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宝璋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湖北乾印和尚在“近华浦”始创观音寺。乾印和尚在寺里“讲《妙法莲华经》,听者常千人。”从此,此地成为昆明近郊名胜。
康熙二十九年(1690),云南巡抚王继文见这里湖光山色,视野开阔,于是大兴土木,挖池筑堤,种花植柳,兴建了两层木楼及周围建筑。楼临滇池,登楼四顾,景致辽阔壮观,故名“大观楼”。
清道光八年(1828),云南按察使翟锦观将大观楼由二层建为三层。咸丰五年(1855),咸丰帝向兵部侍郎、云南晋宁人何彤云询问云南滇池形胜,何盛言“滇池之水,浩浩荡荡,不知几百里。白浪高于山,不风常自起”。咸丰帝书“拔浪千层”御赐,至今该匾仍悬挂在大观楼上。
清咸丰七年(1857)大观楼毁于兵燹,同治三年至五年(1864~1866),署提督马如龙重建,复遭水灾,已成危楼。光绪九年(1883),云贵总督岑毓英命观音寺住持性田和尚重修,保留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大观楼。
大观楼为三层方楼,三重檐四角攒尖顶,高18米;底层面阔17米,进深10米。内有木梯可达三楼。登楼远眺,湖光山色,景致极为壮观。
大观楼长联
大观楼建成之后,远近文人墨客登楼赏景,吟诗作赋,极一时之盛。三百多年来,留下许多佳作名篇。其中最享盛誉的是孙髯翁所作的长联。
孙髯(1711~1774),字髯翁,号颐庵,祖籍陕西三原,是清康乾之际昆明的寒士。他天资聪颖,应童试时目睹考生被搜身后才放入考场,认为这是“以盗贼待士也,吾不能受辱”,掉头而去,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他一生没有功名,博学多识,傲然不屈;晚年生活贫困,在圆通寺咒蛟台卜易为生。他坚毅乐观,喜种梅花,自号“万树梅花一布衣”;后移居女儿所在弥勒县。今弥勒有孙髯翁墓。
孙髯翁的大观楼长联共180字,全文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蘋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周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译成白话文:
五百里浩瀚的滇池,在我眼前奔涌,推起头巾,露出前额,这茫茫无边的碧波,多么令人欣喜啊!看吧:东方的金马山似神马奔驰,西边的碧鸡山像凤凰飞舞,北面的蛇山如灵蛇蜿蜒,南端的鹤山如白鹤翱翔。诗人们,何不选此良辰登上高楼,观赏那:螃蟹似的小岛,螺蛳般的沙洲;薄雾中的浓树垂柳像少女梳理秀发一般摇曳;还有那漫天的水草遍地的芦苇,以及点缀其间的翠绿的小鸟和几抹灿烂的红霞。尽情观赏吧,切莫辜负了滇池四周飘香的金稻,明媚阳光下的万顷沙滩,夏日叶绿花红的芙蓉,春天依依的杨柳。
数千年的往事,涌上我的心头,举起酒杯,仰对长空感叹,那些滚滚如流水的英雄,而今还有谁在呢?试想:汉武帝为打通西南到印度的通道,在长安开挖昆明湖操练水军;唐中宗派兵收复洱海地区,立铁柱以记功;宋太祖手挥玉斧,面对版图,将西南划在界外;元世祖率大军跨皮囊渡过金沙江,统一了云南。这些伟业丰功,真是费尽了移山的心力啊!但是朝代更替之快,有如晚上的雨早晨的云一样的短暂,连幕帘都来不及卷起就很快消失了;就连那记功的断石残碑,也都倒卧在苍烟落日之中。到头来,只留下几声古寺稀疏的钟声,半江暗淡的渔火,两行孤寂的秋雁,一枕清冷的寒霜。
孙髯翁长联问世,一扫俗唱,轰动一时。昆明名士陆树堂以行书将其写出刊刻,挂于大观楼前,“闻者莫不兴起,冀一登为快”。
大观楼长联被篡改和重立
阮元篡改长联 清道光年间,云贵总督阮元嗅出长联的叛逆气息,对长联进行篡改。篡改后的长联如下: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凭栏向远,喜茫茫波浪无边。看:东骧金马,西翥碧鸡,北倚盘龙,南驯宝象。高人韵士惜抛流水光阴。趁蟹屿螺洲,衬将起苍崖翠壁;更蘋天苇地,早收回薄雾残霞,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鸥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爨长蒙酋费尽移山气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藓碣苔碑,都付与荒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鸿雁,一片沧桑。
