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简称冀,这是源于今河北省在上古时期大多属于古冀州而得名。《尚书·禹贡》载“冀州既载”。这是传统意义上冀州最早的记载。其他如《周礼·职方氏》有“河内曰冀州”,《吕氏春秋·有始览》有“两河之间为冀州”等语。
河北省别称燕赵,这是因为战国时期两大诸侯国燕国与赵国的属地,大部分都在今河北境内。
此外,战国时期河北境内还有一个重要的诸侯国:中山国。其地域大致相当于现在河北省中部石家庄、保定、定州及其周边邢台市北部、衡水市西部的一部分。
河北就自然地理而言,“左沧海,右太行”,南接黄河,北枕燕山,是全国唯一兼有平原、山岳、草原、高原、湖泊、海滨等多种地貌的省份。源自于太行山或黄土高原的海河水系,形成诸多条支流,如扇形向东,携带泥沙奔涌而出,横切太行山脉,造就了华北平原。
每一条支流如同每一根“扇骨”,延伸向前,又形成一串串小的冲积扇,这些冲积扇水土相宜,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且很少洪水灾害,也正适合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逐渐成为文明发源地。
而沿着这些自西向东的支流,出太行山形成的平原上,又由南往北形成一条与太行山平行的走廊,北京、涿鹿、易县、保定、定州、灵寿故城、正定、邢台、邯郸、邺城以至于安阳等,这些曾经的古都之地,无一例外地都处于这条走廊的各个支流要津。
而这些古都,绝大多数肇建于商周时期。根据河北省文物局原局长张立柱先生所著的《古国寻踪》一书统计:从商周到东汉1800余年的历史中,今河北地区曾活动过110个方国、王国、诸侯国。有人把太行山东麓的山前平原称为“盛产古都的大走廊”,绝非夸张。
古都的兴盛繁华,必然同时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祭祀、田猎、游观,还是私邸、行乐、社交等,不管哪种目的,都促成了古代园林的产生。
这种特殊的自然地理,也同时造成了河北地域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既有平原文化,也有山岳文化,还兼有草原文化、高原文化;既有农耕文化,也有游牧文化,还兼有渔猎文化;既有内陆文化,也有湖泊文化,还兼有海洋文化。河北地域文化同时兼具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内陆文化与海洋文化的二重性,由此构成了区别于其他地域文化最鲜明的特色。
这种鲜明的特色映照在园林观念上,形成一种地域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
位于河北西北部的泥河湾断陷盆地,周围群山环绕,桑干河从盆地中部流过,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人类的生息与繁衍提供了先决条件。
图1-1 位于河北阳原县的泥河湾古人类遗址
泥河湾已成为我国北方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第四纪地质学、古哺乳动物学的科学代名词。
在燕山及其南麓地区,目前已发现百余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其中已发掘的有爪村、四方洞、孟家泉、大所各庄、淳泗涧、东灰山、化子洞等。
太行山东麓这一区域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主要分布在石家庄和邯郸市域。其中邯郸新桥—西辽城—虎头山、偏店旧石器遗址群,反映了30万年至15万年前太行山古人类生活场景。井陉县孙庄乡东元村30万年前遗址与平山县沕沕水3.2万年前旧石器洞穴遗址,填补了河北中南部旧石器文化考古研究的空白,并对研究我国南北方旧石器文化关系将产生积极的意义[1]。
在太行山东麓山前,又发现集中分布在低山河谷地带和山前冲积平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徐水南庄头遗址、武安磁山、易县北福地和容城上坡等为代表。
河北境内的仰韶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冀南的漳河、洺河、滏阳河,冀中的大沙河、滹沱河,冀东北滦河,冀西北壶河的沿岸冲积平原。
河北境内的龙山文化遗址,主要集中在冀南漳河、冀西北壶河流域。由于地理分布和经济形态的差异以及时代先后之别,河北境内龙山文化又可分为三个文化系统:河北平原地区的华北平原龙山文化、冀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龙山文化和燕山南麓的唐山大城山类型遗存。
图1-2 河北省邯郸市磁山文化历史复原图
从考古发现与有文献记载的河北传说时代历史来看,炎帝、黄帝及帝尧、大禹等先民领袖,真的在历史上存在,是为信史。
