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河北古代园林史纲:辽代寺观园林

河北古代园林史纲:辽代寺观园林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省张家口张北县的安固里淖草原,是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组成部分,史称鸳鸯泊。辽圣宗对这里的皇家园林格外喜爱,多次到此赏花钓鱼,其中花卉尤以牡丹出名。可见辽奚王萧蒲奴的私家园林避暑庄,临山傍水。辽代在各地建造的诸多规模宏丽的佛寺大殿和造型精巧的佛塔,以及伴随这些佛教寺院兴建的园林,历经千年兵燹战乱和自然破坏,保留至今的很少。或修建佛寺辅以园林,或在山林繁茂处兴建佛寺,成为辽朝一种风尚。

契丹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过程中,逐渐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在阿保机时代就创制了契丹文字,保留了契丹独有的民族特色。而汉民族的儒家学说在辽朝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后晋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后,契丹开始经常南下。随后,辽把幽州(今北京市)升为南京,圣宗开泰年间,又置南京析津府,共统州六,直辖县十一:析津县(今北京城东部及近郊)、宛平县(今北京城西及近郊)、良乡县、潞县(今通州)、安次县(今河北廊坊市)、永清县、武清县、香河县、昌平县、玉河县、漷阴县。这些县名大多保留至今。

其中漷阴县在今通州东南,与今河北廊坊“北三县”(即三河市、香河县、大厂县)交叉地带。因当时有一片湖泊,名唤延芳淀,《辽史·地理志》称“延芳淀方数百里”,是辽皇帝春季游幸的地方。

辽皇帝每年不同季节在不同地点游猎,称为“四时捺钵”。延芳淀即是辽帝春季捺钵地点之一。常有白天鹅飞集水上,皇帝在湖边设帐幕,士兵穿上禄衣环湖而立。一旦发现鹅群,立即鸣鼓,待天鹅惊起,放出鹰鹘。捕到第一只鹅首先献给皇帝。猎罢湖边大摆宴席,称为“头鹅宴”。据记载,辽圣宗与其母承天皇太后常到延芳淀,观芦苇丛生,绿柳绕岸,莲菱飘香,鱼虾游弋。

河北省张家口张北县的安固里淖草原,是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组成部分,史称鸳鸯泊。“安固里”为蒙古语“鸿雁”,“淖”即水泊,连起来就是“鸿雁的湖泊”。当时安固里淖(鸳鸯泊)畔草滩宽广,淖水深广,栖有成群的鹿獐狍兔,成为辽皇帝春季捺钵主要地点之一,与延芳淀类似。清代陆长春写的辽宫词描述:“弓开满月箭流星,鸳泊弥漫水气腥。毛血乱飞鹅鸭落,脱鞲新放海东青。”

《辽史》记载,辽国历代皇帝多次驾幸安固里淖(鸳鸯泊):辽圣宗七次,辽兴宗四次,辽道宗五次,天祚帝七次。辽南京道滦州石城县(今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曾有一处辽朝皇帝行宫长春宫。辽圣宗对这里的皇家园林格外喜爱,多次到此赏花钓鱼,其中花卉尤以牡丹出名。《辽史》有不少相关记载。如统和五年(987年)“三月癸亥朔,幸长春宫,赏花钓鱼,以牡丹遍赐近臣,欢宴累日。”[28]统和十二年(994年)三月“王申,如长春宫观牡丹”[29]。这处皇家园林金代继续沿用,仍名长春宫,且作为皇帝春捺钵地之一。此地至今仍有大长春、小长春两个村子,其名可能来自辽代长春宫[30]

除皇家园林外,辽朝的王公贵族也在封地或选择风景优美之处建私家园林。宋真宗天禧四年、辽圣宗开泰九年(1020年),宋绶奉命出使辽,记载:“自中京过小河,唱叫山,道北奚王避暑庄,有亭台。”可见辽奚王萧蒲奴的私家园林避暑庄,临山傍水。经考察,该园林应在今河北省平泉县杨树岭镇铅南沟,今尚存遗址,南北长约1300米,东西宽约500米,总面积约65万平方米。按宋绶记载,考地理地貌,“在遗址东北不过1公里处,正好有一好似仰天长啸的大裂山。遗址两侧山腰上恰好各有一亭台,遗址东侧有一条小河。”[31]

