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山国囿:河北古代园林史纲

中山国囿:河北古代园林史纲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山国南、西、西北部与赵国为邻,北部与燕国接壤,东部连接齐国,被赵武灵王称作“腹心之地”。中山国虽小,却在群雄逐鹿的残酷环境中三次灭亡,三次复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于公元前296年灭中山国,从此中山国蒙上了神秘面纱。帝辛增广沙丘宫苑,成就了中国园林最早的标志。战国时期燕赵中山国诸侯园囿的创建于发展,为秦汉河北园林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

战国时期,在河北中部,有一个独立于燕赵之间的千乘之国中山国。

中山国南、西、西北部与赵国为邻,北部与燕国接壤,东部连接齐国,被赵武灵王称作“腹心之地”。中山国虽小,却在群雄逐鹿的残酷环境中三次灭亡,三次复国。尽管面积只是“方五百里”的“千乘”之国,却长期纵横捭阖于大国之间,并成为仅次于战国七雄的第八强国。

史籍中时常提及,却没有正史资料佐证。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军事力量逐渐强大,于公元前296年灭中山国,从此中山国蒙上了神秘面纱。

图1-19 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山灵寿故城遗址的小黄山

1974年,在平山县三汲乡,发现了战国时期的中山国王城——灵寿城的遗址及王陵遗址。

灵寿故城遗址位于平山县三汲乡正东,北依东林山和牛山,南临滹沱河、黄壁庄水库。从残存地下的夯土城基得知,中山灵寿都城南北长约4.5千米,东西宽约4千米。城垣呈不规则三角形,依自然地势版筑而成,厚约27米。城内以南北向隔墙为界分东城和西城。东城北部为宫殿建筑区,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和居住区,西城北部为王陵区,南部为商业区、居住区和农业区。

据《水经·满水注》所记,“中山城内有小山……俗以山在邑中。”其“俗”即意为中山都邑内有一座小山,当是其崇拜风俗。考灵寿古城遗址,在城址内东北部确有黄山一座,或与古籍的记述相符。

中山王墓出土多件山形器饰,可能是平时立于王帐前,出行时竖于车马上,以示王仪的重要礼器。某种意义上讲,是这个诸侯国的族属特征或徽式象征。

在灵寿故城遗址附近的中山王墓附近,还发现了一件珍贵的中山守丘石刻。根据李学勤先生对守丘石刻的文字辨认,认为上面刻写的是:“监罟尤臣公乘得守丘其齿将曼敢谒后俶贤者”。解读为:为国王监管捕鱼的池囿管理员公乘得,看守陵墓的旧将曼,敬告后来的贤者。

图1-20 平山县三汲中山王墓出土的十五莲花灯,反映园林中鸟兽与人的活动

这个守丘石刻说明,在中山王墓附近有一个巨大的园囿,公乘得就是这个园囿的管理者。守丘石刻约刻立于公元前378年前后,是国内发现的最早的碑碣实物。也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最早实证。(www.daowen.com)

图1-21 战国中山国都城灵寿格局复原图

史记·货殖列传》载,这中山国“多马、牛、羊、旃裘、筋角”。中山畜牧业的发达,从出土的提链铜壶、络绳纹铜壶、金丝圈饰、串珠、虎形金饰片、蛇纹柄青铜短剑、错金银虎噬鹿屏风座、牛屏风座等文物看,带有浓厚的游牧民族文化特征。

对于中国建筑学来说,最大的发现是一块错金银“兆域图”铜板。这块厚约一厘米的长方形青铜板上,背面有铺首一对,正面为金银镶嵌出的宫垣、墓葬位置。根据《周礼·春官·冢人》记载:“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研究者称这样的图为兆域图,或称“兆法图”“宫堂图”“享堂图”等。

图1-22 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

这是中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古代墓葬建筑平面图。绘有内宫垣与中宫垣。内宫垣有丘(高台),丘上置五个堂:王堂、哀后堂、王后堂、夫人堂等。另一堂铭文字迹不清,难以确定。图间有文字说明,详注各部分名称、长度,共443字。五堂分别规定了面积等规格。

在图上错有王诏,命令相邦司马赒制作这幅图,严格规定各种建筑的阔狭大小规划,违法者死罪不赦,不执行者罪及子孙。

错金银兆域图铜板当即古书所谓“金版”。在铜板铬文中有“其一从,其一藏府”的记载,应该此版共计两件,一件从葬,一件藏于府库——这件即为从葬之物。

这种具有具体指导原则性质的实物,在所有青铜器中是仅存的孤例,体现了战国时期设计师对建筑、园林规划的精确把握,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严谨程度,对研究我国建筑史、制图史、园林史具有极高的价值。

中山王池囿南临滹沱河,北依东西林山,周边是肥沃的土地,这是一片树木葱茂的地方,也是在河北中部一带发现的最早的古代王室园林遗址。

先秦时期是中国园林滥觞时代,也是河北园林肇兴之时。商王祖乙建都于邢,或已创建最早的台囿。帝辛增广沙丘宫苑,成就了中国园林最早的标志。战国时期燕赵中山国诸侯园囿的创建于发展,为秦汉河北园林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