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古时神器-历史的疤痕

古时神器-历史的疤痕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神器,是指古代用来通天以及与神沟通交流的器物,包含鼎、鼓、钟、剑、斧、壶、塔、琴,等等。在出土的所有神器中,以博山炉最为受人关注。博山炉又有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自古博山一带是我国古代陶瓷、窑业的重要产地。此外,附属于香炉的器物尚有香铲、香拨、香箸、香匣种种,都是添香和燃香时的用具。

古时神器-历史的疤痕

神器,是指古代用来通天以及与神沟通交流的器物,包含鼎、鼓、钟、剑、斧、壶、塔、琴,等等。在出土的所有神器中,以博山炉最为受人关注。

博山炉又有博山香炉、博山香薰、博山薰炉等名,是中国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所用的器具。炉体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呈山形,山形重叠,其间雕有飞禽走兽。炉下有底座,有的遍体饰云气花纹,有的鎏金或金银错。于炉内焚香时,轻烟飘出,在炉体四周缭绕,造成了山景朦胧、群兽浮动的自然效果,仿佛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博山”(汉代盛传海上有蓬莱、博山、瀛洲三座仙山),因此,被统称为博山炉。关于博山炉的制作质料,初为铜质素面,后随工艺技术的发展,外表施以鎏金,或错金、银。实际上,博山确有其地,在蓬莱以西的山东淄博市博山区境内。博山区全境多山,几无平坦之地,“博山”即在该区东南。自古博山一带(古称颜神镇)是我国古代陶瓷、窑业的重要产地。博山炉之名即寓炉盖似群山之外观,又合产地之名。

博山炉

博山炉主要流行于汉代,而汉代人使用博山炉主要有三大作用:一是古人以博山炉为神器,用此烧香祈祷以达神明;二是古人席地而坐,燃香草可以洁室除湿,怡人心脾;三是达官贵人有熏衣染被的习惯,用从国外输入的蕙草熏香衣被,以显示华贵。西汉之前,人们主要使用茅香,即将薰香草或蕙草放置在豆式香炉中直接点燃,虽然香气馥郁,但烟火气很大。到了汉武帝时,南海地区的龙脑香、苏合香传入中土,并将香料制成香球或香饼。在香球或香饼下置炭火,用炭火的高温将这些树脂类的香料徐徐燃起,香味浓厚,烟火气又小。与此相适应,便出现了形态各异、巧夺天工的博山炉。

当然,像博山炉这种奢侈品也只有那些帝王将相等贵族方能享受。随着奢靡之风愈演愈烈,帝王诸侯们又在香料之中添加催情之物,以满足自己的淫欲。因而博山炉又成为情欲的一种象征。这在古人的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南朝民歌《杨叛儿》:“暂出白门前,杨柳可藏乌。欢作沉水香,侬作博山炉。”描写的便是只有南朝民歌里才会出现的性爱的欢乐。而“沉水香”和“博山炉”,便是男女生殖器含蓄的比喻。李白也写有一首《杨叛儿》:

君歌《杨叛儿》,妾劝新丰酒。何许最关人?乌啼白门柳。乌啼隐杨花,君醉留妾家。博山炉中沉香火,双烟一气凌紫霞。(www.daowen.com)

就连豪放不羁的李白也须借着博山炉来描写性爱,可见博山炉的催情作用。

现今发现的比较有名的博山炉,是西汉鎏金银竹节高柄铜薰炉和汉代中山靖王刘胜墓的错金博山炉。错金博山炉通体错金,炉盘饰错金流云纹,炉身的盘和座是分铸后用铁钉铆合的。盘上部及盖铸出高低起伏、峻峭的群山,山间则点缀以猎人和野兽,刻画出一幅生机盎然的狩猎画面。同时,圈足饰错金卷云纹,座把透雕成三龙跃出水面,龙首顶托龙盘,勾画出沟通天人的神山图景。

据《两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工丁缓善做博山炉,能够重叠雕刻奇禽怪兽以做香炉的表面装饰。博山炉工艺之繁,远远超过了后来所出现的五足或三足香炉。此外,北宋考古学者吕大临《考古图》也曾记载:“香炉像海中博山,下盘贮汤使润气蒸香,以像海之四环。”

除了博山式香炉之外,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青瓷或白瓷的敞口三足和五足炉。民间所用的带耳式瓷制香薰也常见于此一时期出土的文物之中。而且,炉耳颇具实用性,为的是便于提携挪动,其装饰作用与实用效果达到完美的结合。此外,附属于香炉的器物尚有香铲、香拨、香箸、香匣种种,都是添香和燃香时的用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