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至莎车地区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地质意义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至莎车地区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地质意义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上述分析,借鉴潘裕生,肖文交等,匡文龙,郭坤一,张艳秋,韩芳林,李荣社等,霍亮,于晓飞和贾儒雅等给出的西昆仑构造演化模式,作者拟提出以下中元古代至三叠纪西昆仑北缘岩浆活动—构造演化模式:在古元古代末期,古塔里木板块经历一次固结并形成地台,在此过程中伴随有造山期后花岗岩的形成,以研究区内的喀特列克岩体为代表。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至莎车地区中酸性岩浆活动与地质意义

综合上述分析(表6-1-1),借鉴潘裕生(1990),肖文交等(2000),匡文龙(2003),郭坤一(2003),张艳秋(2006),韩芳林(2006),李荣社等(2008),霍亮(2010),于晓飞(2011)和贾儒雅(2013)等给出的西昆仑构造演化模式,作者拟提出以下中元古代至三叠纪西昆仑北缘岩浆活动—构造演化模式(图6-1-3):

(1)在古元古代末期(PP4),古塔里木板块经历一次固结并形成地台,在此过程中伴随有造山期后花岗岩的形成,以研究区内的喀特列克岩体为代表(黄建国,等,2012b)。

(2)中元古代早期(MP1),古塔里木板块发生裂解(马世鹏,等,1991;程裕淇,1994;刘训和王永,1995;姜春发,1997;张传林,等,2003b、2006、2007;郭坤一,等,2004;黄建国,等,2012b),伴随有A 型花岗岩(以阿孜巴勒迪尔岩体为代表,黄建国,等,2012b)和双峰式火山岩(张传林,等,2003b)的形成。

(3)中元古代晚期(MP3),在裂解的古塔里木板块中形成前震旦纪结晶基底,以大量出现的一套中深变质的角闪岩相变质岩为标志,岩性为混合岩化片麻岩、片岩、大理岩和石英岩等(以区内的蓟县纪桑株塔格群(JxS)为代表)。

(4)新元古代晚期(NP3),随着全球性Rodinia 超大陆的解体,塔里木地块从格林威尔聚合带中被分离出来,在已形成的大陆结晶基底上破裂拉张(韩芳林,等,2001;张传林,2003c),随即西昆仑地体从塔里木地体中分离开来,其南部的昆仑洋或“原特提斯洋”(邓万明,1995;袁超,等,2003)开始形成(邓万明,1995;韩芳林,等,2001)。

(5)至早寒武世末期(Є1),昆仑洋开始向中昆仑俯冲、消减(吴根耀,2000;付建奎,等,1999),洋壳的消减是由北向南进行的(王元龙,等,1995;李曰俊,等,2008)。形成昆仑北缘深成岩带中的岛弧岩浆系,昆南洋盆也随之发生。

(6)晚寒武世(Є3),昆北洋壳的俯冲消减达最大程度,因昆北洋壳的俯冲消减而在西昆仑地块边缘形成增生岩浆弧,以区内的马拉喀喀奇阔岩体和云吉于孜岩体为代表,靠近俯冲消减带局部存在碰撞前的岛弧,北侧的塔里木地块南缘具被动边缘性质(韩芳林,等,2001)。(www.daowen.com)

图6-1-3 西昆仑北缘中元古代—三叠纪岩浆活动—构造演化模式

(7)中奥陶世—志留纪(O2—S)是昆北洋壳消减的末期,形成柯岗—库地—他龙—其曼于特蛇绿岩带(邓万明,1995;周辉,等,2000;王志洪,等,2000;刘石华,等,2002;尹得功,等,2013),为其洋壳残片(韩芳林,等,2001;尹得功,等,2013)。

(8)泥盆纪—早二叠世(D2—P1)时期,由于大陆裂解作用,在塔里木地块西南缘形成了一个古浅海陆棚。同时羌塘地块向西昆仑中带(包括西昆仑南带)发生俯冲,昆南洋开始消减。

(9)中二叠世(P2)时期,塔里木地块西南缘的古浅海陆棚开始向北俯冲、消减。随着羌塘地块向西昆仑中带(包括西昆仑南带)俯冲继续,昆南洋进一步的消减。在黑恰达坂、三十里营房、苏巴什一带广泛分布着二叠纪浊积岩(李博秦,等,2007),为残留洋、海盆沉积[再依勒克组(P1-2z),苏克塔亚克组(P3s)砾岩、砂岩及灰岩,卡拉孔木组(P2k)],反映了汇聚板块边缘构造背景。

(10)三叠纪(T)时期,随着古浅海陆棚的向北俯冲、消减以及羌塘地块与西昆仑中带和塔里木地块碰撞,在此过程中形成大量贝勒克其S 型花岗岩。昆南洋正式闭合,发育大量的乌鲁克库勒蛇绿混杂岩,三叠纪赛力亚克达坂群磨拉石建造代表着造山运动的结束(陕西地调院,2003;李博秦,等,2007),另外在苏巴什出露的阿塔木帕下组紫红色磨拉石建造,时代亦为三叠纪(陕西地调院,2003),这些标志着整个西昆仑地区在三叠纪正式进入大陆构造演化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