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河北乃畿辅要地,清军入关后,河北北部成为木兰秋狝练兵习武之地,清朝在这里创建行宫别业,建造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寺庙园林,成就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体系。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宫,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竣工,历时89年。占地564万平方米。是由园林掩映的宫殿及其他建筑、河湖构成的山水园林建筑体系。周边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与山林、湖泊、牧场融为一体。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也创造了中国古代园林的高峰。避暑山庄与北京颐和园、苏州拙政园、苏州留园四座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称“中国四大名园”,而避暑山庄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及园林建筑群。
图0-15 承德避暑山庄湖区的烟雨楼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和苑景区,苑景区有湖区、平原区和山地区,殿、堂、楼、馆、亭、榭、阁、轩、斋、寺等建筑100余处,山中有园,园中有楼,楼前有园。宫殿区位于湖泊南岸,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和生活起居之地,占地10万平方米,由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组成,占山庄总面积的1.7%。“澹泊敬诚”殿是正宫主殿,全用名贵楠木建造,故称楠木殿,是皇帝举行庆典的地方。“四知书屋”是皇帝举行大典前后休息的场所。“烟波致爽”殿是皇帝的寝宫。“松鹤斋”一组建筑在正宫东面,建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形制与正宫相似,是乾隆母亲的住所。宫殿区北面湖区,占总面积9.8%,是山庄的重点园林风景区。康熙、乾隆皇帝分别钦定三十六景中,有三十二景在湖区。湖面被如意州、月色江声、青莲岛、金山等洲岛分割成大小不同的七个不同的功能区。其间堤、桥、闸、榭星罗棋布,把各湖面连接起来,造成曲径通幽的意境。平原区在湖区北面山脚下,占山庄总面积的10.3%,地势开阔,林木茂盛。山区在山庄西北部,面积约占全园的78.3%,山峦起伏,沟壑纵横,楼堂殿阁、寺庙点缀其间。整个山庄西北高耸,东南低下,草原风貌的平原横亘其北,反映高原气势的山区雄踞于西,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体现了康熙皇帝展示“江山一统”的胸怀与豪气。
避暑山庄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道法自然的理念,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造园思想,借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精华,是中国古代园林史上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
避暑山庄东面、北面山麓的寺庙区,是中国寺庙建筑和寺庙园林的经典。避暑山庄意在体现“江山一统”,而外八庙则昭示怀柔少数民族、民族和睦的思想。避暑山庄朴素淡雅,其周围寺庙金碧辉煌,构成和谐统一的园林体系,是体现多元性和创造性的园林艺术杰作。
(www.daowen.com)
图0-16 承德普宁寺
藏传佛教早期有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等。15世纪初,宗喀巴进行宗教改革,创立格鲁派,又称黄教,成为喇嘛教势力最大的教派。清初,黄教在蒙、藏民族中得到普遍信仰。大喇嘛被视为天神,拥有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势力。善待喇嘛教是清王朝一贯国策,以此笼络西藏和蒙古贵族,在北京、承德、张家口等地为喇嘛高僧修建了许多宏伟寺院。承德外八庙,就是清朝推行民族融合的集中体现,承德也随之成为新的佛教中心。
外八庙由十二座寺院组成,分布于承德热河行宫外围、武烈河畔,是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历经67年陆续修建的皇家寺院。其中溥仁、溥善二寺是康熙时期所建,其余十寺均为乾隆朝所建。这些寺院中普乐寺没有喇嘛,由避暑山庄经管。其余十一座寺院,在北京都设有常驻喇嘛的“下处”(相当于办事处),溥仁、溥善两寺为一处,普宁、普佑两寺为一处,其余六座寺院各一处,共八处。又因这八处都坐落在古北口外,故称“外八庙”。
外八庙的建筑风格,有汉式、藏式寺院、汉藏结合三种形式。规模宏大,建筑精湛,风格各异,是汉蒙藏文化交融的典范,是清王朝安定北部、西部边疆过程中陆续建造的,留下了许多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睦的功业。包括清朝对准噶尔部分裂势力斗争以及怀柔蒙、藏部落的历史记录,是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见证。
图0-17 承德普乐寺(远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