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山庄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乾隆六年(1741年)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和扩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竣工,占地564万平方米,相当于北京颐和园的两倍,北海的八倍,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其西北部山区山势雄伟,峰峦叠翠,峡谷飞泉,喷珠吐玉。东南平原区古树参天,绿草如茵,麋鹿漫游,一派草原风光。湖泊区波光粼粼,洲岛错落,曲径通幽,殿阁楼台、桥亭轩榭点缀其间,极富江南水乡特色。整座山庄繁花似锦,万木葱茏,百鸟翔空,野趣横生。
避暑山庄的布局,体现了康熙皇帝“江山一统”的总体理念。也展现了设计者与大批工匠的智慧。园中有园,景中藏景,集全国名园于一园,妙绝天成。金山模仿长江岸边的镇江金山寺,烟雨楼借鉴了南湖之中嘉兴雨楼,文园狮子林使人如在苏州狮子林中流连,正所谓“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缩地在君怀”[5]。山庄四季,风光各异。春天花开似锦,姹紫嫣红。夏天山林滴翠、郁郁葱葱。秋天枫林如火,瓜果飘香。冬天雪压青松,而热河云蒸霞蔚,鱼翔浅底……既具北方园林的雄奇浑厚,古幽深的韵味,又有南方园林的典雅和谐、玲珑剔透的风姿。
山庄由形似长城的宫墙环绕,10千米宫墙蜿蜒起伏于平川峻岭之间。共有亭榭90余座,堤桥29座,碑刻摩崖25处,大小叠石假山120组,寺庙16座,宫门9座,匾额388块,康乾二帝各题三十六景。有殿阁楼台、轩斋亭榭、寺观庵庙等建筑120组,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这些建筑“因地之势,度土之宜”,有的依山就势,有的临溪建阁,有的靠松为斋,散建于山林湖泊之中,犹如亮丽的彩珠,撒在青山绿水之中。景点建筑,力求避免人工雕琢的痕迹,突出了“朴野”情调。各风景点之间,巧妙地运用了分景、隔景、衬景、障景、点景、借景、对景、框景以及倒影。虚实、藏露、俯仰、起伏、疏密等造景手法,可谓一步一景、人动景移的动态风景画。
1994年12月,联合国将避暑山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避暑山庄与北京的颐和园,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这四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面的园林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
图7-8 避暑山庄湖区(www.daowen.com)
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占山庄总面积的1.7%。澹泊敬诚殿是正宫的主殿,完全由名贵的楠木建造,故俗称楠木殿,是皇帝举行盛大庆典的地方。“四知书屋”是皇帝举行大典前后休息的场所。烟波致爽殿是皇帝的寝宫。松鹤斋一组建筑在正宫的东面,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是乾隆母亲的住所。
湖区在宫殿区的北面,占总面积9.8%,是山庄的重点风景区。康熙、乾隆皇帝钦定的七十二景中,有三十二景在湖区。湖面被如意洲、月色江声、青莲岛、金山等洲岛分割成大小不同的七个湖区。其间,堤桥闸榭星罗棋布,错落有致,把各个湖面连接起来,造成了曲折幽深的意境。富有江南鱼米之乡的特色。
平原区在湖区北面的山脚下,约占山庄总面积的10.3%,地势开阔,林木茂盛。山区在山庄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78.3%,这里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众多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整个山庄的地势,西北高耸,东南低下,具有江南秀丽风光的湖区位于东南,呈现草原风貌的平原横亘其北,反映高原气势的山区雄踞于西,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
避暑山庄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