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新的学徒制形态,它是一种以学工结合为主要内容,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目标的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5],它的出现使得学徒制重新回到了国家法律层面的管理范畴。就师生关系而言,在现代学徒制的背景脉络下,师生关系具有一定的规范化趋势。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现代学徒制在使得师生关系管理合法化的同时,也致使师生关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6]
(一)利益导向的功利取向师生关系
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为社会服务,尤其是为经济建设与发展服务,因此,它的一个显著特征在于其实用性。教育成为一种实用职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传递的过程,无论是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还是企业的实习内容,均以是否有用作为衡量标准,例如是否有利于就业,是否能够带来较大经济价值等。然而,在追求实用性的过程中却走向了极端的实用主义,凡是对我有益的,能够很快带来价值的往往是学习者所热衷和追求的。此外,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急剧增加,加上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被无限放大,人与人的交往也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需求为前提基础。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师生关系也发生了一定的扭曲。对学生而言,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一种可以随时利用的“工具”,一个能够帮助他们获得证书和文凭的群体,学生和教师之间不需要情感上的交流,只需要能够满足自身需求即可。而对教师而言,经济利益是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很多学生只是其工作中的过客,或是为其打工赚钱服务的雇员或学徒。自然,师生关系成了一种建立在经济利益上的表面和谐、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关系。
(二)主体流动性及人文性矛盾下的弱情感关系(www.daowen.com)
在传统学徒制中,师生关系带有鲜明的私人化彩色,师生关系就是建立在以血缘或近亲(养父子)基础上的,道德伦理及血缘关系是维系稳固师生关系的重要保障。而在现代学徒制中,尽管法律、制度保障了师生享有的权利,但是却无助于师生关系的强化。[7]现代学徒制中师生关系表现出了淡漠的情感性特征。一方面,在传统学徒制当中,学徒和师傅是一对一的关系,一个学徒往往会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地跟随一个师傅,直到可以“立业”为止,这种师生关系也一直延续,因此师生之间具有较为深厚的情感联系。而现代学徒制当中,一个学徒往往没有固定的某一个师傅,学徒和师傅之间是多对多的关系。一个学徒不会长期或者永久性地跟随某个师傅学习,而是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由多个师傅或教师共同进行指导。这种师生关系主体的频繁变动使得师生相互之间难以维持一种稳定牢固的情感联系。另一方面,受评价方式的影响,在现代学徒制的脉络下,职业能力成为职教学校和企业最为关心的部分,这一取向使得在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集中于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训练效果方面,而人文因素遭到了忽视,其中就包括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长此以往,师生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越来越淡漠。
(三)界限模糊的权责划分关系
相对于现代学徒制而言,传统学徒制中的道德伦理是维系师生关系的主要推动力量,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自发的、自觉的、不受外界束缚的关系形态。而在现代学徒制中,先前的道德理论显然已经弱化甚至是土崩瓦解了。受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与渗透,民主、个性、自由渐趋成为学生之间的一种主流追求,传统儒家的尊师重道之风受到了削弱,教师的道德权威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和挑战。然而此时,基于校企合作为基本形式的现代学徒制并没有就师生关系的范围及权责建立明确的规章制度,也并没有探究出一种新的可替代“伦理道德”的师生关系稳定剂。因此,师生关系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种朦胧模糊的状态,教师和学生都无所适从。这样容易导致两种极端的情况发生:一是教师过分地干预学生的自由或是学生过于突出自己的个性,师生关系矛盾一度处于紧张的状态之中;二是师生双方都采用一种互补干预措施,教师只把重心放在了教学工作任务上,而至于其他的则采用一种回避的态度,而学生也只以自我负责、自我管理为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