《史记·五帝本纪》载,司马迁经过“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的实地考察,根据文献记载进行综合研究,记述黄帝与炎帝在阪泉、涿鹿等地活动,经学者研究,这些地方在今河北省张家口涿鹿境内[2]。这里是中华远古民族交流与融合之地。
苏秉琦先生认为,“‘五帝时代’以五千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以黄帝为代表的前半段主要活动在燕山南北,红山文化的时空框架,可以与之对应。五帝时代的后半段的代表是尧舜禹,是洪水与治水。”[3]
图1-3 河北省涿鹿县“三祖堂”祭祀中华三祖
先秦两汉文献记载尧舜活动的中心地区为古冀州,《元和郡县志》记载河北省唐县为古唐侯国,“尧初封于此,今定州北有故唐城,是尧所封也”。唐县就是因唐尧封此地得名。今望都县之得名,传说也与唐尧有关,《汉书》颜师古注引张晏语称:“尧山在北,尧母庆都山在南,登尧山见都山,故以为名。”在今行唐县、隆尧县、宁晋县、涿鹿、怀来等地,都有关于尧帝的传说。
夏代是中华民族步入文明时期的第一个朝代。
图1-4 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出土的红山文化玉猪龙
而作为中国历史由传说时代到文明时代的过渡性人物,禹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禹治水的事迹,也蒙有诸多神话色彩。但随着二里头及其相关文化考古发掘以及夏史研究的深入,西周时期青铜器公盨发现后[4],学者们越来越坚信大禹治水的历史虽然掺杂着诸多神话,但大禹治水却是确确实实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大禹在中国历史上曾是一位确实存在的人物[5]。(www.daowen.com)
大禹治水时曾在河北大地留下足迹。《史记·夏本纪》记载:“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所包括的范围,《尚书·禹贡》是这样描述的:“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恒、卫既从,大陆既作。岛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禹贡》此段文字所涉及的多个地名,如衡漳(在今河北南部)、大陆、恒水、卫水、碣石[6],均在今河北地域之内。又,《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导河“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大禹之事说:“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尔雅·释水》载:“徒骇、太史、马颊、覆鬴、胡苏、简、洁、钩盘、鬲津:九河。”关于降水、大陆、九河的所在,学者多认为皆在河北南部区域,这说明大禹治水时,其足迹确曾踏上河北大地[7]。
大禹治水,河北先民深得其利,滔滔洪水被治服,先民可以安居,崭新的文明时代开始在河北土地上诞生。《墨子·兼爱》篇所说:“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北为防原泒[8]、注后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底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9]其“嘑池”,即为滹沱河;“窦”,即渎也。这些治水后形成的水泽湖泊,又为河北后来园林发展带来最初的地理便利。
先商民族的发祥地和商民族活动的重要区域,就在太行山东麓的滹沱河和石济水流域。
图1-5 滹沱河——先商文明发祥地之一(河北省平山县)
这从现代考古学上也得到了证明。在今石家庄一带,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到3500多年前商朝贵族遗址,商民族文化基本上源流衔接,一脉相承,从鹿泉区南任村将台公元前2000多年的先商遗址,到新华区西三庄村东的先商遗址,从桥西区北杜村二里头类型文化遗址到平山、灵寿、正定及市区大批商代(或商朝以前)文化遗址的发现,有力证明这一地区广泛存在着先商民族文化的遗踪。
从商先公冥开始,商族祖先的活动范围或南迁到今河北南部一带。商之先公冥,以治水而受称后世。冥子王亥、王恒与亥子上甲微的活动,史籍记载相对较多。王亥、上甲微活动于河北南部、河南省北部。今河北南部漳河流域正是先商文化遗存漳河型分布中心。
与商先公同时活动于河北中部的著名古族为有易氏与河伯族。有易活动在古易水一带,古易水有南北之分,北易水即《汉书·地理志》所载出阎乡,东至范阳入濡之易水。南易水即今拒马河,有易氏即活动在古南易水一带。河伯因其部族活动于黄河流域而得名。关于其传说,《史记·滑稽列传》所载俗巫为河伯娶妇,邺县令西门豹智除此恶俗的故事最著名。据说西门豹当年投巫之处就在邺城西南约5千米今河北临漳县大夫村[10]。河伯信仰出现在河北南部,远古时期的河伯族应活动在这一地区。
