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源远流长的风水文化-历史的疤痕

源远流长的风水文化-历史的疤痕

时间:2023-10-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时最引人关注的“迷信”,除了观天象的占星术,便是在各种动土事宜中频繁出现的“风水”了。而在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以后,崇祯皇帝朱由检派人去挖李自成的祖坟,想通过破坏李自成家的风水的方式来打击李自成的军事行动。这些人都是当时有名的风水大师,杨侍郎无以辨别谁为真正的高手,于是就付银两给每一位地师,让其各自为其父母寻地,一月后回府聚会并汇报。

源远流长的风水文化-历史的疤痕

古时最引人关注的“迷信”,除了观天象的占星术,便是在各种动土事宜中频繁出现的“风水”了。古人很迷信,认为祖坟的风水能惠及子孙,让子孙大富大贵。因此,古人为了给祖坟找一块风水宝地颇费了好多的脑筋。清末文人袁枚《子不语》上就介绍过一个叫严介溪的人,找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一块风水宝地,打开以后发现了一个墓碑,原来这块地本来就是严介溪的祖坟,墓碑上就是他祖宗的名号,他等于把自家的墓给挖了,闹了一场风水笑话

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朱元璋葬父的。朱元璋父亲去世以后,他根本就没有钱去安葬父亲,他和他的二哥抬着尸体,半路走到一个庙前,突然来了一场大雨,兄弟俩就把尸体放下到庙里躲雨了。结果雨后出来再看,父亲的尸体没有了,在原地起了一个坟头,这就是所谓的“天葬”。比朱元璋葬父更神奇的是他曾祖父的葬地。朱元璋的曾祖父逃荒到了盱眙这个地方,有一天,朱元璋的曾祖父在外边晒太阳,刚好有一个风水先生经过,他一看就指着说,你这个地方是一块风水宝地,将来子孙会大富大贵的。跟着风水先生的徒弟有点不相信,风水先生就讲这个地方能使枯树发芽,边说边折了一根枯枝插到这个地方。七天以后,枯枝还真的长出了绿芽。朱元璋曾祖父死后就葬在了这里,朱元璋后来也真的当了皇帝。所以他的后辈子孙对于祖坟的风水特别看重,像盱眙的祖陵、凤阳的皇陵都是派重兵看守的,任何人不得在附近挖山开山,甚至连割草都是不允许的。

而在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以后,崇祯皇帝朱由检派人去挖李自成的祖坟,想通过破坏李自成家的风水的方式来打击李自成的军事行动。李家祖坟就葬在离县城200里的李氏庄的乱山之中,那是一个人迹罕至、荒草丛生的地方,16座坟环列安葬,正中间那座就是闯王李自成的祖坟。李自成祖坟被这伙人挖开后,果然出现了奇异的现象——祖坟被打开以后,出土了几担的蝼蚁,里面还发现一个尸骨,就是李自成祖父的尸体,骷髅骨头呈青黑色,上面长了好多的黄毛,据说这是有帝王气的尸相。更奇怪的是,他脑骨的后面有凹槽,这就是俗话讲的脑有反骨。不仅如此,凹槽里面还有一条小蛇,小蛇有三四寸长,盘踞在反骨里面。这条蛇有脚会飞,当时棺木一被打开后就飞了起来,张开嘴吞吸六七次日光,随即就落了下来。葬书上一般都把这种小蛇称作地龙。民间有这么一个说法:如果墓穴里面出现了地龙,这是一个好的现象,证明这个地方是风水宝地。宋朝有一个道静和尚写了一本玄秘的葬书,叫《入地眼》,里面就说“开冢见龟蛇生气物,则不可改”。意思就是说如果打开墓穴以后,发现里面有蛇、龟这些生物的话,就不宜改。如果强行改葬,那可能导致风水坏了,人丁不旺,家里财富也会受损。

但是,来盗李自成祖坟的人,目的就是为了把他的帝王气给削掉,所以这伙盗墓者在打开李自成的祖坟后,把他祖父的骷髅头斩下来,包裹起来献给皇帝。并把那条小蛇风干后一起带到北京,给朝廷看。这事儿传到了李自成的耳朵里面,他自然火冒三丈,挖祖坟是很歹毒的事情,也是很令墓主伤心的事情。所以李自成当时除了同明军在战场上真刀真枪地干,还打起了一场风水战。李自成当年打到安徽凤阳的时候,把朱元璋父母、兄弟的陵冢,一把火都烧毁了。后来李自成打到北京以后,还准备挖掘明十三陵,但因为战事吃紧,才放弃。也有传说,当士兵动手开始挖明十三陵的时候,就像当年黄巢武则天的乾陵一样,出现了异常的天象,士兵才不得不停止掘陵。

