷带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四兵团进入昆明,陈一得无比欢欣,把所有的观测资料、昆明气象测候所等全部交给人民政府,全身心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大潮中。

1951年当选为云南省气象学会主席;

1953年被任命为云南省博物馆馆长;

1958年当选为首届全国科协理事。

1958年10月17日,一得先生因病而逝,享年72岁。

陈一得是我国气象工作的先驱者之一,是云南气象科学事业的奠基人,是云南天文、地震科学的开拓者。回顾他的一生,他既不是书香门第家境,又无大师指点,更没有进过天文、气象、地震方面的专业院校学习,但他的成就斐然,完全靠的是勤奋自学和大量的实践活动。

由于陈一得先生终身追求科学、献身祖国的建设,为云南自然科学事业作出了艰苦卓绝的贡献,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界的鲁殿灵光”。

资料提供:云南气象博物馆 李振荣 刘金福

(摘自《湖畔西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