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末五代因长期的分裂割据和混战,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经济,尤其是河北地区,土地荒芜,农业凋敝。
北宋政权建立后,全国以“路”为单位,划分几大区域,河北地区先是河北路,后又分为河北东路、河北西路。
图5-1 北宋河北西路首府真定府(今正定古城)南城门
河北西路治所在真定(今河北正定),辖府四,州九,军六,县六十五。其中有四府(真定府、中山府、信德府、庆源府)、六州(相州、洺州、深州、磁州、祁州、保州)、四军(安肃军、永宁军、广信军、顺安军)以及五十四个县在今河北。
河北东路治所在大名府,辖府三,州十一,军五,县五十七。其中,二府(大名府、河间府)、七州(沧州、冀州、莫州、雄州、霸州、恩州、清州)、三军(永静军、信安军、保定军)以及二十七个县在今河北。
熙宁十年,大臣吕温卿奏:“观河北分为东西路,其于监司巡按甚便。至于通融移用之法,则不能无害。如东路出丝绵绸绢,西路饶材木铁炭,而有无不得以相通,而用度不得以相补。欲乞如江淮发运使之法,于北京特置河北、京东西路都转运司,选重臣以领使事,应合通融移用、财赋课利、按察郡县事件等,委四路都转运司通管,专以经制边计为任,北边之财,庶可以充足。”[2]
北宋政府曾多次下诏,招抚流民,奖励垦荒,发展生产,同时兴修一些有利交通和生产的水利工程。在河北还大规模放淤以改造盐碱地,挖渠排涝,保证农业生产。
“自(燕云)十六州既割之后,山险皆为所有,而河北尽在平地,无险可以据守矣。”[3]天险丧失,河北中部生产环境屡屡遭受契丹南下袭扰,“河北之地,四方不及千里,而缘边广信、安肃、顺安、雄、霸之间,尽为塘水,民不得耕者十八九。澶、卫、德、博、滨、沧、通利、大名之界东与南,岁岁河灾,民不得耕者十五六……沧、瀛、深、冀、邢、洺、大名之界西与北,咸卤大小盐池,民不得耕者十三四。又有泊淀、不毛、监马棚牧与夫贫乏之逃而荒弃者,不可胜计。”[4]从欧阳修的这段文字,可以看出河北经济状况不容乐观。(www.daowen.com)
澶渊之盟后,宋辽战争息止。根据宋辽边境地带塘泺很多,自太行山、燕山诸水以扇形从河北西南、西部和西北部汇集于冀中而东流于渤海,因而自保州(保定)至泥姑(天津)海口,绵亘数百里都是大大小小的淀泊塘泺或所谓的沮洳之地[5]。到宋太宗淳化年间,由何承矩建议建立屯田,“以遏敌骑之奔秩”,在现在的雄安地区白洋淀周围,形成了一道“水长城”及地下战道防御系统;随后,由黄懋主持“兴堰六百里,置斗门,引淀水灌溉”,成功种植出了水稻,并由此推广开来,河北路磁、相、邢、洺、镇、赵等州稻田面积扩大,物产丰饶,民赖其利。
同时为尽快恢复河北路经济生产,北宋朝廷特别下令:罢兵归农,裁撤军队,增加劳动人口。到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河北驻军被裁减了二分之一。还输送大量耕牛到河北,以增加劳作能力。减免赋税差徭,减少老百姓的负担。还规定,从事农业生产的士兵三年之内不用缴纳租税,不用服差役和徭役。
图5-2 宋辽边界的塘泊水系(今雄安新区安新县白洋淀)
同时,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朝廷派人向河北推广踏犁等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到景德四年,顺安军以西至定州,荒闲的土地全部得到开垦,百姓安居乐业。同时在农业经济恢复的基础上,经济作物商品化程度大大加强。在河北的桑麻及织物,占据了全国的重要地位。定州刻丝最为有名,《鸡肋篇》曰:“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曰刻丝。”同时。大名府的细縠、衡水的色绢等丝纺织品都很著名。河北的毛织业也已盛行。
科技的进步,对手工业、制造业、矿冶业等都产生巨大影响。北方以煤铁开采为多,冶炼高炉的改革,煤炭燃料的使用,包括定窑、邢窑、磁州窑、镇州窑(俗称井陉窑)在内制瓷业等,都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尤其是河北西路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白瓷,胎质莹白如粉(俗称粉定或白定),器薄而轻,造型工巧。
宋与辽之间的贸易,采用设置榷场的办法进行互市,河北的定州、雄州、霸州都设有榷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