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山风景名胜区:滇中第一胜境,文史资料第十九辑荟萃

西山风景名胜区:滇中第一胜境,文史资料第十九辑荟萃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吴宝璋西山风景名胜区,是滇池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4A级景区,濒临滇池西岸。为此,明代与通海秀山、巍山巍宝山、宾川鸡足山合称云南四大风景名山。西山与滇池,山借水色,水映山光,云蒸霞蔚,变幻万千,成为云南高原观赏云景的胜地。滇缅公路从昆明至畹町,进入缅甸境内到腊戍。其间,他探访名山胜境,调查民族风情,足迹几遍云南。西山华亭寺,昆明最大佛寺,国务院1983年公布为全国汉地重点佛寺。

西山风景名胜区:滇中第一胜境,文史资料第十九辑荟萃

吴宝璋

西山风景名胜区,是滇池国家风景名胜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4A级景区,濒临滇池西岸。从北向南由华亭山、太华山、太平山、罗汉山、挂榜山等山峰组成,峰峦连绵40多千米,海拔1900~2507米。远望形似卧佛,又似少女仰卧,故称“卧佛山”“睡美人山”。

1958年,西山定名森林公园。西山拥有1.2万亩森林景观,占全山总面积的90%,茂林修竹,松柏苍翠,涧壑流泉,山花竞放,百鸟争鸣。

西山峻伟壮观。唐代樊绰《云南志》赞美它“山势特秀,池水清澹”。明代杨慎《云南山川志》称誉它“苍崖万丈,绿水千寻,月印澄波,云横绝顶,云南一佳境也”。为此,明代与通海秀山、巍山巍宝山、宾川鸡足山合称云南四大风景名山。

西山与滇池,山借水色,水映山光,云蒸霞蔚,变幻万千,成为云南高原观赏云景的胜地。

远眺西山

西山古称碧鸡山。相传有凤凰来仪,人们呼为碧鸡,故称碧鸡山。碧鸡与金马名气很大,引起汉宣帝的关注,派持节使王褒来滇,迎接金马碧鸡。不料,王褒行至四川建宁(今西昌),卧病不起,遂作《移金马碧鸡颂》遥祀。明代杨慎将王褒《移金马碧鸡颂》刻于三清阁下千步岩畔。

西山北麓是滇缅公路。滇缅公路从昆明至畹町,进入缅甸境内到腊戍。1937年12月开工,9个月即全线通车。抗战期间,是我国唯一对外通道,盟国和海外华侨支援我国的抗日军需物资都是从这条路运进来的,被称为中国抗日战争运输生命线

游西山,先到升庵祠和徐霞客纪念馆。

“升庵”是明代文学家杨慎的号。杨慎(1488~1561),四川新都人,自幼聪明好学,24岁中状元,授翰林修撰。明嘉靖三年(1524),他与朝臣一起“议大礼”,反对明世宗给生父上尊号,被充军云南。到昆明后,被同因此事被“廷杖”而死的难友毛玉之子毛沂接到住地高峣,筑“碧峣精舍”居住。从此,杨慎在此读书、写作、讲学,在云南度过了35年。其间,他探访名山胜境,调查民族风情,足迹几遍云南。他结交文人诗僧,致力著述编撰,扩大了对云南文化的宣传。他一生著作约在180种以上,《明史》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其有关云南的重要著作有《滇程记》《滇载记》《云南山川志》《南中集》等。他的《春望三绝》中有诗句“春城风物近元宵,柳亚帘拢花覆桥”,昆明誉为“春城”出于此。他的《滇海曲》中“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更是脍炙人口。明万历年间云南布政使刘之龙将“碧峣精舍”修为“升庵祠”。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云贵总督范承勋重加修葺,题额“碧峣书院”。

徐霞客纪念馆位于升庵祠北面普贤寺内。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是我国明末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学家。他情寄祖国壮丽山河,足迹遍及江、浙、湘、桂、黔、滇等19个省区,不畏艰险,跋山涉水,考察地理。以日记形式记录考察情况,经后人整理为《徐霞客游记》,共63万字。其中《滇游记》25万字,占全书40%。其突出的科学成果是:对岩溶地貌分类比欧洲人早130年;论证了金沙江长江的正源,破除岷江是长江源头的旧说;查明了珠江源等。《游记》既是一部实录游记、地理百科全书,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历史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书”。当年徐霞客详细地考察西山,在升庵祠停留,写下著名的《游太华山记》。1985年云南各界群众在此纪念徐霞客诞生398周年,举办其生平事迹展览;1994中国“徐学”学术讨论会又在此召开,并建立“徐霞客纪念馆”。

