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西戌村:大喇叭温暖回忆,广播服务全球人民

西戌村:大喇叭温暖回忆,广播服务全球人民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50岁以上的村里人来说,大喇叭的声音温暖又熟悉。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西戌村现任播音员邢海红正在播报森林防火须知。用西戎镇文化站站长王矿清的话说,就是凝聚力。样板戏是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最为人熟知的是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几部作品。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西戌村:大喇叭温暖回忆,广播服务全球人民

对于50岁以上的村里人来说,大喇叭的声音温暖又熟悉。每当大喇叭的声音在空旷的乡间响起,全村男女老少都会不约而同地侧耳倾听。

杜嗣琨四十多年前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事对农村广播工作。至今,乡村大喇叭的记忆依旧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就是到中午吃饭的时候,一些公社社员就在队部下边的大喇叭底下,端着饭碗边吃饭边聊天,喇叭有什么内容,他们就聊什么话题。他们把大喇叭传出的声音作为中央的声音、党的声音、毛主席的声音,所以他们对大喇叭非常器重,只要有时间他们就会聚在那儿听。而且他们把这个作为他们一天之中很重要的时光。”

努力办好广播,为全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

——毛泽东为我国人民广播事业创建二十周年题词

1965年9月15日

新中国成立伊始,国家便颁布了《1956年到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修正草案)》。该纲要就发展农村广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从一九五六年起,按照各地情况,分别在七年或者十二年内,基本上普及农村广播网。要求大部分农业、林业渔业、牧业、盐业手工业的生产合作社都能收听广播。”

当年高悬在农村电线杆头的高音喇叭,是信息闭塞的乡村了解外面世界的唯一通道。它融入了乡村人的生活,寄托着淡淡的乡愁

雷锋是一代人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朴素而伟大,1963年电影《雷锋》插曲《唱支山哥给党听》为人熟知。六七十年代电影《闪闪的红星》中的《映山红》,《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怀念战友》等,都借着当时的露天电影放映、广播播放而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

《中国乡村之声》农民观察员马武广说:“我最爱听大喇叭放电影录音剪辑,那个时候村里没有收音机电视,电影一年也看不上几部,所以一转播小说、戏曲我们小孩就特爱听,好多经典台词还记得住呢,现在我还能唱上两句。就连现在在外打工还经常梦到家乡,梦里总有小时候生产队门口的那个大喇叭。”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旧社会鞭子抽我身,

母亲只会泪淋淋;

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

夺过鞭子揍敌人。

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

夺过鞭子,夺过鞭子揍敌人!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党的光辉照我心。

——1963年电影《雷锋》插曲

清晨7点,深冬的天空刚刚泛起鱼肚白。太行山腹地的小山村——河北涉县的西戌村,在淡淡薄雾中,大喇叭准时响起,召唤着乡亲们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西戌村村委会屋顶上的大喇叭。

如今在村委会办公室播音的人叫邢海红。与人们印象中一支裹着红布的麦克风、一台扩音器的村广播站不同:邢海红所用的装备,是一部洋气的无线对讲机。邢海红说她刚接手的时候,还是旧式的广播,有扩音器,有话筒,坐在那有广播的感觉。“现在虽然方便了,但是没那种感觉了。”

西戌村现任播音员邢海红正在播报森林防火须知。

邢海红怀念的不只是那支话筒,更多的是乡亲们对大喇叭的依恋。喇叭伴着他们成长,就在喇叭中唱着戏,听着音乐,度过了青春年华。用西戎镇文化站站长王矿清的话说,就是凝聚力。“那就是号令,一广播你就得去。它还有一种凝聚力。不管大家走到什么地方,只要一听到大喇叭广播,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回到村里。”那个高高挂起的铁皮桶里,哪怕是传出一声“咳嗽”,都会引起全村人的特别关注。

20世纪70年代,样板戏曾是广播的重头戏。样板戏是被树立为“革命样板戏”的以戏剧为主的舞台艺术作品的俗称。它们大都被拍成电影,更成为广播电台播出的主要戏剧节目。最为人熟知的是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几部作品。(www.daowen.com)

智 斗

(《沙家浜》选段)

胡传魁:想当初老子的队伍才开张,拢共才有十几个人、七八条枪。遇皇军追得我晕头转向,多亏了阿庆嫂,她叫我水缸里面把身藏。她那里提壶续水,面不改色,无事一样,骗走了东洋兵,我才躲过了大难一场。似这样救命之恩终身不忘,俺胡某讲义气终当报偿。

1971年电影《沙家浜》中的智斗场景。

阿庆嫂:胡司令,这么点小事,您别净挂在嘴边上。那我也是急中生智,事过之后,您猜怎么着,我呀,还真有点后怕呀!……参谋长,您吃茶!呦,香烟忘了,我去拿烟去。

刁德一:司令!我是本地人,怎么没有见过这位老板娘啊?

胡传魁:人家夫妻“八一三”以后才来这儿开茶馆,那时候你还在日本留学,你怎么会认识她哪?!

刁德一:哎!这个女人真不简单哪!

胡传魁:怎么,你对她还有什么怀疑吗?

刁德一:不不不!司令的恩人嘛!

胡传魁:你这个人哪!

刁德一:嘿嘿嘿……

阿庆嫂:参谋长,烟不好,请抽一支呀!胡司令,抽一支!

刁德一:这个女人不寻常!

阿庆嫂:刁德一有什么鬼心肠?

胡传魁:这小刁一点面子也不讲!

阿庆嫂: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

刁德一:抽烟!

胡传魁:人家不会,你干什么!

刁德一:她态度不卑又不亢。

阿庆嫂:他神情不阴又不阳。

胡传魁:刁德一搞的什么鬼花样?

阿庆嫂:他们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

刁德一:我待要旁敲侧击将她访。

阿庆嫂:我必须察言观色把他防。

刁德一:阿庆嫂!适才听得司令讲,阿庆嫂真是不寻常。我佩服你沉着机灵有胆量,竟敢在鬼子面前耍花枪。若无有抗日救国的好思想,焉能够舍己救人不慌张!

阿庆嫂:参谋长休要谬夸奖,舍己救人不敢当……开茶馆,盼兴旺,江湖义气第一桩。司令常来又常往,我有心背靠大树好乘凉。也是司令洪福广,方能遇难又呈祥。

刁德一:新四军久在沙家浜,这棵大树有阴凉,你与他们常来往,想必是安排照应更周详!

阿庆嫂: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有什么周详不周详!

1971年电影《沙家浜》剧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