成汤建立商朝以后,商王朝对河北统治的加强,是在祖乙时期。《世本》《史记·殷本纪》等文献记载,商王祖乙将都城迁到邢地。关于祖乙迁邢的地望,原本有山东定陶、河东耿乡、河内邢丘、河北邢台四说。自邢台市区曹演庄遗址发掘后,有一些学者便开始把祖乙迁邢的目光集中到邢台境内。也有一些学者根据甲骨文的有关记载,对祖乙迁邢进行了一些探索。邢台东先贤商代遗址,发现了丰富的商代文化遗存。此遗存可以分为五个时期,其中第二期至五期分别与殷墟文化一至四期相当,第一期遗存早于殷墟文化而晚于郑州白家庄商代遗存,其年代正与祖乙迁邢的年代相合,学者认为商王祖乙迁邢的地望最有可能就在今邢台[11]。
祖乙定都邢台,商王盘庚迁都于殷,武丁时定都殷墟(今河南安阳市)。商纣王之时,大力扩大商都城的范围,《竹书纪年》载:“纣时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距邯郸沙丘,皆为离宫别馆。”邯郸、邢台都成为京畿之地。《史记·殷本纪》又载纣王淫乱,“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飞鸟置其中。慢于鬼神,大最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鹿台之地望,《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鹿台在卫州卫县西南三十二里。”钜桥之地望,《史记集解》引服虔曰:“钜桥,仓名。许慎曰钜鹿水之大桥也,有漕粟也。”关于沙丘之地,《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沙丘台在邢州平乡东北二十里。”商王畿范围扩大到今河北南部地区,对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藁城台西遗址位于今石家庄市藁城区台西村,1965年发现,出土有青铜器、陶器、石器、漆器、丝织品等,很多工艺水平甚至高于殷墟商王都出土物,这说明中商时期台西存在着重要方国或方国联盟。
图1-6 位于河北省广宗县大平台村的沙丘平台遗址
商中期和晚期的统治区,分为直接统治区和间接统治区。商王朝在直接统治区域是以几个大都城为中心的“畿内之地”,畿内有贵族和王室诸子领地以及与商关系亲密的方国。间接统治区为时服时叛的方国。见于甲骨文、金文的商代河北之域古方国部族,主要有:
方方 据《穆天子传》记载,“(穆)王东至于房”,房从方得声,二字音同相通,方方或即周穆王曾到之房,在今河北高邑故城,与甲骨文中记载方方地望相吻合。
井方 推定为河北邢台一带[12]。井在古文献中称邢,《帝王世纪》记载:“邢侯为纣三公,以忠谏被诛。”(引自《史记·项羽本纪》正义)邢侯在商王室担任三公。
我氏 在河北南部。我孳乳为仪[13],《春秋》僖公元年:“齐师次于聂北,救邢。夏六月,邢迁于夷仪。”此夷仪殆为商代我氏所居。
土方 卜辞记载,土方在沚之东,与活动在河北中南部的戊相邻,应在河北中南部与山西交界的太行山一带。土方的活动地域,与夏代的有易(有狄)活动地域相合,土、狄均为舌音,古音相近,土方与有狄可能是同一部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称呼。
戉族 戊当距离井、我不远。井方活动于今邢台,我在邢台西北之夷仪,与井方于我地相寇的戊亦当在今邢台附近。
莫 商代莫之所在,当即战国鄚地,在任丘北15千米鄚州故城遗址(今属雄安新区)。任丘哑叭庄发现大片龙山——商文化遗存,或为商代莫人之遗存[14]。
除上述方国外,河北中南部还有其他一些方国踪迹。河北定州出土“并”字商代铭文铜器,定州可能为并方所在。定州北庄墓群出土大批带族徽的“又”族器,此墓可能是一重要方国墓地。
商代河北北部地区的古国古部族,见于传世文献和出土甲骨文、铜器铭文记载的有竹、燕等族[15]。
周灭商后,河北北部被封为燕,南部将原商王畿划分为邶、鄘、卫三部分进行统治。其中邶由商纣王之子武庚统治,统辖今河南北部和河北南部地区。武王去世后,武庚联合管蔡发动叛乱,周公出兵平定叛乱,王子录父北奔,率邶人北迁今易水流域。
图1-7 位于河北省邢台市鹿城岗的西周邢国遗址
武庚之乱平定后,成王封周公之子于邢。《元和郡县图志》:“封周公旦子为邢侯。”建立西周邢国,加强对河北地区的统治。
1978年,河北元氏县西张村西周墓葬出土铜器有《臣谏簋》,其铭文载“隹戎出于軧,邢侯搏戎,诞令臣谏以□□亚旅处于軧,从王□□……”,解决了邢国历史中多年争论不休的问题,确认了邢初封的时间在西周初年,地点在今邢台市。
周昭王娶后于房(今高邑故城),与活动于河北地区的古方国建立了姻亲关系。周穆王游历天下,足迹亦到达今河北中部。
西周时期,今河北境内还有一些部族,分布在西周重要封国周围,或与西周王朝发生婚姻联系,或随西周封国势力的扩张而被纳入西周封国版图,成为西周封国的组成部分。如北戎、国、方雷氏、濊、貉等族。此外,河北北部燕山南北地区分布着众多的少数民族,燕北之戎和无终、代戎、东胡,在北方都强盛一时。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河北南部主要是赵国,北部主要是燕国,中部还有“千乘强国”的中山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