升庵祠往南,有“中国远征军将领住所旧址”。其中的1、2、3号别墅曾住过戴安澜、杜聿明和史迪威等人。旧址现由紫园餐饮公司管理,称为“紫园”。在龙门村(山邑村)有周培源旧居。抗战时期,为避日本飞机轰炸,西南联大物理系教授周培源一家迁到这里近4年。他骑马到联大上课,周末许多名人在这里聚谈,留下一段段传奇故事。

从升庵祠往华亭山公路走,途经“晴岚亭”,附近华亭山东坡有名人墓园区,主要名人有杨杰、张天虚、廖新学、柏西文、彭寂宽、毛友桂、郑一斋、陆鼎恒、唐继璘、龙雨苍、姚荫轩、姚贞白、冯兰垓、彭庆寿、江小鹣等。在名人墓园区之外,太华山峰顶还有云南气象事业先驱陈一得墓、小石林后山有云南名儒陈荣昌墓。

沿公路前行,是玉兰园,也是全国最大的玉兰花专类园,冬春之际,玉兰盛开,蔚为壮观。

玉兰园对面山坡上是“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滇缅公路通车后,旅居新、马、菲和印尼等国的3200多名华侨响应祖国的召唤,分批回国,在这条抗日运输生命线上担任驾驶员和修理人员,为抗日战争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有1000余人牺牲殉国。为缅怀爱国华侨参加抗战这段光荣历史和功勋,云南省人民政府修建了“南洋华侨机工抗日纪念碑”。纪念碑1987年7月7日落成。碑高9米,基座上镌刻着“赤子功勋”四个大字;碑额有当年南侨机工荣誉纪念章图案。

西山华亭寺,昆明最大佛寺,国务院1983年公布为全国汉地重点佛寺。

华亭寺原名圆觉寺,位于华亭山腰,海拔2050米。宋嘉祐八年(1063),宋代大理国鄯阐侯高智升在此建楼台别墅,作为避暑山庄。其后裔高贤、高政来游时,看到山上碧空日朗,“霄云霭霭,状如华盖”,为此将山取名为“华亭”。元延祐七年(1320)秋,高氏裔孙高明达捐别墅建寺,筇竹寺雄辩法师的高足弟子玄通元峰来此创圆觉寺。明天顺六年(1462),明英宗钦赐华亭山大圆觉寺名华亭寺。清代曾经几度修葺。1920年,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请鸡足山虚云大师主持超度靖国诸役阵亡将士灵魂法会,事后请其在华亭寺住持扩修。虚云仿杭州云栖寺规制,建成伽蓝七堂式寺院,寺名“靖国云栖禅寺”。但人们仍习惯称“华亭寺”。

华亭寺规模宏大,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有大小殿堂200余间。寺院坐西朝东,三进两院。第一进为天王宝殿,殿前左石狮,右石象,“青狮献瑞,白象呈祥”。殿门楹联:“一水抱城西,烟霭有无,拄杖僧归苍茫外;群峰朝阁下,雨晴浓淡,倚栏人在画图中。”此联为杨升庵撰写,脍炙人口。殿门两侧是坐式哼哈二将

进入天王殿,迎面袒胸露怀的弥勒菩萨,又称弥勒佛,今世菩萨未来佛。汉传佛教的这个大肚弥勒是根据五代后梁奉化布袋和尚塑造的,笑口常开,逗人喜爱。北京潭柘寺联最为有名:“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联语生动幽默,富于哲理。而此地弥勒旁有一联:“青山之高,绿水之长,岂必佛方开口笑;徐行不困,稳地不跌,无妨人自纵心游”。此联质白朴素,言简意赅。作者钱沣(1740~1795),号南园,乾隆年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江南道监察御史等职,为官刚直不阿,曾劾陕甘总督毕沅,山东巡抚国泰,还疏斥和珅,直声震天下。

弥勒背面供奉佛教天神韦陀,武将打扮,韦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将之首,佛教护法神。

天王殿两侧是对峙而坐的四大天王。南方增长天王,手持青光宝剑,职“风”;东方持国天王,手拿玉琵琶,职“调”;北方多闻天王,掌混元珍珠伞,职“雨”;西方广目天王,手握紫金龙花狐貂,职“顺”。中国古代以农为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汉传佛教四大天王的造像,寄托着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