事实上,民间对于这些有着浓厚命定色彩的故事总是十分热衷的。例如在后汉时期,曾有一位孝子姓孙名钟,住在杭州府富阳县南面三十公里处的一个名叫“杨平山”的地方,他家里很穷,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但他对母亲非常孝敬,在当地有“孝子”之称,他母子俩相依为命,靠种西瓜谋生。

有一天,突然有三个相貌异常的少年,来到他的西瓜摊前向他讨瓜吃,他从这三个少年风尘仆仆的脸上,看到了一丝倦意,并感到有些突然。不过,心地善良的孙钟虽有些奇怪,但还是给了他们每人一块西瓜,三个人毫不客气地吃了起来,吃完以后渴意未解,并再向孙钟讨要,孙钟并没有犹豫,就再给每人一块,他们吃完后说:“小兄弟心地真好,我等没有钱付你,但受到你的如此好意的馈赠,真是无以为报。我们是司命之神,因为你孝顺母亲的德行,感动了上天,所以派我们三位到此考验你的孝行,没想到你不仅孝顺母亲,而且心存善念,所以我们要指点你。”孙钟听后正感惊异,其中一位少年指着山下的一个树丛说:“这座山的风水很好,山环水抱,真龙结地,案山秀挺,你把父骨迁于此处,不久当出天子。”另一位接着说:“你马上向山下走百步,再回头看我们,然后你所站的脚下就是可以下葬的吉穴了。”孙钟将信将疑,在三人的催促下,朝山下走去,孙钟约走了七十步左右,就回头看那三人,三个少年齐叹:“你回头太早了,葬下只能封王。”然后三个少年就化为三只白鹤飞入云中,这时孙钟大吃一惊,朝天就拜,口中念道“谢谢上苍与神仙的指点”,于是记下了这块地,择良日迁父骨于此地,不久,他就带母离家经商去了。几年后,孙钟经商发了大财,并娶妻生子。一日回到家乡祀坟,看见坟头时有五色光彩的云气,直冲天空,他知道这是阴宅的福荫与龙力的吉气在为孙家祷福,于是更行善事。后来孙钟的儿子孙坚果真做了吴王,并封孙钟为“武皇帝”,孙坚的儿子孙权、孙子孙亮也都做了吴王。

无独有偶,唐代亦有一个很著名的风水师,名叫舒绰,他精通五行术数,在当时誉倾海内外,名震朝野。当时的吏部侍郎杨恭仁想把父母之坟改葬到长安京师附近,便于祀拜与管理,便请了当时闻名海内的五六个相地高师,舒绰自然也被邀请。这些人都是当时有名的风水大师,杨侍郎无以辨别谁为真正的高手,于是就付银两给每一位地师,让其各自为其父母寻地,一月后回府聚会并汇报。于是各位大师便分头行动,一月期满回到府中,大家都献上佳穴,各抒己见,争执不下,于是大家一同登山观穴,五六处各有利弊,大师们理法并施,谈天说地,无人服众,杨侍郎也无法定夺孰是孰非,回到家中正在苦闷,忽听师爷说道:“大人何不如此这般。”听言后,杨侍郎心中暗喜,便叫来几位亲戚,连夜赶往地师们所指之佳穴,开穴一尺许深并取土一包,并把地理地貌统统记录在小本之上,连同小本一起密封起来,运回家中。杨侍郎做好记号后,把记录小本藏起来,并在后花园的地下也取出一包土混在其中,然后叫来几位风水大师,让他们根据斗中之土,把所取土之处的地理形势和地形地貌解说出来,并说明此地是否佳穴,以便与原记录作比较。

在几小时的分析中,其他几位大师均不得要领,只有舒绰一人认为几包取回之土中,有三处可以为佳穴,最精妙的是他所描述的地形与小本上所记录的实际情况全部吻合。舒绰还对后花园所取之土作了一首较滑稽的诗:“黑中见青有雾云,气贯二孔草丛生,此土葬下先人骨,一嗅到底伤后人,此土润湿养花根。”其他几位风水师见舒绰有如此神术,无不惊叹,自愧不如,带上杨侍郎的酬金,不声不响地走了。待别的风水师走后,舒绰对杨侍郎说道:“我选定的那块墓穴,在开井五尺深以下会有谷物,若你能得到一斗谷物,便是富地了,能保你一家世代富贵官至公侯。”杨侍郎对舒绰的风水技术已是十分折服,听完此话后,当即与舒绰一道前往京师,来到舒绰所寻的穴地,令人往下继续开穴,当挖至七尺深时,发现一个小孔,再轻轻挖开,发现里面有近二尺方正大的穴洞,穴洞里面有七八斗外形很似谷类之物。杨侍郎目睹此景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迁葬了父母之骨于此穴之中,后来果然世代富贵,并出了杨家将忠烈之后。此事传开后,朝野上下都把舒绰视为神圣,相请之人络绎不绝,一时间洛阳纸贵,寻龙布穴之风风靡一时。

