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位清朝皇帝安葬的清西陵,依据风水理论,在选址、立意、置景、建筑布局等方面,注重古典园林建筑,以自然山川为蓝本,把山水、建筑、树木合理置设着色,营造了一种神圣庄严又典雅自然的园林意境。
巧借天然,山水相济
帝王陵园为追求英灵永生,与青山绿水共存,在风水理论指导下,注重山川形胜的选择,并以自然美作为陵园设计的依据,取景自然,借景山水,成为清西陵园林设计的主要手法。《易水志》记载,西陵营建之地“万峰环列,百泉回绕”,“其钟灵毓秀由来久矣”[23],确是一处山川秀美、景物天成的造园之地。
西陵北有永宁山巍峨峻秀,如巨帐横展,南有元宝山端庄秀美,如持笏朝揖,中有蜘蛛山如条案横陈,东有福山连绵如青龙盘卧,西有云蒙山层峦叠翠,东西华盖左右高耸对峙,如天然门阙,低缓秀丽的九龙、九凤山则如驯龙伏虎偃卧东西。在群山环抱的宽阔谷地上,座座建筑错落点缀。西陵的设计者,以广阔的视角将方圆800平方千米的山川纳入视野,使层峦叠嶂的林立奇峰,构成西陵绝妙的底景。精妙的手笔,点描下一处处陵园建筑,勾勒出一幅幅婉约的画卷:群山环抱宛若天然画屏,山川“飞舞奔走与游者相乐”,而“四面有山皆入画”,给人一种“身在河山壮丽中,壮丽河山在心中”的豪迈情感。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在园林艺术中,水能造就钟灵毓秀,生气发越。山主静,水主动,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山水相映,意趣盎然。水中的天光云影和周围景物的倒影,水中的碧波游鱼,荷花睡莲,不仅使园景生动活泼,灵气发越,而且能给有限的实体以无限的虚幻,丰富景观意境。西陵的水是北易水河及其数十条支流,由西北向东南逶迤贯穿,如一条玉带绕束。水还能营造一种诗情画意的风光。泰陵五孔桥玉带河景观:绿波,浮萍,桥影,和着水光山色,形成一幅赏心悦目的动态图画。
“陵寝以风水为重,荫护以树木为先”[24]。树木是陵寝风水要素之一。明代造园专著《园冶》非常注重植物风景,且强调树木花卉栽植之法要根据园林的性质、规模而定。西陵广植乔木,使陵园广阔的空间,显得充实丰满。清代曾栽植树木20余万株,松柏为主,兼植枫、杨、柳等阔叶树,至今仍遗存16000余株古松,苍劲繁茂,挺拔参天,遍布陵区,使整个园林保持苍老古朴的情调,呈现出原始自然的美。松柏不畏严寒、四季长春的特性,渲染了陵园庄严神圣的气氛。而宫殿在苍茫的林海掩映下若隐若现,丰富了陵园的意境。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在林中回荡,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茂密的植被还可净化空气,减少噪音,使西陵更具“宜人调养之功”,园林特性大大增强。
合理布局,和谐融溶
秀美的山水,需要人工景物衬托,才具备园林之美。“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25]和“总以地臻全美为重,不在宫殿壮丽以侈观瞻”[26]的思想指导下,西陵的人工建筑按照“山川为主,建筑为辅”的理念,合理布局,以准确的尺度,灵活而巧妙的配置组合,形成完整统一和谐的园林格局,维护了自然山川景观的完整。
西陵的特点是中轴对称,是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以天然山川为中轴展开的。泰陵后靠永宁山,朝山元宝山,形成一条自然山川环境的完美中轴,也成为泰陵建筑布局的中轴。其余建筑群依照靠山—朝山的中轴而建,朝向完全依中轴方向而定。慕陵西北—东南向的建筑格局,完全是因为遵循后靠山与朝山西北一东南向的中轴而成。陵寝建筑在这条自然中轴的两侧对称排列,因势随形,多有曲折,但曲不离直,充分表达了以自然山川为设计蓝本的理念。
按照功用和景观,清西陵可分为三类园区。一为隆恩门以里的宫殿区。宫殿区建筑整齐对称,造型严谨,布局紧凑,和谐统一,突出皇家园林恢宏、气派和威严,明楼、宝城,形如城堡,坚实有力,强化了园林的纪念性氛围。其二是隆恩门以前的引导建筑区。注重序列,以门坊碑亭,层层递进,以建筑大小高矮不同而呈现立体波浪轮廓,呈现出动感韵律。其三是位于陵寝后的山林园区,面积广大,占全区面积的三分之二。在这一园区,松柏的大量栽植使山野之间成为有景可观的园景。连绵起伏的山峦和葱翠郁茂、苍茫辽阔的林海衬托了建筑群的崇宏与威严,丰富了园林构图的层次。三大园景的融会贯通,形成有前奏、有高潮、有余韵的强烈节奏感,给人以美妙的艺术享受。