出天王宝殿,是上下两层庭院。院中松柏掩映,素以“禅房花木深”著称,最负盛名者为茶花狮子头”和朱砂玉兰。上层庭院是巍峨的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横三世佛,高5.3米。中为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右为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左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1998年后,华亭寺新建五百罗汉堂、上下客堂、斋房、库房、僧舍等,整个寺院规制更臻完善。2005年奠基修建虚云纪念堂,彰显寺院的传承。

虚云(1840~1959),中国近代著名高僧,以长于整顿佛教丛林、中兴名刹著称。1952年,虚云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被推选为名誉会长。他在滇26年(其中在鸡足山14年,昆明12年),为恢复禅宗在云南乃至西南的地位作出重大贡献。

虚云纪念堂2013年11月落成,占地15亩,殿堂建筑依山就势,宏大庄严。“虚云长老纪念堂”匾为中国佛教协会上届会长一诚大师所书,后山门“正觉寺”匾为中国佛教协会现任会长传印大师所书。正门左边有虚云禅师真身舍利塔,高4米。纪念堂内有虚云坐像、生平展览、虚云《云栖禅寺万年簿记》等三大手稿、慈禧太后所赐的千龙袈裟等。院内镌刻虚云120岁时的手迹“应无所住”,笔力苍劲。院内还有虚云民国9年(1920)手植古茶树200余株。纪念堂内设华亭书院,为培训禅修中心,传承佛教文化和对外交流的重要场所。

太华山山腰太华寺,海拔2170米。太华寺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原名佛严寺,玄鉴为“开山第一祖”。山门外有一株四五人合抱的银杏树,相传为明朝建文帝流亡云南时所植。天王殿外四柱三门石坊,中门联语:“一幅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注心头”,横额“峻极云霄”。寺内的碧莲室、思召堂、一碧万顷阁,为明代镇守云南的几代黔宁王沐氏捐资所建。大雄宝殿、缥缈楼前的大理石浮雕栏杆为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重修太华寺从吴三桂王府拆运来的。太华寺古木参天,竹翠松苍,名花异卉,四时竞放,使这座历史名刹,充满生机。(www.daowen.com)

西山又一重要景点聂耳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曲作者。1912年2月15日生于昆明甬道街成春堂中医药店内。1928年就读省立第一师范时加入共青团,1930年赴上海,走上音乐艺术专业道路,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新音乐的开创者和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聂耳1935年取道日本赴苏留学,不幸在日本藤泽市鹄沼海滨溺水身亡,其骨灰由挚友张天虚带回上海,旋又运抵昆明,1938年葬于他生前最喜爱的风景区西山。

聂耳墓园呈云南民间乐器月琴状,7个花坛寓意7声音阶;上端矗立着汉白玉雕聂耳全身立像,高3.28米;往上即为圆形墓地。墓地正中24块墨石组成圆形墓体,寓意聂耳24岁年轻的生命。下面墓室内安放着聂耳的骨灰。墓体后立横式墨石墓碑,镌刻郭沫若题书“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九个大字。背面镌刻郭沫若1954年2月撰书的墓志铭:“聂耳同志,中国革命之号角,人民解放之鼙鼓也。其所谱义勇军进行曲,已被选为代用国歌(1982年正式定为国歌)。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然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趋共同之鹄的。聂耳乎!巍巍然其与国族并寿而永垂不朽乎!”墓碑前汉白玉雕山茶花花环,花环内镶嵌聂耳生卒年代“1912~1935”的金色铜字。

墓地后方是依山屏风石墙巨型浮雕,镌刻万里长城及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宏大场面。屏风墙左上角刻着田汉1935年写的悼聂耳诗。

聂耳墓旁有“昆明市聂耳纪念馆”,陈列聂耳生平事迹展览。纪念馆2009年被中共中央宣传部公布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聂耳墓往南是西山龙门。龙门包括三清阁和龙门石窟两部分。

三清阁是九层十一阁建筑群,由灵官殿、纯阳楼、三清殿、玉皇阁、太清宫、真武宫、吕祖殿、七圣殿、凌霄阁、老君阁、太极宫组成。龙门石窟由揽海处、慈云洞、云华洞、达天阁等景点组成。