篡改的长联,突出的是将“北走蜿蜒,南翔缟素”改为“北倚盘龙,南驯宝象”,隐喻他效忠北方清廷,以“驯”云南人民之意;“伟烈丰功”改为“爨长蒙酋”,把原指封建帝王改为地方民族首领,使长联主题思想由反封建而变为维护封建统治。“披襟岸帻”改为“凭栏向远”,“梳裹就风鬟雾鬓”改为“衬将起苍崖翠壁”,“心力”改为“气力”等,削弱了原联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性。
阮元将篡改的长联刊刻挂出,引起滇中人士的耻笑,当时有民谣讥讽道:“软(阮)烟袋(芸台)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对,笑煞孙髯翁”。阮元调离他任后,大观楼又换上孙髯翁原联。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今镇江)人。清乾隆年间进士,历任漕运、两湖、两广总督。道光六年(1826),调任云贵总督;道光十五年(1835),调京任体仁阁大学士。阮元并非庸才,为官多有建树,而且是饱学之士,曾著有《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纂修《云南通志稿》等,多有诗文传世,其《游黑龙潭看唐梅二律》中的“千岁梅花千尺潭,春风先到彩云南”,是脍炙人口的佳句。
他篡改长联不是不通文墨,而是政治立场所决定,作为封疆大吏,他说:“孙髯原联,以正统之汉、唐、宋、元伟业丰功,总归一空为主,岂不骎骎乎说到我朝(清)?”历史已成过去,长联仍在楼壁,阮元改联之事则成为笑柄。
岑毓英重立大观楼长联 清咸丰七年(1857),大观楼与长联同时毁于兵燹。同治三年至五年(1864~1866),重建大观楼。光绪十四年(1888),大观楼长联重新书刻悬挂。此事与两个人密不可分:岑毓英和赵藩。
岑毓英(1829~1889),字彦卿,号匡国,广西西林人。清咸丰七年(1857)带兵入滇助攻杜文秀起义军,因军功而历任知县、知府、布政使,云南、贵州、福建巡抚,同治十三年(1874)任云贵总督。任总督时,曾督师出越南,大败法军于宣光、临洮等地。光绪九年(1883)岑毓英重修大观楼。他对孙髯翁长联十分欣赏。光绪十四年(1888),在赵藩的建议下重书刊刻大观楼长联。
赵藩(1851~1927),字樾村,号介庵,晚号石禅,云南剑川人,白族。清举人,才学颇著,书法亦精。光绪十二年受聘出任云贵总督岑毓英幕宾,深受信用。赵藩喜爱大观楼长联,对孙髯翁十分推崇,曾写有《咒蛟台》诗赞孙髯翁:“奇句蛟龙服,应逾禁咒严。此台巍不动,千载属孙髯。”
因此,他建议岑毓英重立大观楼长联,岑让他书丹,时年38岁。他的长联楷书由颜体蜕出,苍润浑厚,极显功力,一经悬出,受到称赞,谓其书法艺术与长联文学艺术“珠联壁合”。120多年来,赵藩书丹、岑毓英重立的大观楼长联对宣扬传播长联功不可没。
对大观楼长联的赞誉
经过历史的风雨沧桑,长联受到越来越多的称誉和赞扬。
1.吴仰贤将大观楼与黄鹤楼并提
吴仰贤(1821~1887),字牧驺,浙江嘉兴人,咸丰二年(1852)进士。咸丰六年(1856),赴滇为官,历任罗次、昆明知县,武定知州,迤东道。他读大观楼长联,认为长联气势磅礴,意境高远,颇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豪雄气概,足与崔颢《黄鹤楼》七律相媲美,遂写下七绝一首《追思孙髯翁》:
铁板铜琶鞺鞑声,髯翁才气剧纵横。
楼头一百八十字,黄鹤题留万古名。
吴仰贤高度赞赏大观楼长联,认为长联定当万古流传,他是第一个将大观楼与黄鹤楼并提的人。
2.刘润之称长联为“海内第一”(www.daowen.com)
民国年间,刘润之在《滇南楹联丛钞·跋》中写道:“孙髯翁大观楼楹联,大气磅礴,光耀宇宙,海内长联,应推第一。”刘润之这一评论影响广泛。此后,大观楼长联就被称为“海内第一长联”。
3.由云龙认为大观楼与岳阳楼、黄鹤楼“一样雄奇”
由云龙(1876~1961),字夔举,号定庵,云南姚安人,清光绪举人,北京京师大学堂肄业,后留学日本;曾任云南教育总会副会长、云南省教育司司长、代理省长、省参议会议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第一、二届省政协副主席。由云龙撰大观楼联:
与岳阳黄鹤相衡,一样雄奇,各有大名垂宇宙;
揽昆海碧鸡之胜,同来眺赏,莫将佳月负春秋。
该联明确提出大观楼与岳阳楼、黄鹤楼“一样雄奇”,因为它们都有名篇佳作传世,所以“各有大名垂宇宙”。作者是第一个将大观楼与岳阳楼、黄鹤楼相提并论的人。
4.梁章钜对长联的臧否
梁章钜(1775~1849),福建长乐人,字闳中,晚号退庵,嘉庆七年(1802)进士,官至江苏巡抚,兼两江总督。一生著述甚富,有《楹联丛话》《楹联续话》《巧对录》等70余种。被称为中国研究楹联系统分类的第一人。其《楹联丛话》对对联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将孙髯大观楼长联收入《楹联丛话》并加以评价:
