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至莎车一带中酸性岩浆运动及地质意义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至莎车一带中酸性岩浆运动及地质意义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奥陶世—志留纪是昆北洋壳消减的末期,在西昆仑中带和北带之间形成柯岗—库地—他龙—其曼于特蛇绿混杂岩带。另外,从高晓峰等对西昆仑大同西岩体成因的最新研究来看,西昆仑造山带在奥陶纪—志留纪经历了一次由俯冲向碰撞后伸展的构造体制转换,这与本次研究中的阿勒玛勒克杂岩体和空巴克岩体的构造环境可以进行对比。

西昆仑塔什库尔干至莎车一带中酸性岩浆运动及地质意义

中奥陶世—志留纪是昆北洋壳消减的末期,在西昆仑中带和北带之间形成柯岗—库地—他龙—其曼于特蛇绿混杂岩带(图6-1-1)。该蛇绿岩早期测试的同位素年龄范围变化很大,从359 Ma 到1 023 Ma 均有分布(汪玉珍,等,1983;姜春发,等,1992;丁道桂,等,1996;方爱民,等,1998)。近些年根据产状、岩石组合和同位素年龄的差异性可将该蛇绿岩划分为上下两组成部分(杨树锋,等;1999;郝杰,等,2003;张传林,等,2004),下部主要为超镁铁岩、上部主要为玄武岩和玄武岩之上的复理石,超镁铁岩同位素年龄主要集中于510~526 Ma(肖序常,等,2003;韩芳林,2003;张传林,等,2004),而玄武岩的年龄集中于420~460 Ma(韩芳林,2003;张传林,等,2004;尹得功,等,2013)。方爱民等(2003)认为该套蛇绿岩中早期的超镁铁岩可能形成于成熟的大洋环境,在其发育过程中,由于构造应力的改变出现洋内俯冲,由此导致了昆北洋(或库地洋)内弧的出现,而晚期的玄武岩为其洋壳残片(韩芳林,等,2001;尹得功,等,2013)。在昆北洋壳俯冲、消减的过程中靠近西昆仑中带可能发生局部的碰撞(西昆仑中带和北带之间)抬升,形成少量志留纪I 型花岗岩(本书研究区的卡拉库鲁木复式岩体主体岩石),而在离俯冲消减带稍远的西昆仑北带(塔里木地块西南缘)地壳薄弱区则有大量I 型花岗岩的侵入,例如本书研究区的阿勒玛勒克杂岩体、空巴克岩体(表6-1-1)、大同西岩体(473~448 Ma,Liao,et al,2010)和丘克苏岩体[(434.7±7.8)Ma,贾儒雅,2013]。此外,贾儒雅(2013)认为产于大同西岩体和丘克苏岩体中的中性包体[(446.9±7.0)Ma]岩浆是通过交代地幔的部分熔融形成,淬冷模式(即包体是通过热的更基性的岩浆注入到酸性寄主花岗质岩浆中淬冷结晶形成的,Barbarin,2005;Kunmar and Rino,2006;Yang,et al,2007;Chen,et al,2009;Jiang,et al,2013)比残留体模式(即包体代表的是寄主花岗质岩浆的源区残留体,Chen,et al,1989;Chappell and White,1991)和同源模式(即包体代表的是寄主花岗质岩浆的早期堆晶岩或析离体,Dahlquist,2002;Donaire,et al,2005)更适合于解释该包体的成因。这些信息反映出在俯冲消减作用过程中存在俯冲板片上起源的流体和/或熔体可能交代地幔楔的现象,同时也表明昆仑洋或“原特提斯”的的俯冲消减一直持续到早志留纪(约435 Ma),其最终的闭合时间可能在中志留世。

图6-1-1 西昆仑早古生代蛇绿岩分布示意图 据:潘裕生,1990;王元龙,等,1997;姜春发,等,2000;刘石华,等,2002;尹德功,等,2013。(www.daowen.com)

KSLF—库斯拉甫断裂;KXWF—康西瓦断裂;KKF—喀拉—昆仑断裂;ATF—阿尔金断裂;TAXF—塔什库尔干断裂。

另外,从高晓峰等(2013)对西昆仑大同西岩体成因的最新研究来看,西昆仑造山带在奥陶纪—志留纪经历了一次由俯冲向碰撞后伸展的构造体制转换,这与本次研究中的阿勒玛勒克杂岩体和空巴克岩体的构造环境可以进行对比。该时期的沉积建造以一套陆表海沉积的碎屑岩(大套砂砾岩为主)和碳酸盐岩为主,标志着塔里木地块与西昆仑中带所代表的地块已拼接在一起。塔里木地块的上泥盆统奇自拉夫组(D3q)不整合于下伏长城纪及蓟县纪地层之上,代表造山后的磨拉石建造,并标志着进入了另一构造旋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