三清阁下层南庵景区始建于元代,是梁王避暑行宫。明代上层北庵景区建道观玉皇阁、海涯寺(俗称罗汉寺)、三清阁。现存建筑多为明清遗留的。过去登三清阁是由山下龙门村登1000多级石阶,经千步岩到罗汉崖。罗汉崖山门联:“时出云烟铺下界,夜来钟磬彻诸天。”联语道出一个超凡脱俗、飞升天外的道家仙界。

山门内侧额“三清境”。“三清境”是道教神最高仙境,居住着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俗称太上老君)。山门内一副对联:“置身须向极高处,举首还多在上人。”鼓励攀登者继续向上到达天阁去。联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立志当存高与远,不骄不馁永向上。

山门对面是灵官殿,供奉王灵官:三目,赤面,披甲执鞭,是道教的护法神。王灵官胸前有一照妖镜,映照好人坏人。灵官殿匾“飞阁流丹”,楹联:“浮光耀金,静影沉壁;层峦耸翠,飞阁流丹。”此集句联,上联出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下联出自唐王勃《滕王阁序》,借古人名句,表达在三清阁远眺湖光山色

由灵官殿转折而上,陡峭36级石阶,象征36天罡星。与进山门所登72级石阶象征72地煞星一起,为道观中常见的数目建筑。登36级石阶到三清殿,在三清阁九层十一阁建筑群中,这里是宽敞的坐歇之处。在此品茗赏景,正如这里的长联所云:“半壁起危楼,岭如屏,海如镜,舟如叶,城廓村落如画,况四时风月,朝暮晴阴,试问古今游人,谁领略万千气象;九秋临绝顶,洞有云,崖有泉,松有涛,花鸟林壑有情,忆八载星霜,关河奔走,难得栖迟故里,来啸傲金碧湖山。”长联84字,文字明白晓畅,清新自然,充溢着浓郁的游子乡情。

山崖中有一泓清泉,名“孝牛泉”。清道光《昆明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道士赵炼在此隐居修行,“苦无水,以牛载汲,垂二十余年矣,一日牛忽死,其处即陷为井,水味殊甘冽,虽盛暑不竭。”后又引申出“孝牛泉”民间故事:过去有个屠夫叫赵五,买了一头母牛和一头小牛。当绑好母牛准备宰杀时,磨好的刀不见了,遍寻不着,只见小牛卧地,泪水涟涟。赵五将小牛牵起,刀竟藏其腹下。他深为感动,决心放下屠刀,牵着牛到三清阁出家修道。这里人畜饮水全靠从山下驮上来,为报答不杀之恩,小牛以角穿石,引出甘泉,故称“孝牛泉”。

沿崖壁南行,进入龙门石窟景区。“孝牛泉”南侧,拾级再上,有洞若门,岩壁有“别有洞天”“引人入胜”“红尘不到”等题刻。入石门,过石道,豁然开朗处有一石室。石室北侧刻“揽海处”三字,石室内有《重修三清阁石洞序》等摩崖石刻。石室前檐浮雕精美的“凤凰衔书”。石室南侧有李根源镌刻明代傅宗龙草书:“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阴。”此联意境好,书法佳,刻工亦精,是西山摩崖的上乘之作,其作者傅宗龙,昆明人,明万历进土,曾任贵州巡抚、兵部尚书等职。

由揽海处往前,石壁上刻“普陀胜境”。过一石道,即到“慈云洞”。洞中正面雕刻送子观音,左右是骑龙跨虎的神像,壁间有不少摩崖文字,石窟前石香炉上镌刻《赠吴道人诗二首》。其中一首:“万钻千锤显巨才,悬崖陡处辟仙台。何须佛洞天生就,直赛龙门禹凿开。紫竹荫书心里出,慈云霭霭掌中来。昆池恰似观南海,不负当年梦几回!”作者是乾隆年间解元、昆明彝族诗人那文凤。诗中高度评价开凿慈云洞的吴道人。凤凰岩旧石室是明嘉靖年间道士赵练主持开凿,木栈悬空,登临危艰。清代吴来清凿傍崖石道,另辟蹊径。吴是西山下渔村贫道,从乾隆四十六年(1781)开始,至乾隆六十年(1795),历时14个春秋,一个人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千锤万钻打通了由三清阁至揽海处旧石室,再至慈云洞这段石道。石道“螺旋蛇行”,仅容两人侧身相让,临滇池一面开凿绝壁石窗,工程艰巨,“直赛龙门禹凿开。”

