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河北古代园林史纲:多民族迁徙与河北北方民族大迁徙

河北古代园林史纲:多民族迁徙与河北北方民族大迁徙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魏晋南北朝是北方民族不断迁徙的时代,而且来自中亚的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陆续迁居河北。降服其众之后,“及幽州、并州柔所统乌桓万余落,悉徙其族居中国”,河北北部地区就成了乌桓主要的迁居地。这是河北地区北方民族大迁徙的先声。民族大迁徙的高潮是十六国时期,当时河北出现了多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其中羯族石勒、石虎家族,都是来自中亚粟特人的后裔。

河北古代园林史纲:多民族迁徙与河北北方民族大迁徙

魏晋南北朝是北方民族不断迁徙的时代,而且来自中亚的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陆续迁居河北。

(一)乌桓南迁

建安十一年(206年)曹操出兵北征乌桓(也称乌丸)。降服其众之后,“及幽州、并州柔所统乌桓万余落,悉徙其族居中国”,河北北部地区(今京津冀北部)就成了乌桓主要的迁居地。这是河北地区北方民族大迁徙的先声。

西晋初,幽州北边障塞内外的乌桓分别归附鲜卑慕容氏、宇文氏和段氏统治,并逐渐与鲜卑族融合。自幽州北边,直至冀州的渤海、平原二郡,乌桓骑兵营分布其间。西晋幽州刺史兼乌桓校尉王浚,以乌桓和鲜卑兵力为后盾,称霸北方。后来石勒攻下幽州灭了王浚,徙幽冀二州乌桓于襄国(今河北省邢台市西南),促进了北方地区民族融合,对恢复发展北方丝纺织技艺奠定了基础。

(二)粟特人内迁

粟特,(在古波斯语作Suguda)为中亚古代的民族,属欧罗巴人种中的伊朗人种,南北朝时期,粟特人在中亚地区建立了安、史、康、米、曹、石、何等九个城邦,汉族文献称为“昭武九姓”“九姓胡”“杂种胡”[3],粟特人原本生活在阿姆河和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通称索格底亚那(Sogdiana)(今属乌兹别克,部分在塔吉克和吉尔吉斯。)由大小不一的绿洲国家组成,常臣属于外族,属于商业民族,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

图3-6 磁县北朝遗址出土的东魏胡人陶俑

粟特人多为豪商大贾,早就创立了源自阿拉美字母系统的拼音文字,称粟特文,一作牵利文,于阗塞语中称为suli人,即粟特人,在于阗诸佛教文献中,suliya一词意为商人,这恰恰说明粟特人以经商闻名于世。

粟特人的主要商业活动是从中国河北等中原购买丝绸,而从西域运进体积小、价值高的珠宝,因此,粟特胡人以善于鉴别宝物著称。《南部新书》记长安“西市胡人贵蚌珠而贱蛇珠。蛇珠者,蛇之所出也,唯胡人辨之”。六畜也是粟特商人出售的主要商品,突厥汗国境内的粟特人主要承担以畜易绢的互市活动。因此,魏晋北朝时期的粟特人,是沟通中国中原地区与北方突厥等少数民族地区茶马互市和丝马、珠宝贸易的群体,而河北以邺城为中心,形成丝绸之路、瓷器之路、茶叶之路的商贸中心。

(www.daowen.com)

图3-7 茹茹公主墓出土的波斯帝国金币

在邺城、赵州、定州、真定各地魏晋北朝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波斯和拜占庭货币,反映了东西方商贸活动的繁荣。其中磁县北朝茹茹公主墓出土了波斯帝国金币,赞皇县南邢郭村发现的北齐皇帝高洋岳父李希宗墓,出土了拜占庭狄奥多西二世、查士丁一世时期的金币。在定州市区发现的北魏石函,出土了八枚博斯萨珊朝的银币,包括耶斯提择德二世(438—457年)银币三枚,卑路斯银币五枚,都是随着粟特人丝路贸易传到河北的。

民族大迁徙的高潮是十六国时期,当时河北出现了多次大规模的迁徙活动,其中羯族石勒、石虎家族,都是来自中亚粟特人的后裔。

图3-8 敦煌壁画中的羯族人进贡形象

《晋书》卷一百四《石勒载记上》载:“石勒,字世龙。其先匈奴别部羌渠之胄。”《魏书》卷九五《羯胡石勒传》云:“其先匈奴别部,分散居于上党、武乡、羯室,因号羯胡。”著名隋唐史学者唐长孺先生指出,当时称为别部,意为与匈奴本非一族,被称之为羯,也并不完全是因为居于羯室,晋朝之杂胡皆可称为羯。

图3-9 邺城北朝遗址出土的带有西域特色的瓦当

羯人入塞之前,隶属匈奴,即“匈奴别落”,具有深目、高鼻、多须的特点。其族源有数说。著名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主张“羯人是月氏人”,就是来自中亚的粟特人。

王仲荤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中指出:羯人是石国人,同匈奴不是一个部落;又据《隋书》有石国,都柘折城,即今天的塔什干,据此推断,石勒祖先是石国人。即丝绸之路上的中亚商贾,后移居中原,以石为姓,其祖为部落小帅。由于其族属中亚人种特征明显,所以被称为杂胡羯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