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源自唐云南南诏时期,与金马关遥对,是通往西门户的要道

源自唐云南南诏时期,与金马关遥对,是通往西门户的要道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昆明西山冠名碧鸡山,始于唐云南南诏时期。张泓的《滇南新语·碧鸡关》是说明碧鸡山名及碧鸡关名,都源于西汉王褒的《移金马碧鸡颂》。这段记载了南明永历帝西逃时,百姓碧鸡关送别三日的凄惨场景。“碧鸡关,在昆明城西30里碧鸡山麓,与城东金马山之金马关遥对,为通迤西门户。参见金马关条。”

石玉顺

中国古代栈道、驿道、驰道的修筑,盛于秦朝。凡入境要道或险隘处设关,驻兵防守,稽查行旅,据险守域。关隘筑关楼,犹如城上敌楼。中国多数关隘依关筑城,形成关城。“依山筑城,断塞关隘。”关隘多凭天险扼于要塞,唐·韩愈征蜀联:“蜀险豁关防;秦师纵横猾。”古老的关隘,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

碧鸡关在昆明城西郊碧鸡山,东距高峣2千米,海拔1975米。昆畹公路出碧鸡关通达迤西。

碧鸡关两峰夹峙,形似马鞍,历史上中间一条古道。这条古道远在两汉西晋时即为驿道。唐代是云南南诏西京羊苴咩城(大理)与东京拓东城(昆明)政治、经济、军事联系的交通大道。唐·樊绰《云南志》、宋·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地理志》都记载了“从拓东节度城至安宁馆一日……”这条达羊苴咩城的驿路。元初《马可波罗游记》详细记载了从鸭池(昆明)到哈剌章(大理)沿途的驿站。《西山区志》载:“明万历二年至八年(1574~1580),改修黄土坡经黑林铺、马街、碧鸡关入安宁境驿道。”

昆明的关隘,《新纂云南通志》记载:“在昔兵器戈矛弓矢为利,建关哨汛塘即可以诘奸宄而戒不虞。滇省地处边隅,汉夷错壤,自元明以来,先后建关设汛,星罗棋布,不但烽燧共庆潜消,而宵小亦绝窥伺之萌。乃自绿营兵制窳败,加以军兴更调频仍,旋後改练新军,旧日所设关哨汛塘逐渐裁废。即存在者,亦有名无实,悉为邱虚,不足以资防御良法云。乎哉,前志记载篇轶浩繁,爰加整理为简表,以备检寻云。”志中对云南历代设关列简表,只载各州县关名。昆明县之关隘,载有重关、金马关、碧鸡关、高峣关、金碧雄关、镇海雄关。

碧鸡山麓高桥(峣)关,方国瑜先生《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考证了高峣的来历:“官桥渡,赕志卷二昆池条曰:拓东城北十数里官路,有桥渡,此水阔二丈馀,清深迅急,至碧鸡山下,”方先生说,“元代以前,滇池水位高,夏秋雨潦,淹至车家壁南之田,设桥以渡,故称桥名高桥渡,是水陆码头,官路桥渡之处也。”《寰宇通志·古迹》曰:“高峣关古城,在昆明县总要关津之处。”津渡处设关,即高峣关。

明·杨慎《碧峣精舍记》曰:“滇海西斥,舍舟登陆,俗曰高桥,稽之古志,桥实为峣。”方先生对杨慎记中所云“稽之古志,桥实为峣”的说法,按曰:“古志无征。原名高桥,后易桥为峣,而高桥盖官桥,官与高音近而讹。”明·徐霞客《游太华山记》曰:“抵高峣,乃舍舟登陆。高峣者,西山中逊处也,有数百家,倚山临水,为迤西大道。”碧鸡山下高峣之“峣”(yáo),昆明人都读“桥”音,即源于此。历史上高峣水陆津渡码头设关,控滇阳水陆要隘。

