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佛教盛行,河北各州县寺院林立,许多大型佛教寺院都建有园林,配置园林建筑和园艺绿植,成为寺院园林的经典,并随着日本遣唐使的来往传到日本,对日本寺院园林产生了深远影响,甚至禅宗的寺院也成为禅林。
在敦煌莫高窟61窟西壁(950年前后建成)绘有总面积40多平方米的《五台山图》,展现了唐代五台山、河北道镇州(今正定)、并州太原之间的山河地形、道路交通、关隘城镇、驿站客栈、寺院、城市、园林以及天南海北各国各地旅行者和朝拜使团的形象。
该图下部以五台山为中心,描绘了从河北道镇州到五台山进香道沿途有:镇州——新荣之店——灵口之店——柳泉之店——龙泉之店——永昌之店——石觜之店——青杨之店——河北道山门东南——五台山。即从镇州城,经行唐县、曲阳县、龙泉关、石觜关镇等城镇村落,翻越太行山大复岭至五台山的道路。
图4-16 敦煌51窟《五台山图》河北道镇州部分
《五台山图》中描绘的一系列行者的形象和朝拜团队,反映了河北道镇州在古代南北的丝绸之路和商贸茶道、五台山进香道佛教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在“河北道镇州”城西侧下方,描绘了一支庞大的人马、驼队和使团队伍,从城南小桥上通过,并有榜书题称“湖南送供使”,是湖南到五台山朝圣进供的使团。旁边“新荣之店”的画面。镇州城西侧,一座单檐歇山顶建筑,榜书“新荣之店”,屋前两名店员正在迎接客人。来客一行三人一马,有榜书题记“新罗送供使”。新罗,在今朝鲜半岛。新罗僧人在唐代不断入唐求法,朝拜五台山圣地。
在这幅大型壁画中,不仅显示镇州城市、驿站,也反映了附近的园林宅院。唐代五代时期的镇州,是一座溪水环绕的水城,有护城河、周汉河,城内不仅有潭园、海子、东圃等山水园林,文庙、开元寺、成德军大都督府、隆兴寺周边都有水面环绕,文庙、开元寺、隆兴寺门前,都有景观石桥,桥下都有水流,而且真定城西北、东南有两座水门,曲阳桥一带的泉水沿着河渠经水门流经城内,从东南流出汇入海子。城东有个地名海子岸。《旧五代史·安重荣传》记载: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控制镇州六年,非常鄙视石敬瑭谄媚契丹的做法,拥兵自重,起兵造反,石敬瑭派杜重威大军围剿。结果安重荣战败,退守镇州城。结果“杜重威至,有部将自西郭水门引官军入焉,杀守裨将”。
《宋史·解晖传》则记载:“杜重威至,有部将自西郭水门引官军入焉,杀守裨百姓万余人,重威寻害导者,自收其功。”说明真定城的西郭不仅有水渠,还有水门,为城中的园林提供水源。
唐代河北道各州寺院林立,名刹众多,很多名刹古寺都有经典的园林及其附属建筑。
隋唐五代时期,山水诗大量涌现于文坛。寄情山水、雅好自然成为文人时尚,为避免跋涉之苦又能长期占有山水风景,最理想的办法就是营造园林。于是,山水园林、山水风景区蓬勃发展。尤其是贵族文人、名士和高僧具有营建园林的物质基础,当时文人园林和寺观园林其规模一般都小而精,造园手法从单纯写实到写实和写意相结合,园林与山水画、山水诗文互相启导,开启了后世文人园林的先河。许多文豪和高僧出于对山水风景的向往,营造园林,凭借他们对禅修、诗文以及对自然风景的理解和对自然美的鉴赏能力进行园林经营,也把对佛学哲理的体验融注于造园艺术之中,寄托理想,陶冶性情,表现隐逸情怀。所以唐代许多名刹大寺,道教宫观,大都营建精巧的园林或园林景致。
(一)恒州龙藏寺园林
隋文帝时大力倡导佛教,开皇六年(586年)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劝造龙藏寺及其园林,镌刻《隋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被后世称为“楷书第一碑”,现存今正定隆兴寺内。碑文记载了创建龙藏寺的过程及浩大的规模:“公爰启至诚,虔心徙石,施逾奉盖,檀等布金,竭黑水之铜,罄赤岸之玉,结琉璃之宝,网饰璎珞之珍台。于是灵刹霞舒,宝坊云构,峥嵘胶葛,穹隆谲诡。九重一柱之殿,三休七宝之宫,雕梁刻桷之奇,图云画藻之异。”同时也记载了相关园林,“其内闲房静室,阴牅阳窗,圆井垂莲……植芳卉于紫墀。地映金沙,似游安养之国;檐隐天树,疑似欢喜之园。”[39]可见这座寺院内亭台楼阁,花卉垂莲,树木参天,成为经典的园林禅宫。据欧阳修为官真定后所著的《集古录目》记载:“龙藏寺,在真定使廨对面(今正定县人民政府对面的子龙广场),寺已废,碑尚存。”[40]隋龙藏寺碑何时迁到隆兴寺内,无考。
