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西依太行山,三面为平原环绕,通过太行山滏口径,可进入山西,南部邻近中原。控制邺城及其周围,可以河北为根本而问鼎中原。因此,在魏晋北朝时期,邺城是北方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邺城的皇家园林也成为北方园林的典型代表。邺城的苑囿在我国古代都城中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造型之精美,环境之优雅,堪称历史之最,其中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是邺城标志性建筑,铜雀园和仙都苑规模最大。
邺城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都城选址、规划建设、建筑技术方面都达到了时代的巅峰。《水经注》记载邺城的规模:“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又载:“(邺)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为之基,巍然崇举,其高若山,建安十五年魏武所起。”[7]“中曰铜雀台……南则金虎台……北曰冰井台。”《邺中记》记载:“……三台皆砖砌,相去各六十步,上作阁道如浮桥……施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也。”
后赵时期邺北城基本格局没有明显变化,但改建新建各类建筑较多。石虎即位,迁都于邺,大兴土木,起台观40余所,并营造东西二宫,动用民夫40万。《水经注·卷十》记载,“城有七门:南曰凤阳门,中曰中阳门,次曰广阳门,东曰建春门,北曰广德门,次曰厩门,西曰金明门,一曰白门。”石虎特别“崇饰”凤阳门,“凤阳门三台洞开,高三十五丈,石氏作层观架其上,置铜凤,头高一丈六尺。东城上,石氏立东明观,观上加金博山,谓之‘锵天’。”可见门楼高大壮观。同时,在东城上新建东明观,北城上建齐斗楼,使邺城更加雄伟。并且在已焚毁的文昌殿故址上构筑了东西太武殿,是帝王朝会正殿、燕享群臣之所。两座太武殿后面又建东堂、西堂、东阁、西阁,皆属宫寝便殿。太武殿台基高9.3米,东西52.5米,南北48.75米,以纹石砌造,下穿伏室,可置守兵500人。殿皆“金漆图饰”,檐角挂金铃,银楹金柱,以铸铜为柱基。殿内陈设更为豪华,白玉黄金、珠帘玉璧比比皆是。在铜雀台东北又营建西宫,名九华宫。正殿名显阳殿,大殿后又有灵凤台九座殿堂,宫嫔居于其中,故总名九华宫。据《水经注》载,石虎于邺都所起大小宫殿九处,台观44所,并且还将城墙由土城改筑砖城,“其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饰表以砖。百步一楼,凡诸宫殿、门台、隅雉,皆加观榭。层甍反宇,飞檐拂云,图以丹青,色以轻素。当其全盛之时,去邺六七十里,远望苕亭,巍若仙居。”[8]
图3-17 位于河北省临漳县邺镇的邺城博物馆
东魏北齐时期,几度兴废的邺都再度复兴,成为东魏和北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高欢迁都邺城非常仓促,史称“诏下三日,车驾便发,户四十万狼狈就道”[9]。但邺城营建颇具匠心,主要设计者和主持者是当时名臣高隆之和辛术。《北齐书》卷一八《高隆之传》称他“又领营构大将军,京邑制造,莫不由之。增筑南城,周回二十五里。以漳水近于帝城,起长堤以防汛溢之患。又凿渠引漳水周流城郭”,称赞他“劳其志力,经始邺京”。《北齐书》卷三八《辛术传》亦称:“辛术,字怀哲,少明敏,有识度。解褐司空胄曹参军。与仆射高隆之共典营构邺都宫室,术有思理,百工克济。”
邺城在营建中动用了大批人力物力,据《隋书》卷二二《五行志》,“东魏兴和二年五月,大雪。时后齐神武作宰,发卒十余万筑邺城,百姓怨思之征也。”兴和二年的营建邺城“发卒十余万”,而三台则大大超过此数,《北齐书》卷一《神武纪》:“先是,发丁匠三十余万营三台于邺下,因其旧基而高博之,大起宫室及游豫园。至是,三台成,改铜爵曰金凤,金兽曰圣应,冰井曰崇光。”仅营建三台就征发丁匠三十余万。
东魏北齐邺城主要是增筑南城。建筑形制兼取洛阳和邺北城,而“规模密于曹魏,奢侈甚于石赵”。全城东西长3千米,南北4千米,环周12.5千米,以邺北城南城墙为邺南城的北城墙,有城门相通。其他三面共设十一座城门:南三门,西四门,东四门。达官显贵宅第星罗棋布,大司马府、御史台等衙署主要分布在宫阙之南,市场分设于东部为东市,西部为西市。