“胜地壮观,必有长联始称,然不过二三十余字而止。惟云南省城附郭大观楼一楹帖,多至一百七十余言,传颂海内。虽一纵一横,其气足以举之,究未免冗长之讥也。”
上评文字之后是大观楼长联全文(略)。长联全文之后,梁章钜又评说道:
“按上联之神骏指金马,灵仪指碧鸡,蜿蜒指蛇山,缟素指鹤山。皆滇中实境。然用替字,反嫌妆点。且以缟素为鹤,亦拟未安。联句为康熙中邑人孙髯所题,联字为陆树堂所书。闻芸台先生督滇时,曾改窜数字,另制联板悬之。而彼都人士啧有烦言,旋复撤去。近先生以改本寄示,因并录于右,以质观者。”
以下是阮元的篡改之联(略)。
梁章钜对大观楼长联评价可解读如下,肯定方面有三:第一,他注意到了长联之长,是前所未有的。第二,长联气势“足以举之”。第三,长联已“传颂海内”。否定方面有三:第一,嫌长联太长,“究未免冗长之讥也”。第二,对滇池中实境“用替字,反嫌妆点”,且“以缟素为鹤,亦似未安”。第三,对阮元篡改之联虽未臧否,但从收入书中,结合第二点,似是不加否定的。此外,他说长联“多至一百七十余字”,不准确,显得不认真。
总的来说,梁章钜对大观楼长联赞否均有,尤为重要的是他说长联“传颂海内”是客观的,对长联的进一步传扬起到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受到阮元改联的影响,对长联的思考研究不够深入。
5.毛泽东高度赞赏誉长联“从古未有,别创一格”
毛泽东很喜欢大观楼长联,背诵如流。一次中央开会,他对云南的一位领导说:你们那里是“四围香稻,万顷晴沙”,有“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1958年3月,毛泽东在成都主持中央工作会议。其间,借阅一批书籍,其中就有梁章钜《楹联丛话》关于大观楼长联的内容。毛泽东读得十分认真,在一些字句旁还画了圈点;针对梁文说长联“一百七十余言”,旁批“一百八十字”;看到梁文说长联“究未免冗长之讥也”,在这句话旁画了一道竖线(此书是竖排本),斜线拉出批道:“从古未有,别创一格,此评不确。”当看到书中收录的阮元篡改孙髯翁长联,旁批:“死对,点金成铁。”
毛泽东作为当代诗人和词章大家,他对大观楼长联高度赞誉,精当中肯,影响巨大。
6.董必武赞评“髯翁长联语,今古情怀罄”
董必武(1885~1975),原名贤琮,学名用威,湖北红安人,前清举人,老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元老,中共一大代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国家副主席和代理主席等职。
1959年10月19日,董必武游览大观楼,览湖山胜景,品读长联,即兴赋诗《游昆明大观楼》。诗中高度赞扬“髯翁长联语,今古情怀罄”。
7.郭沫若盛赞“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郭沫若(1892~1978),学名开贞,号尚武,改名沫若。四川乐山人,现代杰出诗人、作家和史学家,邓小平称他是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1961年1月,郭沫若游大观楼,写《登大观楼即事》诗:
果然一大观,山水唤凭栏。
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样宽。
长联犹在壁,巨笔信如椽。
我亦披襟久,雄心溢两间。
郭沫若的手迹今悬挂在大观楼上,脍炙人口。此诗赞美凭栏远眺的景色,以“巨笔信如椽”盛赞长联作者的高水平。
8.陈毅评长联,独重其预言“腐朽制度终崩溃”
陈毅(1901~1972),学名世俊,后名秋江,改名毅,号仲弘,四川乐至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
众多对大观楼长联赞评之中,元帅诗人陈毅独抒己见,从政治上给予高度赞扬。1963年12月,陈毅泛舟滇池,看到“船舱壁间悬孙髯翁大观楼长联”,读后喜赋:“滇池眼中五百里,联想人类数千年。腐朽制度终崩溃,新兴阶段势如磐。诗人穷死非不幸,迄今长联是预言。”
9.笔者提出大观楼为中国第四名楼
鉴于对大观楼长联的众多评价,在吴仰贤将大观楼与黄鹤楼并提,由云龙把大观楼与岳阳楼、黄鹤楼齐观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历史上江南三大名楼的标准,向前迈进一步,将大观楼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江南三大名楼共论,提出大观楼为中国第四大名楼。
(摘自《云南旅游文化二十五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