(二)镇州(今正定)广惠寺
镇州(今正定)广惠寺,位于正定县城民生街东侧,原有园林和殿阁大都不存,现仅存一座华塔,又称多宝塔。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华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扁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主塔楼阁式建筑,通高31.5米,共分四层,各层檐下均配置华丽的砖仿木构斗拱。一至三层平面作八角形,底层中部砖制斗拱,北侧辟一券门。二三层均设平座。除各正面辟拱形券门外,还在各侧面雕以斜棂假窗,方形佛龛。第三层平座甚大,而塔身显著缩小,檐上拐角处均雕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第四层。第四层平面略呈圆形,外观如同一圆锥体。圆锥体内檐塔室供奉两尊石佛,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线为中心,交错彩塑菩萨、力士、禽兽、狮、象以及楼台亭阁等形象,题材广泛,构图新颖,排列有序,做工精巧,尤以动物造型最为逼真,凶猛的狮子,剽悍的大象,欲跃的青蛙,无不生动传神。第四层周身如同一组雕塑艺术群,上端以砖刻制斗拱椽子、枋子,上覆八角亭式塔檐,再上则冠以八角攒尖形塔刹。塔身一至三层设置阶梯,游人可登临第三层平座,感受园林徐徐清风,赏古刹明月。清乾隆帝曾两次临塔观景,并乘兴挥毫,题额作诗。
图4-17 正定广惠寺华塔
光绪元年《正定县志》载,该寺建于唐德宗贞元年间(785—805年),宋、金、元、明历代重修。清代后期,寺院废毁,唯塔尚存。广惠寺华塔是我国砖塔中造型最为奇异的佛塔,梁思成先生称为“海内孤例”。
(三)镇州(今正定)天宁寺
天宁寺位于正定大众街北侧,清光绪《正定县志》记载,天宁寺建于唐懿宗咸通年间(860—874年),规模宏大。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两侧园林中古树葱茏,门前荷塘放生池。民国初,寺院屡遭厄难,殿堂毁坏,独存凌霄塔。
凌霄塔是一座砖木结构九层楼阁式塔,创建于唐,平面呈八角形,高41米,矗立于八角形台基上。塔身一至四层全砖结构,其上各层砖木结构。每层正面各辟拱形洞门或直棂窗。四层至九层,斗拱、飞檐皆为木制。从第五层开始,各层高度逐层递减,外部轮廓亦逐层收缩。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檐相连。这样的结构国内仅此一例。该塔结构既不同于一般木塔,也有别于一般砖木结构佛塔,体现了唐代正定工匠的创新意识和奇妙的匠心。
图4-18 正定天宁寺凌霄塔
凌霄塔在千余年的沧桑巨变中屡遭毁损。1866年3月22日地震时将铁质空心枣状塔刹震毁,塔身八、九层也相继坍塌,1981年落架重修。1982年2月在塔基下发现地宫,出土一批颇有价值的文物,其中宋崇宁二年(1103年)和金皇统六年(1146年)的两方刻有铭文的石舍利函为断定该塔创建的确切年代提供了可靠依据。据两方石函铭文记载,该塔原名慧光塔,始建于唐代宗(762—799年)时,宋庆历五年(1045年)大修,金皇统五年(1145年)重修。该塔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镇州开元寺
镇州(今正定)开元寺,位于正定南大街的西侧,原名净观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隋开皇十年(591年)改名解慧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唐玄宗颁诏“敕天下诸州各以郭下定性胜观寺,改以开元为额”[41]。这是全国各州城均有开元寺、开元观的来历。真定时为恒州治所,该寺奉诏改名,是每年官员向皇帝祝寿的寺院,建筑恢宏,园林秀美。据2017年正定考古发掘证明,唐代开元寺不仅建造高大的围墙,还有荷塘亭榭,正殿法船殿。直到20世纪70年代,开元寺的荷塘园林尚存。但因年代久远,园林景观屡遭破坏,寺院建筑也废毁。现仅存钟楼和须弥塔,均为唐代建筑。