慈云洞至云华洞是一段长约40米的沿悬崖绝壁凿成的曲屈起伏的傍崖隧道。吴来清之后,为“俯瞰滇池,极山水之胜”“淡于荣利,喜佳山水”的昆明人杨汝兰募请石工,开凿了这条隧道。从1840年至1849年,“共历九年,始刻告成”,其“规划之巧,刻凿之奇,均啧啧称羡焉”。其开凿过程,载于洞内石刻碑文。杨汝兰之后,进士杨际泰又主持开辟了达天阁,至咸丰三年(1853)才告竣工,历时13个寒暑。参加施工的多为山下龙王庙和安宁清水沟的石工。从吴来清开始在三清阁动工至杨际泰主持开凿出达天阁,先后历时72年。

龙门达天阁工程包括龙门石坊、平台、达天阁石室及雕刻,全在原生岩石上雕凿而成,是西山石窟的精粹。主持达天阁工程的杨际泰,清道光六年(1826)丙戌科进士,亲历科举考试的体验。他希望云南能出状元,他把“云南人的状元情结”通过龙门石窟雕刻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龙门石坊上“龙门”两个大字,是龙门石窟的标志。石栏围护的半圆形平台,凭栏而依,上迎天风,下临绝壁;极目远眺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渺,波光粼粼,渔帆点点,青山如黛,白云悠悠。龙门海拔2300余米,高出滇池水面300多米,整个景观以“险奇”著称。

达天阁石室三道拱门。中门顶额“达天阁”“天临海镜”。门柱对联:“举步艰危,要把脚跟立稳;置身霄汉,更宜心境放平。”此联为清末民初赵鹤清所撰,道出登龙门的感慨,蕴含人生哲理。达天阁室外崖壁顶上凿有花瓣形石龛,龛内雕刻南极仙翁(寿星)及两童子,情态生动,雕工精细。

达天阁石室内雕有魁星、文昌、关圣三尊神像,神案、供品、香炉以及背面、两侧和顶壁上的八仙过海等各种浮雕,玲珑剔透,鬼斧神工。石雕的核心和精华是“魁星点斗”。魁星高约1米,右脚踏鳌头,左脚上抬蹬斗;右手握笔高举,左手擒龙横胸,英姿勃发,神采飞扬,彩带翻飞。令人遗憾的是,魁星手中的笔不是原生石雕,是后配上去的。传说,当年工程将竣,雕刻师傅对此笔作最后修整,不慎将其凿断,他痛苦至极,一气之下,纵身跳下龙门。这位才艺超群的民间艺术家,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精湛的艺术珍品,也留下一丝不苟、忠于艺术的敬业精神。

龙门达天阁,意在表现“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的传说。相传,当年大禹治水用鬼斧劈开龙门(禹门),黄河水跌宕下落,奔腾入海。黄河中的鲤鱼无法溯流返回孟津故乡。玉帝颁旨:凡能跃过龙门,化为飞龙,腾云上天。不能跃过者,点额而归。李白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因此黄河大鲤鱼都额有红点。后世就把科举喻为鲤鱼跳龙门,成龙上天,落第者“点额而归”,意思是在龙门把头碰破了,败退而回。

魁星点斗,独站鳌头,表示“高中状元”。魁星本为奎星,古代有“奎主文章”之说,奎星也成为主管文运之星。后来“奎”字改为“魁”,并以此字象形塑造了魁星点斗,意思是凡被其所执神笔点中,即可高中。唐宋时,皇宫正殿台阶正中,雕有龙和鳌(大龟)。考中进士的站在台阶下接榜,头名进士即状元站在鳌头,被称为“独占鳌头”。

龙门南侧有一挂榜山,峭壁呈土红色,泛舟滇池,远观犹如金榜高悬,故尔得名。挂榜山,再加上“一登龙门,身价百倍”“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的美妙传说,为西山增添了神秘色彩,令人神思遐想。

抗日战争中,挂榜山有一段传奇佳话。当时,昆明巫家坝机场是“飞虎队”和驼峰航线的重要基地。挂榜山十分醒目,成了飞机起降的重要标志。飞虎队司令官陈纳德在回忆录中写道:机场“隔着湖,就是一层明显的红色悬崖,这成为机场的一个标志,帮助了十万以上美国飞行员们起飞和降落,人人对它都非常熟悉。”(陈香梅文集第4卷·译注《陈纳德将军与中国》)。

滇中第一胜境的西山,是昆明金碧湖山的标志。

(摘自《湖畔西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