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是为蒙古太祖。太祖十三年(1218年)蒙古灭西辽。十四年(1219年)西征花剌子模。1227年成吉思汗在灭西夏征途中病逝,窝阔台继位。1241年窝阔台逝世。1251年蒙哥[1]继位,是为元宪宗。1254年灭大理国。宪宗八年(1258年),蒙哥汗、忽必烈和兀良合台分三路大举进攻南宋,次年,蒙哥在攻打合州(今重庆合川区)时受伤,农历七月逝于合川东钓鱼山。
当时忽必烈正在鄂州作战,而留守蒙古本土的阿里不哥[2]准备集会称汗,忽必烈立即与南宋议和并北上开平(今内蒙古多伦)。1260年5月在东道诸王塔察儿为首的蒙古宗王及汉人儒臣支持下集会称汗,年号中统,自称皇帝。阿里不哥闻讯,在阿速台、玉龙答失、海都等宗王支持下在哈拉和林[3]召开忽里勒台[4]大会,也即大汗位。忽必烈与阿里不哥进行了四年内战,1264年阿里不哥兵败投降。
1271年忽必烈听取河北邢台人刘秉忠的建议,按照中原惯例建国号“大元”,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颁布《建国号诏》[5]。委派刘秉忠主持创建大都(今北京),参照古代官制,将国家最高机构定为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除为决策机构外,还负责直接管辖大都周围腹里地区。中书省下设吏、户、礼、工、刑、兵六部,设尚书、侍郎分理政务。中统四年(1263年)五月设枢密院,掌管全国兵权。《元史·百官志二》载:“枢密院,秩从一品,掌天下兵甲机密之务……世祖中统四年,置枢密副使二员,佥书枢密使一员。”御史台负责监察,御史台下设殿中司和察院,殿中司由殿中侍御史统领,主管纠察朝廷百官。察院设监察御史若干人,“司耳目之寄,任刺举之事”。同时中央设置寺、监、卫等众多官署,确定了元朝的官吏和俸禄制度及一整套朝仪和章服制度。
(www.daowen.com)
图6-1 国画《营建大都》(局部)朱理存、马振声作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前后,在全国陆续设立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初为中书省派出机构,后变为地方政权,掌管辖区内军政事务,有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征东等11个行省。《元史·百官志七》说:“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在行中书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由路来管辖府、州、县。各路设总管府,为路的行政机构,设达鲁花赤[6]、总管、同知、治中、判官等官吏,以掌日常政务。各行省设有专管教育的儒学提举司,各地还设有专门税赋财政机构,如都转运盐使司、茶盐转运司、盐课提举司、市舶提举司等。此外,元朝以大都为中心,把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以西,包括今河北、山西、河南、山东以及内蒙古一部分称“腹里”。《元史·地理志》:“中书省统山东西、河北之地,谓之腹里”,由中书省直接管理,下辖二十七个路,一个直隶府,八个直隶州。元朝在今河北共划分为十路,分别是:大都路(治今北京)、上都路(治今内蒙古正蓝旗)、兴和路(治今张北)、保定路(治今保定)、河间路(治今河间)、真定路(治今正定)、顺德路(治今邢台)、永平路(治今卢龙)、广平路(治今永年)、大名路(治今大名)。另外今河北省的临漳县属于彰德路(治今河南安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