图4-19 位于正定的开元寺塔和唐代钟楼(www.daowen.com)
开元寺钟楼位于开元寺法船殿正面左侧,为砖木结构二层楼阁式建筑。平面正方形,面阔、进深各三间,建筑面积135平方米。单檐歇山顶,上布青瓦,通高14米。其大木结构、柱网、斗拱均为唐代建筑。上层木构件保持了唐代原貌,是河北现存唯一唐代木结构钟楼。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落架重修。钟楼上挂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厚15厘米,造型古朴,为唐代遗物。
须弥塔,俗称砖塔、方塔,坐落于钟楼西侧。塔身建在高约1.5米的正方形砖砌台基上,平面为正方形,密檐九级,举高39.5米。塔身第一层较高,各面均浮雕雄劲有力的力士像。石腰线以上全由青砖砌筑。正面辟石券门,门框刻以花瓶、花卉图案,门楣浮雕二龙戏珠。门楣上端镶嵌长方形石匾,镌刻“须弥峭立”楷书大字。每层砖砌叠涩檐,四角悬挂风铎。外观清秀挺拔,简朴大方,是叠涩出檐塔的经典。
据现存实物结合历史记载推断,此塔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唐乾宁五年(898年)重建。后经历代维修依然保持唐代建筑特点。1956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以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考古工作者对开元寺及其如今进行考古发掘,除发现唐五代时期的建筑基址以外,在开元寺三门楼以南,发现规模可观的大片古代池囿遗址,应是唐代莲花池或者放生池及其配套园林景观的旧址。随着考古发掘的深入,一定会有更多新的发现,能够揭示唐代这座佛教禅林的园林旧貌,再现盛唐寺院园林的魅力。
(五)镇州真际禅院
镇州是唐代后期寺院最多的名城之一。尤其是在唐武宗会昌灭佛过程中,控制镇州的成德军节度使笃信佛教,公然抗拒唐武宗灭佛诏,拒不拆毁寺院。据日本高僧圆仁法师《入唐求法巡礼记》记载:镇州藩帅“原来敬重佛法,故不毁拆寺舍,不条疏僧尼,佛法之事,一切不动之”。朝廷派了御史前来督察,他们竟说:“天子自来毁拆焚烧即可矣,臣等不能做此事也。”由此,镇州成为许多高僧修身悟禅之所。从江南北归的义玄禅师在镇州城东临济村临济院创立了临济宗。
80岁驻锡赵州观音院的从谂禅师(被尊为赵州古佛),在110多岁时,深受成德军节度使赵王王镕的敬慕,盛情将从谂禅师从赵州请到镇州城。据从谂禅师弟子们编纂的《真迹禅师行状》记载:赵王请从谂禅师到镇州,“阖城威仪,数万士众,倾城出迎。至入王府之内,赵州方下宝辇。赵王先礼拜,方请赵州上殿,且正位而坐。时镇州诸寺长老,亦具威仪来迎。镇州有大悲、昆卢二寺,乃天下名刹,此外尚有临济院,其余胜过观音院者亦不计其数。诸山长老、于时俱立阶下。”
赵王本来准备在镇州为从谂禅师创建禅宫,结果禅师闻之,令人谓王曰:“若动著一茎草,老僧却归赵州。”因为当时安史之乱已过一百多年,河北中部藩镇战争不断,战乱不休,民生艰辛,镇州经济仅略胜四邻而已。若建禅宫,必费民力,所以禅师不许。结果,成德军节度使的一位“窦行军”舍其果园为“真际禅院”。可见,当时镇州城内成都军的藩帅藩将们大都有自家的园林和园圃。窦家园就成了从谂禅师在镇州的临时禅宫。后来,从谂禅师圆寂于镇州,获赠谥号“真迹禅师”,这座窦家园改成的寺院,就名“真际禅院”。直到元朝,这里仍然是真定路一座名刹“真际禅院”。也是有明确记载由园子改为的寺院。
图4-20 曲阳县修德寺塔
(六)曲阳修德寺
曲阳县修德寺,位于曲阳县城北岳庙南300米处。创建年代久远,唐代为一方名刹。现存修德寺塔,1953年文物部门对修德寺塔进行重修,在基下出土北魏至唐代汉白玉石雕佛教造像,其中最晚为唐代中后期,出土造像藏于国家博物院和河北省博物馆。根据出土佛造像下限,修德寺塔创建于唐,其建筑造型是唐代华塔之范例。
此塔平面八角形,七层砖塔,通高32米。第二层塔身特别高大,周身砌小型塔龛110座,呈现“一多相即,大小互融,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华严法界胜境,称为“花塔”,而此种形制建筑保存至今的极少,唯有修德寺塔和正定广惠寺华塔,还有20世纪60年代才崩塌的井陉县绵河下寺塔,是研究我国唐代佛教建筑的宝贵遗产。
