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探究: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探究: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追忆教师的教育影响是“后师生关系”的普遍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说,理想师生关系的特质──民主平等在“后师生关系”中或许会得到更好的实现。概言之,“后师生关系”以极细微变化的动态过程彰显理想价值。

高职院校探究: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成果

师生关系不仅是学生在读期间与老师结成的关系,而且也是一种终身的关系,而这种在制度上结束后,学生毕业离校后还能以各种方式延续下来的师生关系,魏柳英用“后师生关系”来进行定义。所谓“后师生关系”是指制度性师生关系结束后,学生和老师之间仍旧保持的无形或有形的关系,它包括学生毕业离开学校后、学生转学或转班离开原来的老师或者一些老师因各种原因发生岗位变动等,师生双方彼此对对方所留有的印象,以及通过见面、通信等方式保有的联系。[10]本书中“后师生关系”的“后”特指因学生毕业而失去制度支持之后的“后”,具有先前制度性师生关系之延续的意思。在性质属性方面,师生关系具有多重属性,是一个由多层面关系所构成的复杂关系体系,“后师生关系”不具有当下教育教学工作关系,但仍具有社会关系和自然的人际关系,或者说仍旧具有心理关系、个人关系和一定的道德关系。此外,师生关系必然涉及教师与学生的主体问题、教师权威与学生权利的问题,但“后师生关系”,尤其是大学毕业后的师生关系,是两个平等主体、两个成熟的个体之间的有机关联。

(一)“后师生关系”的内容

1.追忆教师的教育影响

毕业生回忆自己的老师,会发现老师有恩于自己,即教师的教育影响得到了呈现。教师的教育影响,一方面固然与学生对老师的印象程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时间流逝、人世变迁让学生拥有的人生体验有关。一般来说,学生对老师的教育影响感知更明显地体现在学生感激且难忘的老师之中,这些老师或在生活方面是学生的益友良师,或在发展(助益学业成功或思想启迪)方面对学生有深远影响。另外,虽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感激且难忘的老师,但很多毕业生都有着对教师教育影响之确认。可见,追忆教师的教育影响是“后师生关系”的普遍内容。

2.具有恰当情理度的交往

魏柳英根据毕业生和教师交往的情状发现,有去探望以及想去探望老师的心理更贴近每个人的心底,这点包含了其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认为对老师没什么深刻印象,和同学一起也没太想去”的情形,而“没太想去”的背后是“去也好”,而且去不去看与感激不感激老师是两码事,见得越多也并不代表越感激。其间的本质,是一种稳固的情理结构在起作用,表现为“老师呢,我们是要去看的(去也好)”,而这种情理结构具有恰当的“度”,学生探望老师的行为是稳固自发、没有额外负担的行为,是一种恰当的交往。探望老师的动机过程是通情达理的过程,结果也是合情合理的、自然顺畅的人情表达,这种师生情谊维系状态体现了真美善一体的人间情谊,增进人的幸福感的同时,不涉及超越彼此角色承担的不必要的责任或义务。

3.两个成熟平等主体的友谊

在“后师生关系”之中,关系双方是平等的两个成熟主体,能够以有形或无形的方式延续下来的正向关系,实质是友谊的关系。渐臻由师到友的佳境说明过去师生关系维持着平稳而愈发深刻的发展,虽然形式上不一定有朋友之间的打闹嬉戏,但是实质上明显有知心朋友间知根知底、互相着想的真挚情谊,我们甚至可以称这种结交的发展为生命的友人状态。另一方面也可以说,理想师生关系的特质──民主平等在“后师生关系”中或许会得到更好的实现。

(二)“后师生关系”的性质

1.后知后觉

学生对于感激难忘的老师的确认,一方面是主动认定的情理行为,另一方面也是后知后觉的──需要有机会触发(仔细)回想才能娓娓道来。虽然难忘的老师是在记忆中自然浮现的,但也不是必然会出现,需要教育审美力,也需要机缘。此外,学生对老师的感激在于即使没有成就我,也曾帮助过我。

2.动态彰显理想价值(www.daowen.com)

学习能力、教育之价值高于应试技能之价值的理论在“后师生关系”中得到了的证实,教师在学生的终身爱好、思想境界、学习能力等方面带来的影响更为毕业生所珍视。统而言之,应试感激型的难忘仍旧是难忘的,只不过是恩情尘封于昨日的难忘,感激之情短期内不会消失。而思想、终身爱好的发展型难忘则是像当下跳动着脉搏般的难忘。不过,就感激而言,其间并没有实质性的差异。概言之,“后师生关系”以极细微变化的动态过程彰显理想价值。

3.铭记与淡忘同在

“后师生关系”具有“铭记与淡忘同在”的特点。教诲如春风,师恩似海深,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在调查研究中,一位毕业生在教师节那天给老师发的信息是:“鲜花感恩雨露,因为雨露滋润它成长;苍鹰感恩蓝天,因为蓝天帮助它飞翔;高山感恩大地,因为大地让它矗立;而我要感恩您,因为是您助我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飞翔在未来的蓝天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位同班同学则表示,离学校越远,越在社会深处,对老师的感觉就越淡薄。

(三)“后师生关系”的教育意蕴

1.追求师生之间匹配的教育

根据魏柳英的研究,毕业生在谈及印象深刻的老师时,出现了不同学生对同一个教师有着不同甚至是相反印象的情况。一个同学所认为的好老师,未必就是所有学生眼中的好老师。可见,即使对某一个体而言是正义的,对他人也可能存在不平等的态度。但这里的不平等指老师对学生的情感和注意的不平等分配,以及老师将有限的发展资源和机会给予了其所偏爱的学生,导致其他学生感到不平等。这一现象显示了群体相处必然会存在的冲突。同一个教师给毕业生留下截然相反的印象的现象,促使我们尝试追求一种师生匹配的教育。

2.师生关系的关键:一个老师在一群学生之中

当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R.S.Peters 在其著作《伦理与教育》中,论述教师的重要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时,曾指出通常的教育情境是一种团体经验形式,即一个老师在一群学生之中,而非一对一的关系。在教师与班级所有同学的关系中,教师对个别学生的偏爱、教师注意力分配不公、师生不相匹配等问题都与教师的自然人性、学校教育的制度设计相关联。为此,以“一个老师在一群学生之中”为关键的师生关系的考虑,要深入到人性和制度的层面,包括对教师自然人性的尊重以及对制度适应人性的适当改革。

3.更新教师发展观:毕业生认同

魏柳英的研究结果表明,毕业生对教师的感情具有不同的特征,与教师亲近的师生关系得到了毕业生高度的珍视(即情感感激型),为教师的品格言行所感动(立人启蒙型)等,与教师相处的“安全感”(温情难忘型)都在学生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维持和延续“后师生关系”的重要内容。

魏柳英的《“后师生关系”的教育意蕴》[11]主要是基于学生视角的师生关系研究,总体的研究路径是在学校教育结束之后,以回顾的方法探究学生知觉到的对老师的难忘,及其与之保持的联系和将来联系的倾向。从学校的角度而言,校友资源近年来在高校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校友资源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和发达国家高校比较,在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都不够健全,管理系统尚不规范,无法实现校友资源的转化和应用。分析高职院校开发校友资源的现状与不足,探讨高职院校开发校友资源的新路径,对高职院校充分认识校友资源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校友工作,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校友资源,大力推动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