除皇室、王公贵族外,辽诸多的汉族士族也有私家园林以供享乐。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发现的辽代墓葬主人张世卿,从其身后墓葬的奢华可以看出,生前家境之富裕,远非常人能比。据记载,辽道宗大安年间,因为遭遇饥荒,张世卿向辽朝廷进献粟二千五百斛,被授予右班殿直的虚职。为享乐之需,张世卿“特于郡北方百步,以金募膏腴,幅员三顷。尽植异花百余品,迨四万窠,引水灌溉,繁茂殊绝。中敞大小二亭,北置道院、佛殿、僧舍大备。东有别位,层楼巨堂,前后东西廊具焉,以待四方宾客栖息之所”[32]

图5-21 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张世卿墓壁画

其私家园林之地,在归化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城外咫尺之地,规模宏大,设施齐全,广种四万多棵花木为显著特点。除自己享乐及接待宾客外,其园林还有一大用处,就是每年四月二十九日天祚皇帝生日的天兴节期间,张世卿要在园内建道场,邀请僧尼以及男女信众为皇帝祈福。由于园内荷木众多,张世卿还特制了五百个琉璃瓶,从春到秋,每日采花装于瓶内,贡献于各寺佛像[33]

宗教方面,随着阶级结构的形成,原来契丹族信奉的萨满教式微,由于帝王倡导,佛教逐渐兴盛。公元902年,阿保机在龙化州建开教寺为开端,契丹始创佛寺,到圣宗时,佛教广泛传播。

辽代在各地建造的诸多规模宏丽的佛寺大殿和造型精巧的佛塔,以及伴随这些佛教寺院兴建的园林,历经千年兵燹战乱和自然破坏,保留至今的很少。(www.daowen.com)

《全辽文》记载乾统七年(1107年)上方感化寺(今天津境内),拥有“良田百余顷,园有甘栗万余株,清泉茂林,半在疆域”。寺内碑文记载,辽乾亨年间(979—982年),上方感化寺在三河市北乡建置一处庄园,作为该寺庙产,有土地200多万平方米,其中部分辟为农田,所产麦粮成为该寺举行祭祀大典和众僧生活的依赖。

据沙门行鲜于乾统十年(1110年)撰《涿州云居寺供塔灯邑记》说,涿州“城邑繁富之地,山林爽垲之所,鲜不建于塔庙,兴于佛像”。或修建佛寺辅以园林,或在山林繁茂处兴建佛寺,成为辽朝一种风尚。

辽代寺观建筑很有特点:密檐砖塔,色白或浅黄,实心,底层立于须弥座、平坐勾阑和莲瓣之上。塔身八角或六角,仿木构的斗、柱、枋、门窗,上作层檐。今滦州宜安乡大井峪村磕头山罗汉洞,建于辽道宗大安年间(1085—1094年),洞外共有造像五十六尊。

图5-22 涞源县阁院寺文殊殿

今涞源县的阁院寺,据古代县志记载,为“汉创建,唐重修”,现存殿宇为“辽元补葺之”。南北中轴线上建有天王殿、文殊殿、藏经楼,其中文殊殿是主建筑。建于辽应历十六年(956年)。

图5-23 涞源阁院寺文殊殿内的辽代斗拱

文殊殿有三宝:一是大殿本身独特的建筑风格,是我国目前存世不多的辽代古建筑之一,平面近乎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前面为宽大的月台,殿前东西两棵古松对称而立。其建筑规模、保存完好程度和独具匠心的建筑风格,为现存辽代古建筑之首。二是堪称木雕孤品的棂花格子门窗,是中国最古老的、保存完好的木窗棂之一。三是其壁画。文殊大殿内,东西北三壁上皆是大幅壁画,因其用黄泥覆盖,得以长久保存至今。从泥坯脱落处露出的内容看,画面为佛教故事,画技精湛。

新城县(今高碑店市)开善寺,主体建筑正中大殿是国内现存不足十座的辽代木构建筑中经后代修缮改造最少、保存原貌最好的一座。殿顶是单檐布底瓦庑,殿身高12.8米,殿内原有观音像及八大金刚像,这两座殿阁都显示了庄严的气势。

涿州双塔,是河北现存的著名辽塔,建于辽大安八年(1092年)。北塔名云居寺塔,高66米;南塔名智度寺塔,高50米。两塔南北相距约300米,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姐妹塔。塔中有佛雕、壁画。这两座塔,以“双塔晴烟”被后世文人墨客列为涿州八景之一,所谓烟,在中国古诗文中与柳相对,说明这里也是一片柳树成阴的绝佳去处。

此外,辽塔的其他代表还有涞水庆化寺华塔、易县圣塔院塔、涞水镇江塔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