从修德寺遗址看,不仅寺院建筑规制严谨,建筑恢宏,而且院落内有花坛园林和亭台。
(七)玉田净觉寺
净觉寺位于玉田县城南40千米蛮子营村东,规模较大,布局严谨,享有“京东第一寺”之称。始建于唐代,寺名取“净业觉悟真空”之意,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体建筑有门殿、正殿(香阜宫)、后殿(大雄宝殿),碑楼、钟楼、鼓楼、东西配殿、龙凤门楼、配房,智然墓碑亭等建筑坐落在寺院园林中。门殿无梁殿,建筑面积120平方米,高12米,砖石拱券灌以澄浆而成。内外壁磨砖对缝精工雕琢,昂嘴间刻九十六尊神态各异的佛像。正殿香阜宫高20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木结构,“悬梁吊柱”似悬非悬,巧用力学原理建成。天窗下面有三十六个木格,每个木格都有彩绘风景和泥塑的人物。抱厦由八根石柱支撑,前檐上部出十二个斗拱,斗拱端头雕琢十二生肖。雀替镶嵌红木精雕佛门八宝:轮、螺、伞、盖、花、罐、鱼、长。后殿规模与正殿大致相同,殿前有廊,廊上竖立着四根粗大石柱,中间两根雕刻形态逼真的盘龙,是净觉寺建筑奇观。
净觉寺整体布局就是一座园林寺院,三座楼阁既是功能性建筑,也是园林建筑。碑楼造型典雅,钟鼓二楼分列两侧。碑楼分上下两层,上层是阁,原为藏经阁。六层斗拱端头雕刻栩栩如生的佛像,下层四通大碑,两通小碑。净觉寺的雕刻有石雕,木雕,砖雕,有浮雕,透雕,整雕。既有宫廷色彩的飞龙舞凤,又有民间情调的“招财进宝”;既有庄重威严的佛门偶像,又有妙趣横生的“猴捅马蜂窝”。檩柱外表,殿堂四壁,门窗裙板,斗拱端头,都有彩绘精雕。
(八)成安县二祖寺
成安县二祖寺,始建于唐贞观十六年(642年),开元二十年(732年)在主殿前创建禅宗第二代祖师慧可大师舍利塔。因年代久远,仅存遗址。2010年9月复建。在西侧距地面2米处挖掘出一口古井,直径2.5米,井壁单砖砌成。古井附近发掘出白灰、碎瓷片和一扇磨盘。据碑文记载,二祖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系唐太宗李世民敕尉迟敬德监修。贞观年间,寺院规模宏大,僧团三百多人。殿堂林立,园林开阔,僧房禅堂众多。
图4-21 赞皇县唐代嘉应寺石塔
(九)赞皇嘉应寺
嘉应寺位于赞皇县城南4千米嘉应寺村北,肇自隋开皇三年(583年),为隋唐名刹,宋治平二年(1056年)更名治平寺。寺院规模宏大,佛塔高耸,殿阁巍峨,园林广阔。寺院的东侧是一条小河。但历经千余年风雨,现存有大石塔一座,小石塔两座,经幢一尊。大石塔建于唐天宝八年(749年),是一座石雕楼阁式实心塔,平面呈八角形,举高16.4米。下为石砌台基,转角处均辟佛龛,龛内浮雕天王力士像。台基上筑须弥座,束腰部分环刻一组伎乐人,奏乐者手持乐器,舞蹈者翩翩起舞。须弥座上以巨大的仰莲承托塔身。塔身分四层,较高的第一层上施塔檐三层,每层塔身和塔檐分别用整块石料并按照木结构楼阁形式雕琢。一至三层开凿佛龛,均刻出假门、假窗。塔檐结构复杂,每层檐下刻制重重斗拱。塔顶覆以仰莲座,上冠葫芦形宝刹和宝珠。整座石塔雕饰精致,反映了盛唐时期的艺术风格,实属一件巨大的雕刻艺术品,是中国石雕佛塔中的瑰宝。
两座小石塔是嘉应寺园林建筑,东侧小石塔建于唐仪凤三年(678年),平面方形,高2.8米,为五层密檐式实心塔。顶部塔刹残断。西侧小石塔建于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形制、风格同于仪凤塔。现仅存二层,残高1.7米。两座小石塔均为密檐式塔,是唐代寺院园林建筑的经典。
在这座寺观的石塔周边,保留着古代池囿的遗址,应该是寺院的莲花池旧址。唐代禅宗盛行,佛教崇拜莲花,所以,寺院禅林大都创建莲花池,种植各色莲花,象征佛教纯洁,同时也是寺院禅林的重要园林景观。
隋唐五代时期河北园林,承前启后,在大发展中,一方面受到粟特人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接纳大量日本遣唐使的同时,将大唐的造园艺术传播到日本,对日本园林建筑和园艺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中国佛教东播扶桑,佛教寺院建筑和园林艺术在日本得到广泛的传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