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因分类及源区性质
空巴克岩体的主体岩石为变质石英闪长岩,细—中粒状,片理化(糜棱岩化)较为发育。暗色矿物以黑云母为主,角闪石少量。副矿物有榍石、磷灰石和锆石等。岩石的利特曼指数(σ)为2.18~6.16(平均3.26),σ<3.3(邱家骧,1985),属于钙碱性岩石,铝饱和指数(A/CNK)为0.83~0.99(平均0.92),属于准铝质系列。Fe2O3/FeO 为1.23~3.15(平均2.25),大于0.4(马鸿文,1992),岩石微量元素中Zr 含量为144×10-6~179×10-6(平均164×10-6),10 000×Ga/Al 为1.61~2.37(平均1.97),在Zr—10 000×Ga/Al 模式图中投影,多数投点不属于A型花岗岩区域,空巴克岩体的Rb/Sr 为0.13~0.40(平均0.22),小于0.9(赵希林,等,2013)。以上特征说明空巴克岩体主岩体属于I 型花岗岩。
空巴克岩体的Rb/Sr 和Rb/Ba 分别为0.13~0.40(平均0.22)和0.11~0.27(平均0.16),与原始地幔的相应值(Hofmann,1988)(分别为0.029 和0.088)相比,其岩浆经历过较低程度的分异演化。此外,岩石Nd/Th 值(3.36~17.5,平均为7.06)和Nb/Ta 值(1.55~6.99,平均为3.70)均较低,分别落入壳源岩石的范围(Bea,et al,2001)(小于15 和约为11.4),Zr/Hf 值(平均34.5)落入幔源岩浆演化正常值范围(33~40,Green,1995;Dostal and Chatterjee,2000),显示该岩浆主要是壳源的,可能有幔源岩浆的加入。根据张旗等(2006、2010a)的Sr-Yb 分类,空巴克岩体岩石表现出高Sr 富Yb 的特征,即Sr 含量为330×10-6~651×10-6(平均540×10-6),Yb 含量为1.95×10-6~3.64×10-6(平均2.56×10-6),亦属于广西型花岗岩类(图5-1-2)。
花岗岩的源区物质成分判断依据(Sylvester,1989;张芳荣,等,2010;黄国龙,等,2012)详见第五章第一节相关论述。空巴克岩体的CaO/Na2O 比值(0.79~1.77,平均1.37)均大于0.3,FeOT+MgO+TiO2 含量为8.66%~12.0%(平均10.4%),均大于4%,反映其源区物质为砂质岩。
在A/MF—C/MF 图解上,空巴克岩体的投影比较分散,位于英云闪长岩源区和杂砂岩源岩区的过渡区域,更靠近英云闪长岩源区附近[图5-3-8(a)];在Rb/Sr—Rb/Ba 图解上,空巴克岩体的投影也较为分散,主要分布于杂砂岩-玄武岩区域,更靠近玄武岩分布区[图5-3-8(b)]。总体上分布于贫黏土区域。
综上所述,而空巴克岩体的源区物质可能由英云闪长岩或砂质岩组成。
2.部分熔融条件
1)熔融方式
空巴克岩体在La—La/Sm 图解中的投影显示岩石形成以部分熔融为主[图5-3-9(a)]。岩石的Al2O3(16.1%~17.6%,平均17.1%)含量较高和CaO(3.51%~5.66%,平均4.81%)的含量较高,表明该岩石是由其源岩经角闪石脱水熔融形成的(Shearer,et al,1987;Kokonyangi,et al,2004)[图5-3-9(b)]。另外,相当的K2O/Na2O(0.69~1.18,平均0.97)和低的Sr/Ba(0.68~0.88,平均0.79)比值也指示了该岩石是变质杂砂岩或中性岩浆岩在无水条件下部分熔融的产物(Harris and Inger,1992),这与空巴克岩体在C/MF—A/MF 图解(a)和Rb/Sr—Rb/Ba 图解(b)(图5-2-2)中其源岩物质主要为英云闪长岩或砂质岩组成的结果较为一致。
2)温度和压力(或深度)
利用锆石饱和温度模拟公式(详见第五章第二节的论述),计算空巴克岩体的锆石饱和温度tzr(˚C)介于849~889 ˚C,平均873 ˚C,此温度值高于I 型花岗岩的锆石饱和温度平均值781 ˚C(King,et al,1997)。因此,形成空巴克岩体的岩浆熔融是在较高温度下形成的。(www.daowen.com)
空巴克岩体岩石中高的Sr 含量(330×10-6~651×10-6,平均540×10-6,>400×10-6)、Eu 的正异常或弱正异常(δEu=0.87~1.22,平均1.09)和高的Yb(1.95×10-6~3.64×10-6,平均2.56,>2×10-6)含量,属于广西型花岗岩(张旗,等,2006、2010a),这种类型的花岗岩是在中高压[8×105 或(8~15)×105 kPa]条件下形成的,形成深度为30~50 km。
综上所述,可推断空巴克岩体的岩石是在温度较高(873 ˚C)、中高压力[8×105或(8~15)×105 kPa 或形成深度为30~50 km]条件下,由中下地壳的英云闪长岩或砂质岩经角闪石的脱水熔融而形成。
3.构造环境分析
从空巴克岩体的岩石组合与构造环境关系示意性图解[图5-3-10(a)]、利特曼—戈蒂里lgτ-lgσ 图解[图5-3-10(b)]、Rb—Nb+Y 和Nb—Y 图解(图5-3-11)和Rb/30—Hf—3*Ta图解[图5-3-12(b)]及构造环境位置分析,该岩体属造山作用过程中闭合边缘岛弧、活动陆缘造山带环境形成的钙碱性系列岩浆岩。从lg[CaO/(K2O+Na2O)]—SiO2 图解[图5-3-12(a)]中可以看出,空巴克岩体的数据多数落入或靠近挤压—伸展过渡的构造环境,这与当时区域的构造环境相一致,即在加里东期(志留世)该区发生了西昆仑北带与西昆仑中带两地块之间的由俯冲向碰撞后伸展的构造体制转换,空巴克岩体在地理位置上处于两地块之间靠近西昆仑北带的位置。
图5-3-11 不同类型花岗岩Rb—Nb+Y 和Nb—Y 图解(据Pearce,et al,1984)
ORG—洋脊花岗岩;WPG—板内花岗岩;VAG—火山弧花岗岩;COLG—同碰撞花岗岩。
图5-3-12 log[CaO/(K2O+Na2O)]—SiO2 图解(a)和Rb/30—Hf—3*Ta 图解(b)
(a)据Brown,1982;(b)据Harris,et al,198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