那么,古人如此重视的风水究竟是什么呢?风水是中国独特的一种传统文化景观,主要指古人在规划、设计、营造建筑空间时,通过对各种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从而选择出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利的局部小环境。由于受到生产条件等方面的限制,风水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迷信色彩,但究其根本,风水的最终目标是追求理想的生存环境,对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风水,又称堪舆、阴阳、地理、相地、形法、青囊、青乌等,其主要理论以阴阳平衡为根本前提,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生气论”为核心思想,来寻找一个或小或大的环境,以营宅建居,抑或治理建都。一般认为,“风水”一词来源于晋代郭璞所作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而“风水”一词中的风和水,原本是《周易》八卦之中的巽卦和坎卦的象征物。《周易·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雷以动之,风以散之,日以恒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帝出乎震,齐乎巽,相见乎离,致役乎坤,说言乎兑,战乎乾,劳乎坎,成言乎艮……巽为风,坎为水。”《周易》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分阴分阳的,也是阴阳互补的,阴阳彼此组合可以形成乾、坤、艮、兑、巽、震、坎、离八卦,分别对应天、地、山、泽、风、雷、水、火。它所说的风与水就是指自然界的风和水而言。古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依靠主观想象去看待客观世界的“风”和“水”,以求适应自然,由此推演出了一套风水理论。

风水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它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很长一段历史。风水最初是一种很朴实的相地术,主要考察哪些地方适合人类生产、生活。后来发展成为了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相地术,主要研究房子应该在什么地方建造,门窗的位置等等。

早期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选择是出于一种本能,是为了生存而选择能够提供水、食物的地方生活。到了距今六千至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知道房屋的门要朝南开,房屋要建造在河流两旁的阶地或高出周围平地的山冈、沙地和台地上。同时,也开始了对墓地的选择,私人的埋葬方向也有讲究。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聚落规划思想和城市萌芽,出现了田园地方观念和东方苍龙、西方白虎的观念。比如6000年前的陕西西安半坡人,他们把村落设置在河边的台地上,还挖掘了一条围绕居住区的长300余米、宽6—8米、深5—6米的壕沟来防止野兽和外族入侵。

商代的甲骨文中已有卜辞的记载,人们的选择从属于卜问的结果,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到了周代,“卜宅”发展成了“相宅”。“卜宅”是盲目的,而“相宅”是主动的。周代的多次迁都和营建新邑,如古公迁岐山、成王营洛邑等,每次都要先相地,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占卜。(www.daowen.com)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种体系的思想空前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由于天下未定,诸侯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而向自然索利,加速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时,他们又渴望推测国家的兴衰和时运,促进了占卜术的发展。其中阴阳观念、五行学说、气论思想等影响较大。墓葬制度此时也出现了自然主义神秘主义的结合,出现了“负阴抱阳”的思想。如太原市的一座春秋时期的古墓,后枕西山,面向汾水,就是“负阴抱阳”的具体体现。各种学术思潮为日后风水学说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汉初两代,“道”的思想流传四方,顺应天时、解说天道的阴阳、五行思想迅速发展。阴阳是我国早期自然哲学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阴阳观念的起源是人们对自然界长期观察的结果。到了秦汉时期,阴阳学说几乎成为了解释世界万物的普遍原理。例如《淮南子·天文训》中说道:“天地之袭精者为阴阳,阴阳之专精者为四时,四时之散精者为万物;积阳之热气久者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久者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阴阳学说对风水理论的形成起了方法论的作用。

我们常把阴阳五行混为一谈,其实五行说与阴阳说是两种不同的学说。阴阳说早于五行说。有人认为原始的阴阳说产生于夏代以前,而原始的五行说产生于夏代之初。这是因为五行中的“金”,古代指铜,只有等青铜技术出现后才会有五行说。另一种观点认为五行说起源于殷代的五方或五祀,因为当时已有了四方的观念,人们已认识到自己处于四方的中间,于是商代便称自己为“中商”,就是五方。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用它们来概括世间万物的本原,用它们的相生相克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衍生。

五行的相生相克如下: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又把儒家的思想与五行观念融合在一起。在天命观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天人感应”说。他认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天与人是通过数与类联系起来的,事物之间存在相互感应,天与人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感应。他把天、地、人、阴、阳、木、火、土、金、水并称为十大天数,用它们构建出天人合一的宇宙框架,成为认识世界、规范行为的最权威的思想准则,为风水由经验、直觉升华为理论奠定了哲学基础。