碧鸡关,关名源自何处?清·张泓《滇南新语·碧鸡关》云:“碧鸡关在云南府城西三十里,为迤西咽喉要区。一峰秀拔,接太华诸山。山不甚高,而晋宁、呈贡、昆阳、昆池等处了然在目……核关名所自,《通志》引汉宣遣王褒入蜀祷金马碧鸡事。”这是指西汉宣帝刘询遣谏大夫王褒持节入蜀赴滇求取“金精神马,缥碧之鸡”。王褒途中病卒四川建宁(今西昌),留下了《移金马碧鸡颂》。昆明西山冠名碧鸡山,始于唐云南南诏时期。唐·樊绰《云南志·山川江源》载:“碧鸡山在昆池西岸上,与拓东城隔水相对。从东来者,冈头数十里已见此山。山势特秀,池水清澹。水中有碧鸡山,石山有洞庭树,年月久远,空有余本。”张泓的《滇南新语·碧鸡关》是说明碧鸡山名及碧鸡关名,都源于西汉王褒的《移金马碧鸡颂》。

昆明金马、碧鸡二关,位于云南府城东、西,地当要冲。历史记载都比较简略。《明史·地理志·昆明县》曰:“东有金马山,与西南碧鸡山相对,俱有关。”明·万历《云南通志》曰:“金马关在府城东十里金马山麓,碧鸡关在碧鸡山北,城西三十里。”明·天启《滇志》曰:“金马关,在府城东十里。碧鸡关,在府城西三十里。”明·徐霞客《游太华山记》载:“高峣者,西山中逊处也。南北山皆环而东出。中独西逊,水亦西逼之,有数百家倚山临水,为迤西大道。北上有傅园,园西上五里,为碧鸡关,即大道达安宁州者。”徐霞客记载了碧鸡关确切的位置。清康熙《云南通志·关哨津梁》:“碧鸡关在府西三十里碧鸡山北,两山如肩,一线通道,为迤西诸郡门户。”

清康熙年间倪蜕《滇云历年传》“顺治十五年(1658)”条目记载:“十二月,我皇朝大兵吴三桂率清兵)入滇,三路俱会于曲靖,永明王(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奔迤西。”“十五日,发云南,百姓愿从未及者号哭震天,王为停碧鸡关三日始行,从之男妇老幼凡二十万人……”这段记载了南明永历帝西逃时,百姓碧鸡关送别三日的凄惨场景。

方国瑜先生在《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说:“碧鸡关当通往迤西孔道,尤为险要。山下为高峣铺,临滇池。关当山坳,居民垦田,有集市,以辰、戌为期,四方来者甚众。金马、碧鸡二关,为会城重望,明·邓渼滇中杂诗有句曰:‘地控双关金碧,云开两迤东西。’”

金马、碧鸡二关何时设关隘,说法不一。

《云南辞典》载:“金马关,在昆明旧城东10里金马山麓,与城西碧鸡山之碧鸡关遥对,旧时为云南府东西要冲,二山上皆有神祠。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曾在此筑金马关城,遗址犹存。”“碧鸡关,在昆明城西30里碧鸡山麓,与城东金马山之金马关遥对,为通迤西门户。参见金马关条。”这里说金马、碧鸡二关关城是元代末世梁王把匝剌瓦尔密所筑。查屠寄撰《蒙兀儿史记·把匝剌瓦尔密传》及张廷玉撰《明史·把匝剌瓦尔密传》,都未提及梁王把匝剌瓦尔密筑金马、碧鸡二关。《云南辞典》所载未说明史料出处。(www.daowen.com)

《昆明市地名志》载:“碧鸡关,在昆明西郊,距市区17公里,东距高峣2公里,海拔1975米。昆畹公路处碧鸡山(西山)北。明、清在此设关,驻兵防守,故名。两峰夹立,形似马鞍,中间一条通道。旧时为迤西要道,是昆明通往滇西的第一关,设有关楼、客站、店铺,现己废,关址成碧鸡村。”市地名志笼统说“明清在此设关”,未说何时开始设关隘。