对比手法运用突出,追求变化中的和谐统一。“山无曲折不致灵,室无高下不致情。”[27]利用建筑物大小、高低、质地、色彩和纵横结合,来表现动与静、曲与直、虚与实、开与合等等园林艺术意境,是西陵建筑布局的主要特点。如高大的明楼与低矮的石五供、雄伟的大碑楼与精巧多姿的华表、横向的龙凤门与纵向的石像生等等,都是用对比的手法,强调它们的艺术个性,从而挥发出美感。而浓墨重彩、稳重敦实的大红门与空透轻灵、洁白纯净的石牌坊,形成鲜明的对比,虽十分洗练,但聚敛成势,又力度极强,形成极具震撼力的引人入胜的空间造型。正是这种连续不断的跳动空间,交织结合构成形形色色的景观,体现了高超的造园技巧。
图7-35 清西陵的山林
框景手法运用鲜明,追求步移景易的艺术效果。根据“百尺为形,千尺为势”的原则,对建筑大小、高低、远近、疏密等进行视觉控制,将山川景物按照视觉的不同纳于景框之中,作为近处建筑的对景、底景和衬景,实现了“驻远势以环形,聚巧形而展势”的目的,造成“步移景易”的良好视觉印象和强烈的艺术感受。泰陵五孔桥是整个陵寝园林的开端,五孔桥向北凝望,永宁山在绿树蓝天的映衬下,苍郁庄严。循桥而上,远山渐退,巍峨挺拔的石牌坊在两侧青松翠柏的映衬下渐跃眼前。行至桥北,三架石牌坊逶迤横展,大红门及两侧石兽从石牌坊门洞中跃然而出。穿过石牌坊,大红门的中门所框出的画面里,周边是蓝天,居中为尊的大碑楼整体形象勾勒托出,像一幅动态风景框。回头南望,元宝山如朝如揖,镶嵌在石牌坊的中门。建筑空间组织序列的宜人尺度,丰富变幻的空间立体轮廓,产生了优美的景框和步移景异的艺术效果,并渗透到游览的全过程。这种框景普遍显现于陵寝的门坊、碑亭、殿宇等,案山、影壁、行进路上的缓坡等,这种引人入胜的园林意境,虽然弥漫着强烈的纪念氛围,但并不使人感到压抑,这是一种人性化的空间。
清人孙鼎烈在《永宁山扈从纪程》中,对西陵这种“天人合一”的景观这样描述道:“山势自太行来,巍峨耸拔,脉秀力丰,峻岭崇冈,远拱于外,灵岩翠岫,环卫其间。”“迄下山冈无数,如手之有指,每两冈间平坦开阔处,诸陵在焉,花之瓣,笋之箨,层层包护。”“龙蟠凤翥,源远流长。左右回环,前后拱卫,实如金城玉笋。”[28]这种宏阔壮丽、和谐美好的陵园意境正是西陵园林艺术的最高追求。
雄巧相济,纷而有致(www.daowen.com)
《园冶》中提出:“凡园圃立基,定厅堂为主。”在园林中,人工建筑都位于中心地位,成为主要活动之处和风景构图中心。西陵为彰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风范,更加注重建筑个体的程式美。在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历代宫殿建筑的规模、形制、轮廓、线条、色彩以及权衡比例等方面因素,充分运用美学中形式美的法则,以高超的技艺组合,给人以美感。
西陵的432座单体建筑,品种丰富,造型多样。既有精巧多姿的石雕,也有雍容华贵的门坊,宏伟雄厚的殿宇碑亭,而这些由几何形的线、面、体组成的物质实体,无不通过特有的建筑艺术语言造成一种意境,一种气氛,或庄严,或活泼,或朴实,或凝重,或轻快,以各自独特的艺术魅力引起人们的共鸣与联想,给人以美的体验。
作为皇家陵园,西陵以宏伟浑厚、色彩丰富、装饰豪华富丽的宫殿为最。曾有人说:“中国的建筑,就是一种屋顶设计的艺术。”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先生在《清式营造则例》绪论中也明确指出:“屋顶的特殊轮廓为中国建筑外形上的显著特征。”西陵建筑也不例外,其屋顶形式丰富多样,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顶等多种。屋顶庞大的体量为宫殿建筑艺术增加了无穷的气势,使之具备了雄浑之美,正如欧阳修“有亭翼然”的“翼然”二字,赋予建筑活灵活现的优美动态情感;而屋顶吉祥显贵意义的装饰构件,又更加丰富了屋顶的轮廓线,为静态的殿宇增添了无限生机与运动的韵律。宫殿宽厚的墙身和巨大的台基,与庞大的屋顶相呼应,台基普遍采用须弥座,这种形式,赋予宫殿建筑统一、威严的美,体现雄壮和威严。西陵的宫殿还以装饰取胜。形式多样、色彩丰富的彩绘和优美的木构形式产生了一种典雅华丽的美,其檐下高深莫测的斗拱则代表了中国古典建筑的风格和精神。清西陵还有许多独具匠心的装饰,如昌陵花斑石装饰、慕陵楠木雕龙装饰、永福寺的风铃装饰等,无不渲染着清西陵特有的艺术魅力。西陵的宫殿建筑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思想,是皇权物化的象征。