董仲舒对五行说做了进一步的解释,将五行与方位、四时的划分对应起来:“木居左,金居右,火居前,水居后,土居中央……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使人必以其序,官人必以其能,天之数也。”后来人们又将方位、颜色和四象(又称四兽)相结合,便有了风水中一贯遵循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中央后土”的模式。

八卦由阴阳派生而来,人们用自然界中八种事物做八卦的物象,分别是:天(乾)、地(坤)、雷(震)、火(离)、风(巽)、泽(兑)、水(坎)、山(艮)。在风水中,八卦主要用于表示方位。相传伏羲作有先天八卦,西周文王作有后天八卦。汉代开始用八干、四维、十二支来表示二十四方位。人们把宅命与住宅是否吉利联系起来,使原本朴素的风水思想带上了玄秘的色彩。秦汉时期诞生了风水最早的两种理论形式:堪舆和形法。形法是建立在“形气相随”的理论上,着重总结事物本身外与内、局部与整体的对应规律,在营建中主要用于对地形的具体选择和方位确定。堪舆是建立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研究天道天象,四时秩序,为人事活动提供指导,在营建中主要用于选择日辰与方位,并为建筑、城市形象提供模拟的图式。主要著作有《堪舆金匮》和《宫宅地形》,但现在均已失传。前者属于五行类,后者属于形法类。风水成形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晋代的郭璞被认为是风水的鼻祖。他所作的《葬书》被认为是最早出现风水观念的著作。作为风水理论核心的生气说在此时形成了一套体系。

“气”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其原始意义是烟气、蒸汽、云气、雾气、风气、寒暖之气、呼吸之气等气态物质。哲学意义上的“气”最早由西周的伯阳父用来解释地震的起源。最早的气论思想是用阴阳之气来描述天地的秩序。春秋时期,出现了“六气五行”说。战国时期,气论思想得到了很大发展,诸多论著如《管子》、《老子》、《易传》、《庄子》等都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探讨了“气”的概念及其作为世界万物的组成。古人常常结合阴阳思想来论“气”,所以我们所说的“气”通常是指阴阳二气。“盖太极判分两仪,宇宙间事事物物无一不在阴阳之中,斯无一不在生气中也。浮而上者阳之清,天气之所轻灵也。降而下者阴之浊,地气之所重质也。向使天地二气不能相交,则阴阳无靖和之情,万物则不能生育。语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也……阴阳相和,气机由此胎息亡谓与。”这里明确指出,“气”是构成万物的本原。汉代老庄思想的盛行大大促进了气论思想的普及。东汉的王充提出了元气自然论和无神论,对当时流行的神学迷信提出了反驳。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生气说成为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包括大地生育论、地脉说、大地生气说。此时的风水已经具备了明确的思想体系,《葬书》是风水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它系统地叙述了阴宅风水选择的原则和方法,对后世风水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等到明清时期,有关风水的理论著述大大增多了,各分支体系的理论也更为发达。这时候的风水书籍走向了公开化、正规化。此时,风水开始得到皇室的青睐,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编纂和积累了很多风水方面的书籍。如官方组织编纂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大型丛书,收录了几乎所有流传下来的风水著作。同时,民间也收集和编纂了大量的风水著作,并且冠以“全书”、“大全”、“大成”之名,如《阳宅大全》、《阳宅集成》、《阳宅十书》、《地理大成》、《山法全书》、《平阳全书》、《阳宅大成》、《地理大全》等等。这个时期的学者主要工作是对已有的著作作进一步的阐释,因此许多著述都被冠以“校补”、“笺注”、“辟谬”之名。

实际上,风水术是一门异类的地质学,凡经过长期研究与实践的人,并对古风水经典著作进行研究的人,均能从穴场的地理位置,推断出穴场里面的土色与土质,并能推断出里面的东西,如有圆石、蛇、鱼、龟、骨等,如果是得真传并经过深入实践的高手,是能够从土质的结构,推断出此地的实际山水情况,也就是像舒绰等风水大师推断一样的精准。其实,土色之所以分为黑、黄、红、白、青、紫等,是因为:受水浸湿之土,必黑而湿泥;受风吹之土,必青黑而散乱;受砂脚冲克之土,必干枯而带石子;受水止而润泽之土,必红中见黄;受堂气之归纳之土,必聚五色;受山抱而气藏之土,必紫中见青白等等。而地形也有左抱而右散之地,左右均抱之所,冲左不冲右,冲右不冲左,左右均受冲,水近与水远,水大与水小等分别。土色会受到这些地形的影响,发生细微的变化,土中之物也会有所不同。风水术中的地质学流传几千年,我们应该用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它,用现代的知识结构去分析它,那么,它就会去掉荒谬的成分,为我们谋福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