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康雍乾时期的木兰围场–《河北古代园林史纲》揭示的历史珍宝

康雍乾时期的木兰围场–《河北古代园林史纲》揭示的历史珍宝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康熙到乾隆时期,木兰围场从行围到木兰秋狝,逐渐形成了完善的武备体制。玄烨一生赴木兰行围四十八次,直到1722年去世前,还不顾高龄亲赴木兰围场行围,而且射技娴熟。[2]由此进一步加强木兰围场的围猎武备。雍正即位后,因忙于皇权的巩固,停止了木兰行围。图7-4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郎世宁画作《乾隆鹿哨图》乾隆时期,皇帝每年秋天都到木兰围场打猎,称为“秋狝大典”,仍是以军事训练为主要目的。

康熙乾隆时期,木兰围场从行围到木兰秋狝,逐渐形成了完善的武备体制。

玄烨一生赴木兰行围四十八次,直到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去世前,还不顾高龄亲赴木兰围场行围,而且射技娴熟。这次康熙皇帝北巡行围回到热河行宫,总结了北巡和木兰行围的军事意义:“从前曾有以朕每年出口行围、劳苦军士条奏者,不知国家承平虽久,岂可遂忘武备。前噶尔丹攻破喀尔喀,并侵扰我内地扎萨克至乌兰布通,朕亲统大兵征讨,噶尔丹败走。后又侵犯克鲁伦,朕统兵三路并进,至昭莫多剿灭之。今策妄阿喇布坦,无端侵犯哈密地方,朕征发阿尔泰及巴尔库尔,两路兵进剿,策妄阿喇布坦闻之,心胆俱碎,乃遣策零敦多卜等,潜往西藏劫掠,毁坏寺庙,土伯特地方,已被残囊。朕又遣大兵前往,击败策零敦多卜等,复取西藏,救土伯特于水火之中,我兵直抵西藏,立功绝域。此皆因朕平时不忘武备,勤于训练之所致也。若听信从前条奏之言,惮于劳苦,不加训练,又何能远至万里之外,而灭贼立功乎。”[2]由此进一步加强木兰围场的围猎武备。

雍正即位后,因忙于皇权的巩固,停止了木兰行围。但立下了规矩:“后世子孙,当遵皇考所行,习武木兰,毋忘家法[3]

图7-4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郎世宁画作《乾隆鹿哨图》

乾隆时期,皇帝每年秋天都到木兰围场打猎,称为“秋狝大典”,仍是以军事训练为主要目的。每次木兰秋狝,都要临时选定扈从人员,由蒙古各旗王公们挑选猎士1250人及若干虎枪官兵随从。1741年(乾隆六年)以后,乾隆皇帝把木兰行围发展到更大规模。“从猎蒙古王公,内扎萨克四十九旗,又喀尔喀四部,及四卫拉特,并青海等部各扎萨克,不下百余旗。我朝中外一家之盛,实史册所未见云。”[4]其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是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在木兰围场接见了厄鲁特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率部众摆脱沙俄统治返回祖国的渥巴锡一行。(www.daowen.com)

图7-5 位于承德市围场县的木兰围场七星湖

在木兰围场境内,乾隆皇帝立了六块写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的石碑,并亲手题写碑文。《入崖口有作》记述了清帝的秋狝大典,是为了重视习武,以垂祖训。描绘了这里山川秀丽的景色,还记述了开辟木兰围场“戎武备驰司马射猎”之重要意义。乾隆六年至六十年,木兰行围47次:乾隆六年开始,每两年一次;乾隆十六年以后,每年一次。

清朝几代皇帝举行木兰秋狝不但训练军队,而且便于实施对蒙古等各少数民族的绥远政策,从而达到民族团结,使边疆各族各地环卫清朝,增加向心力,实现稳固边疆、安定民心的政治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