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受禅登基,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他即位后,实行改革,崇尚节俭,以身作则,形成崇尚节俭的社会风气。隋文帝在位20多年,史称为“开皇之治”。
(一)隋文帝的改革
隋初,行政建制和区划沿袭北周,实行州郡县三级建置。开皇三年(583年)随着国家统一,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由吏部掌握诠选,开启行政体制改革,废除郡,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建置,以州领县,州设刺史。同时促进文化发展,诗书耕读逐渐成为士庶生活的理想方式。
隋文帝时期河北社会稳定,中南部人口显著增多,《隋书·地理志》记载,当时恒山郡(治今正定)8县共有户177571,平均每县22196户。每县户数在全国是最高的,超过隋朝京城京兆郡的户口密度[1]。赵郡11县,共有148156户,平均每县13468户。博陵郡(今定州)10县,有102817户,平均每县10282户。
当时河北大致可分为幽燕等北部边州,魏、相、卫南部诸州和恒冀等中部诸州三个区域。《隋书·地理志》对河北三个区域的风俗作了准确的概括。幽燕等北部诸州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之地,熏染胡风,是北方少数民族聚居区,民风以勇侠著称,以游牧为业。恒冀中部诸州,相当于今保定、定州、石家庄、邢台、衡水,沧州一部分,民风淳朴,行侠好义,重耕稼,是桑蚕丝纺织业发达地区,士庶好尚儒学,文化氛围浓厚。魏、相、卫等南部诸州,相当于今邯郸市及河南安阳市,接近东都洛阳,习染京洛之风,性奢靡浮巧,奸滑难治。
(二)隋炀帝凿运河与征伐高句丽
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杨广夺取皇位,改元大业,是为隋炀帝。不久,爆发汉王杨谅叛乱,杨广以杨素为并州大总管、河北道安抚大使,率数万军队讨伐杨谅。杨谅兵败投降,解送京师,废为庶民,忧郁而死。隋炀帝对参与杨谅叛乱的吏民进行残酷镇压,《资治通鉴》卷180《隋纪》记载:“谅所部吏民坐谅死徙者二十余万家。”殃及河北。
隋炀帝平定杨谅后,把河北作为重要军事基地,在北部边地“筑长城东西千余里,皆征百万余人,丁男不充,以妇女充役。而死者大半。”[2]
大业三年(607年)四月,隋炀帝“安辑河北,巡省赵魏”。在河北“诏发十余郡丁男,开凿太行山,以通驰道,达于并州”[3],以便太行山东西的军事行动。大业四年(608年),诏发河北诸郡“导河洛及淮,北通涿郡”,号永济渠,即元明以后所称“大运河北段”。繁重的劳役,男丁不足,始征用妇女。(www.daowen.com)
隋炀帝修筑大运河的目的,是为征伐辽东政权高句丽,通过水路解决粮草运输。《隋书》卷24《食货志》记载: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准备征伐高句丽,“有司奏马已多损耗”。隋炀帝从河北、河南征调人畜北征。“马少不充八驮,而许为六驮。又不足,听半以驴充。在路逃者相继,执获皆斩之,而莫能止。”
大业七年(611年),隋炀帝发兵再征高句丽,五万辆戎车集中到河北高阳(今高阳县旧城镇)。大业八年(612年)正月,调集兵力113.38万集中涿郡,号称二百万,涿郡成为出兵高句丽的大本营。结果遭受失败,八月退兵。
大业九年(613年)正月,隋炀帝再次诏征天下兵,云集涿郡,准备发兵再征高句丽。三月,隋炀帝从河北亲往辽东。六月,礼部尚书杨玄感起兵反叛,隋炀帝从辽东退兵。闰九月,隋炀帝到博陵郡(治今定州),改名高阳郡,指挥镇压杨玄感叛乱。
(三)隋末动乱
随着隋炀帝穷兵黩武,社会矛盾激化。河北等地吏民百姓承受着苛重的徭役、兵役,运送兵甲、攻取工具的车辆役夫不绝于道,往返在道者常有数万人,昼夜不绝,死者相枕,臭秽盈路,使河北诸郡人力、物力、财力消耗惨重。从大业七年到大业十三年间,清河郡高鸡泊窦建德、孙安祖、张金称、高士达起义,各地起义军先后兴起,攻城垣,反暴政。隋王朝在农民起义的战争中走向灭亡。
图4-1 大夏政权都城洺州(今河北永年区广府古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