邺北城和邺南城之间,漳河从中流过。从1958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邺都遗址进行勘探发掘,绘出《曹魏邺城复原图》《后赵邺城复原图》和《东魏北齐邺南城复原图》。考古证实,城址范围与文献记载基本相符。邺城形制、布局在曹魏时已形成,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均匀,呈棋盘格形状的封闭式规划,开创了我国都城对称性布局的先河,对日本、韩国的古代都城布局有重要影响。从皇宫布局看,在邺北城听政殿后,邺南城昭阳殿后都是后宫,这种前朝后寝的定制已经形成,这种规划格局对以后的都城布局有很大影响。1988年1月5日国务院公布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雀园位于邺城(今河北临漳)城内西北隅,亦名铜爵园,东与宫城毗邻。是一所著名的兼有军事坞堡性质的皇家园林。铜雀园内有曲池疏圃,下畹高堂,兰渚石濑,观榭高台。殿宇显敞,景色清幽。建安时期曹植春日游此园,曾作《节游赋》,状写园中景致,称“仲春之月,百卉丛生。萎凄霭霭,翠叶朱茎。竹林青葱,珍果含荣。凯风登而时鸟欢,微波动而水虫鸣”。于是携友人至园中驰马泛舟,饮酒吟诗,叹人生之短暂,感游豫可忘忧。
铜雀园中最负盛名的是三台。台因城墙为基,台高33米,相距各12米。中为铜雀台,高33.3米,上建屋一百二十间,起五层楼阁。其南是金虎台,有屋一百九间,置金凤于台顶。其北称冰井台,有冰室三,与凉殿皆以阁道相通,有屋一百四十间。三台之间作阁道相连,有若浮桥,连以金屈戍,画云气龙虎之纹于其上。“施则三台相通,废则中央悬绝也”[10],形制极为巧妙,登台远眺,西岳松岑,临漳清渠皆收眼底。园中另有武库、马厩、粮仓,其战乱的影响显而易见。(www.daowen.com)
后赵石虎时期又对园及台进行了修造,史载石虎“三台更加崇饰,甚于魏初”。石虎在曹魏铜雀台原有33.3米高的基础上又增加6.7米,殿室有一百二十间,并于其上建五层楼,高50米,共去地90米,窗户都用铜笼罩装饰,日初出时,流光照耀。又作铜雀于楼顶,高5米,舒翼若飞,有“铜雀飞云”之美景。又在铜雀台下挖两个井,二井之间有铁梁地道相通。北齐天保九年,高洋征发工匠三十万,再次大修三台。整修后,铜雀台一度改名为“金凤台”。到唐代又恢复了旧名“铜雀台”。元末,铜雀台被漳水冲毁一角,周围尚有120多米,高16.7米,上建永宁寺。明朝中期三台还存在,明末大半被漳水冲没。
图3-18 邺城博物馆内反映后赵历史场景的大型浮雕
华林苑是后赵石虎创建的著名园林,他将城西芳林园扩建为华林苑。为扩建芳林园及邺城北长墙,调发民夫男女十六万,车牛十万乘。华林苑距城1千米,周回数十千米。中起三观,旁辟四门。开凿天泉池,作二铜龙于金堤之上,相向吐水,注池中。外引漳水,内通御沟,与天泉池相联系,构成了园内水系。石虎在园内种植了大量名贵果树,并创“虾蟆车”,视民间有佳果则移植苑中。“又凿北城,引漳水于华林园。虎于园中种众果,民间有名果,虎作虾蟆车箱,阔一丈,深一丈,四搏掘根,面去一丈(案:《说郛》引此条,句下有“深一丈”三字),合土载之,植之无不生。”“华林园中千金堤上,作两铜龙,相向吐水,以注天泉池,通御沟中。”[11]新建戏马观台,以操练军马。在城南建桑梓苑,“邺城西三里桑梓苑有宫,临漳水。凡此诸宫,皆有夫人侍婢,又并有苑囿,养獐鹿雉兔。”[12]城北新建永乐宫、赤桥宫,城西北修渠灌田,修复战国西门豹旧迹十二渠,世称“天井渠”。
图3-19 邺城博物馆内反映北齐园林的大型浮雕墙
图3-20 邺城遗址大型宫殿的建筑构件龙首
北齐时期,苑囿建筑相比后赵更加奢华。北齐武成帝和后主高伟对华林苑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充改建,因苑内被增饰得有如神仙居所,所以更名为仙都苑。武成帝时开始在苑中封土筑五岳,其间引水为四渎四海,最后汇为大池,称大海。整个水系延绵长达12.5千米,可泛舟通船。苑内广置殿宇台观。其后,后主又有增筑,使苑景更为壮观。中岳之北有平顶山,山的东西建轻云楼、架云阁各十六间。南为峨眉山,其上左侧是绿琉璃顶的鹦鹉楼,右是黄琉璃顶的鸳鸯楼。北岳之南置元武楼,楼北为九曲山,山下凿金花池,池西是三松岭,更南筑凌云城,西有陛道回通天坛。大海之中有蘼芜岛、三仙山。岸侧为连璧洲、杜若洲、修竹浦,并建龙游观、大海观、万福堂、流霞殿等。池中起万岁楼,其门窗皆垂五色流苏帷帐,梁上悬玉佩,柱上挂方镜、香囊,地面覆以锦褥。大海之北为七盘山,山上及其周围建有飞莺殿、御宿堂、紫微殿、宜风观等殿宇。正殿飞莺殿为十六间,柱础镌作莲花状,梁柱皆苞以竹,作千叶金莲花三等束之。殿后长廊檐下引水,周流不绝。西海两岸葺望秋观,临春观隔水相望。北海中密作堂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多层建筑,每层刻木为歌女、乐伎、菩萨、仙人、力士、众僧,体内皆有机枢,可以舞乐动作,奇巧机妙,自古未见。另有贫儿村,中作市肆,后主命后妃、宫人扮作商贾客官于其中交易,往来无禁,三日而罢。高阳王思筑宗城,后主令高阳王作城主据守,自率宦官、卫士鼓噪攻城以取乐。
北齐后主昏愚无道,苑内设置了许多匪夷所思的设施,形象丰富,具有一定的开创意义。武成帝设置的五岳、四渎、四海,对隋炀帝的西苑有着直接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