吴光范先生的《昆明古今地名考释》载:“碧鸡关,关隘名。在昆明西郊碧鸡山,即今西山之北,昆瑞公路所经。历史上为通往滇西的咽喉,两山夹立,中通一道,形势险要,属军事要地,明代起在此设关隘,并建两处阁楼,驻兵防守。因此关居碧鸡山之北,得名碧鸡关,为历史上省城通往滇西的第一关。”“碧鸡村在碧鸡山之北,两座山峰的丫口处。明清设关,称碧鸡关,得村名。”吴光范先生认为碧鸡关是“明代起在此设关隘”,未指出明代什么时期。

《西山区志》说得很具体:“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拓东城外交通要道、隘口设关哨,今区境内设高峣关、碧鸡关、黑林铺哨、黄土坡哨、普吉哨、沙朗哨、太平哨、下华哨,每哨设哨兵180人。”明确指出碧鸡关设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查明《滇志·城池。附仓堡关哨亭铺》,只载“昆明县署明洪武十五年建”,关哨未指也系这年所设。

碧鸡关究竟设于元末还是明初,具体是哪年,限于手边史料短缺,不能确切考证。

碧鸡关毁于何时?未见方志记载。笔者曾专访昆明方志专家王道先生。王先生考证过,他说民国十三年(1924)六月,修筑滇缅公路首段,从小西门三分寺经黄土坡、黑林铺、马街至碧鸡关入安宁境,总长14.9千米。这时碧鸡关关楼尚存。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二月,全面修筑滇缅公路,次年九月正式通车。在这次抗战运输大通道的工程中,碧鸡关关楼拆除,滇缅公路成为省城连接迤西的通衢大道。

碧鸡关自古为兵家必争的关隘。《西山区志·兵事》记载了民国年间碧鸡关两次激战。一次是民国十六年(1927)九月,唐继虞从大理东下攻昆明,进碧鸡关。“唐军以碧鸡关居高临下,地势险要,能攻易守的优势回击龙云军,终因长途跋涉,人困马乏而溃败,逃回大理。”“唐龙两军在碧鸡关一天一夜的激战中,双方均有伤亡。死亡数百人,由碧鸡关群众掩埋。”一次是民国十八年(1929)三月,“国民革命军第39军军长胡若愚、独立20师师长张汝骥、97师师长长孟坤与龙云不合,逼龙云下台。”“张、胡、孟军进军滇西时,途经昆明西郊碧鸡关,此时龙军已赶至昆明,并追至碧鸡关与孟军激战。龙军士气旺盛,枪弹充足,仅一上午,便攻下孟军所占碧鸡关据点,打死孟军官兵10O0余人,伤2000余人,迫使孟军败走安宁,退兵滇西。”

碧鸡关,“关楼远眺”的旅游胜地。历史上昆明城内云贵总督署衙(今胜利堂)也筑有“碧鸡台”,登台鸟瞰碧鸡滇池山光水色。清道光十年(1830),云贵总督阮元撰《碧鸡台记》。

碧鸡关又是历代文人雅士观景抒怀,吟咏“碧关朝霞”“碧关晚眺”的胜境。明清两代,留下大量碧鸡关诗词。

金马关、碧鸡关,昆明古城东、西对峙的雄关,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门户屏障。碧鸡关,碧鸡山、赤甲壁两峰夹峙,峡谷幽邃,地势险要,是云南府城通往滇西的咽喉,历史上建关设卫,成为兵家必争的军事重镇。

碧鸡关

碧鸡关南面,华亭太华逶迤,北面宝珠玉案蜿蜒,东临碧波万顷滇池,西瞰苍茫逶迤云山,往昔雄关楼阁云台,巍峨关城掩映在层峦叠嶂之中。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壮阔峻峭的湖光山色,是春城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和风景资源。恢复重建碧鸡关关楼,既是访古寻幽的历史景区,又是晨观晚眺的山水胜境,不仅成为西山风景名胜区北面的旅游明珠,更为昆明历史文化名城增添蕴含历史风韵的雄关重镇。

(摘自《湖畔西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