与华丽的宫殿相衬托,清西陵还以各类建筑小品取胜。形象逼真的石像生,精巧多姿的华表,威严的石牌坊,行宫的假山叠石,茂林修竹……都是园林艺术的经典之作,而其中最多的当属桥。桥不仅是水上交通设施,在园林中,还起着变幻观赏视线、点缀水景、增加水面层次的作用。西陵共有桥49座,全部石质,无论是轻盈质朴的平桥,还是宏伟壮丽的拱桥,都是园林艺术的杰作,富有优美的动态感,如垂虹卧波,对水景起画龙点睛之笔。在地形平坦处,拱桥起伏的轮廓线,还起到了丰富和变幻建筑空间组合的作用。
西陵的建筑还以色彩搭配创造了皇家独有的美。黄、红、白等高纯度色彩,体现了一种华丽之美,在远黛近树掩映下,流溢着斑斓的色彩,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而近观,每一单体建筑和局部细节的构成,凡循栏玉砌,雕梁画栋等等,质地、肌理、纹饰、式样无不显现出美轮美奂,华丽庄严中又透出细腻亲切之情,蕴含了一种人性化的光辉。
而三架石牌坊精巧身姿,昌陵隆恩殿的花斑石墁地,昌西陵的回音壁,慕陵的金丝楠木雕龙殿,崇陵铜梁铁柱和完善的排水系统,……更是以一种无与伦比的建筑工艺散发着皇家园林独有的建筑艺术之美。
图7-36 清西陵泰陵石牌坊
内外相济,无息有生
一组古典园林,会以自身的整体形象述说历史的生活主题,而这正是古典园林艺术灵魂所在。帝王陵墓是中国丧葬艺术的最高形式,凝聚着各历史时期的社会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和宗教信仰观念。200多年过去了,清西陵这组壮美的古典园林伴随着历史风云走到了今天,以特有的建筑方式传递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信息,充溢和流露着其内涵美。
清西陵的园林艺术包含着深刻的古代哲学思想。“事死如生”的理念,是我国古代敬天法祖哲学思想的产物。群山环护,自有洞天,形成世外桃源,以山川为设计主体理念,不仅是道家天道自然、返璞归真和“法自然”理论的真实写照,更是儒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思想的象征。四周山峦与建筑布局呈现出明显的中轴对称形式,即主山—陵寝—朝山为纵轴,左右砂山为对景,建筑对称,是儒家中庸之道及礼教观念、以大为威、居中为尊、礼制至上、长次有序的深刻体现。清西陵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是孔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29],追求“天下有道”美好社会的缩影。前朝后寝的建筑序列则与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一致。清西陵是古代哲学、伦理学以及敬天法祖思想的物质寄托。
一组清代帝陵,半部清史写照。清西陵建于1730年至1915年,是保存最完好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筑群,无论是典型风格突出的风水模式,还是类型多样的陵墓建筑,都是清代陵寝规制、丧葬制度、祭祀礼仪、建筑技术与工艺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也是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艺术、人物的典型例证。
雍正泰陵唯我独尊和气势恢宏,张扬着雍正王朝的霸气与辉煌。嘉庆昌陵的宏大体魄则折射出大清乾隆盛世的余晖。而道光慕陵规模的减缩和罕见的楠木雕龙,则处处流露出道光建陵的无奈与鸦片战败的万端愁绪。御用寺庙永福寺的建筑,则成为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融合的实物例证。众多护陵衙署、营房遗存,则成为清代政治体制的缩影,光绪皇帝的崇陵,作为清代最后一座皇帝陵,成为一个时代终结的重要标志。
清西陵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记录了清代中晚期乃至21世纪初叶近三百年的风云际会,从而触发引导人们的想象力,引起若干代人永远的追慕、回味、评说,最终大大加深了这一环境审美的深度,为西陵园林艺术注入了不竭的生命力,使之历久弥新,魅力永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