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张天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角色及贡献

张天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角色及贡献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军训日记》的最后一篇写于1937年2月20日,此后,张天虚奔赴延安。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延安文艺界于8月组成西北战地服务团,准备奔赴山西宣传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推动山西人民奋起抗战。1937年10月13日,张天虚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再次抵达太原,他们将沿途搜集的民间文学加以改编,以抗战为主题在群众中演出,给群众极大的鼓舞。在184师驻地鸡公山,张天虚等三人以延安共产党员的身份与184师师长张冲等见面。

张天虚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角色及贡献

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灾难的日益深重,《铁轮》一书出版后,张天虚的创作欲望更加强烈,他表示:“要挣扎,笔尖也就成了一部分工具。”从这时起,天虚决定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用更真实、更快捷的文学形式反映伟大的时代、火热的斗争,唤醒更多的人去战斗。1937年2月,张天虚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与许多进步青年一道来到山西太原,参加了紧张的军事训练。作为一名文学青年,天虚希望不仅用笔抨击敌人,也能用枪杀敌。此时他年仅26岁,由于常年漂泊和繁重的文学创作,劳累过度,患上了肺病,经常咳嗽不止。他把病痛抛在脑后,以太原人民的抗日斗争为背景,创作了第一篇报告文学《军训日记》,这部日记从1937年2月2日记起,开篇为“新兵生活的第一日”。在这部作品中,展现了青年学生的慷慨陈词,工农群众的不屈不挠,还有厉兵秣马、整装待发的抗日军队……《军训日记》的最后一篇写于1937年2月20日,此后,张天虚奔赴延安。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延安文艺界于8月组成西北战地服务团,准备奔赴山西宣传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推动山西人民奋起抗战。西北战地服务团共30多人,丁玲任团长,天虚任通讯股长。15日晚,延安各界举行欢送大会,毛泽东亲自出席并发表《大众化问题》的演讲,勉励文艺家们投身到民族解放的洪流中,汲取创作的源泉。1937年10月13日,张天虚随西北战地服务团再次抵达太原,他们将沿途搜集的民间文学加以改编,以抗战为主题在群众中演出,给群众极大的鼓舞。其中有山西阳曲调《我们要做个游击队》、秧歌《打倒日本升平舞》、快板《人民的力量有多大》等。天虚一方面写通讯,另一方面还创作了宣传全民抗战思想的独幕话剧《王老爷》。首演时,毛泽东曾送给他一支钢笔以示鼓励。

面对淳朴善良的山西人民和支离破碎的祖国河山,天虚更加感伤,用手中的笔投身抗战,他带着通讯组深入军营、学校慰问采访,写下了多篇感人的通讯和报告文学,如:《征途上——从延安到太原》《行进在西线——从太原到临汾》《雪山道中》《我们的小鬼邓超》和《两个俘虏》等。

1938年初,由云南三迤健儿组成的滇军六十军奉调参加台儿庄会战。184师师长张冲思想进步,为加强部队政治工作,多次向八路军武汉办事处要求派云南籍共产党员到该师工作。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与延安联系,抽调张天虚、周时英、薛孤帆(又名薛子正,后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三个云南籍青年赴六十军184师,要他们利用云南人的身份开展统战工作,加强部队的政治、军事力量。临行前,熟悉云南情况的朱德亲自教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同他们合影留念,朱德还送给张天虚一部留声机,好让他开展工作。在184师驻地鸡公山,张天虚等三人以延安共产党员的身份与184师师长张冲等见面。他们通过“交朋友”团结进步官兵,如蒋南生、刘华兴,他们俩人负责教士兵唱歌,使部队生活活跃起来。在进步青年中,还有李乔(当代彝族作家),他们在184师建立了党支部,天虚任宣传组织工作,宣传中共的主张和战地情况,很受官兵欢迎。天虚还负责油印期刊《抗日军人》组稿、撰写、编辑工作,参与办报的有李乔、刘孟田等。张天虚写下了有关184师的通讯、散文、报告文学计有《活捉铁乌龟》《记张冲师长》《血肉筑成的长城》《运河的血流》《指挥所里》等,这些发表在《抗日军人》期刊上的文字,使抗日军民受到极大的精神鼓舞,为抗战史留下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过度的劳累和战场上艰苦的生活,使张天虚的肺结核病越来越重,1939年初,张天虚回到昆明养病治疗,他在病中也没有放下手中的笔,这一时期,他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写了一些散文和新诗,如《忆浦风》《恋战场》等,他还曾在《云南日报》当过一段时间的编辑。1940年,张天虚病情稍稳定后就辗转来到缅甸仰光,参加当地华侨报纸《中国新报》的编辑工作,发表不少社论和文章,大力宣传党的统一战线,同时完成了一个十多万字的中篇小说《五月的麦浪》初稿。这些文章,对鼓舞侨胞坚定抗日立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天虚操劳过度,身体日趋赢弱。1941年1月,天虚从仰光赴腊戍,然后转乘汽车返回昆明,同年8月10日他安静地长逝于故乡的怀抱里,终年不足30岁。天虚在其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300多万字的作品,他以杰出的文学成就,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作者为昆明市政协文史委主任编辑)

(摘自《抗战西山》)

附录:

张天虚墓志铭(www.daowen.com)

郭沫若

“天虚年仅三十耳,长才未尽,贲志而殁,惜哉!八年前留学日本时,曾挟其大作《铁轮》访余。人谦抑而有气度,机敏而坦白。余见而敬爱之,曾为其《铁轮》作序。君忧国之念甚深,在东瀛恒集同志作文艺及其他活动:要在求祖国之独立与民族之解放也。君之归国,早余一年,‘七七’变起,曾赴西北参加丁玲所领率之青年战地服务团。未几南旋,随张云鹏将军从事政工,曾参与台儿庄、武汉外围诸战役。继因故去职,返滇从事教育,仍不如意。拟再返西北,甫抵渝而肺疾以作。此民纪二十八年事也。西北之行未果,应友人之邀,复转道仰光,任《中国新报》编政。力疾服务,勤劳有加,尽力启发侨胞,打击敌伪,盖早已置生死于度外矣。不幸疾转剧,咯血过猛,曾旦夕昏睡,失去意识。乃不得不回乡疗养,卒以三十年八月十日长逝于昆明西郊之赤甲(车家)壁。君尚未婚,著作除《铁轮》外,尚有小说及报告多种,均待刊行。君之家在呈贡,位于滇池东岸,风光明媚之地也。严君因恸君之丧而相继病殁,有母在堂,尚余弟妹。后死友人难忘其职责,谨为卜茔于西山聂耳墓之侧。非以媚死,欲以为青年百代之表率耳。余归国后,曾与君相遇于武汉及桂林,君之音容,尚仿佛在余耳目。君年少于余者二十岁,孰意铭君之墓者亦为余耶。然在君亦复何憾;虽未永年,业已不朽。

铭曰:

西南二士,聂耳天虚,金碧增辉,滇洱不孤。

义军有曲,铁轮有书,弦歌百代,永示壮图。

中华民国三十二年三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