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交往行为,因此,交往的方式和特征总是深深地扎根在社会文化的背景脉络中。而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审视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完整地认识师生关系,更利于当下的师生关系问题的解决。[2]在不同的学徒制时期,师生关系被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印记,呈现出各具差异的历史特征。就学徒制的阶段划分而言,通常可将其分为五个时期:前学徒制时期、手工业行会学徒制时期、国家干预的行会学徒制时期、集体商议的工业学徒制时期以及现代学徒制时期[3],每个时期的学徒制形态及师生关系性质均有不同的表现。
(一)“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前学徒制时期
学徒制的发展及其表现形态总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前学徒制时期,教育方式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简单的口耳相传为主。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后,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技能传授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的需求,这就需要对原有的技能或生活经验的传递方式进行变革,将传授的对象扩大到家庭以外的其他成员。例如,通过把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养子,向他们传授技能,而养子必须终身继承父业。而就师生关系而言,这一时期的师生关系带有浓厚的等级性色彩及道德伦理特征,关系十分稳定和牢固,即使孩子熟练地掌握了某种技能,达到了父亲所具有的水平,这种师生角色关系依旧维持原样。此种师生关系的等级性和伦理性是由作为教师角色的父亲的权威性决定的,父亲在家庭结构中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他可以决定孩子的从业方向,干预孩子的一切事务,甚至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孩子则默认了这种现实和逻辑,继承父业,周期循环。此时,道德伦理是维系“师生关系”的重要力量。
(二)“半道德伦理半契约式”的手工业行会学徒制时期
到了中世纪,出现了大量的以家庭作坊为主要形式的手工业生产方式。同时,城镇化趋势逐渐显现,人们开始涌向城市,从事贸易活动,如产品的交换和买卖。这时行会及其制度建立了,行会的建立是从事商业活动的群体自发的一种行为方式,目的在于保障自身的经济利益。手工业者也建立了相应的行会制度,为了扩大生产,获取更多的报酬,他们开始招收学徒,并为学徒提供指导和培训。随着行会制度的建立,此时的师生关系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行会对学徒制的方方面面进行了强有力的管理和监督,如教学内容、学徒年限和道德伦理等,其中也包括对师徒关系的商定。行会为师徒之间订立了契约,契约是师徒关系建立的基础。因此,相对于前学徒制时期以血缘或寄养方式为主的非常亲密的师生关系,手工业行会学徒制的师生关系在保存原有特征以外还带有一定的公共性质,一方面,保留相当的家庭色彩,如仍有不少学徒以养子的身份学习技艺;另一方面,由于要受到行会的监督,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契约关系。而在师生关系的亲密度方面,手工业行会学徒制中的师生关系的亲密程度略有降低,开始出现了一定的雇佣关系的倾向。(www.daowen.com)
(三)“以正式契约为基础”的国家干预的行会学徒制时期
16—18 世纪,资本主义市场逐渐形成,“圈地运动”的出现进一步促使了城镇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手工业产品需求大量增加,这直接刺激了市场之间的竞争。加之“圈地运动”使得大量的农民破产,使得社会矛盾逐步加剧,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如颁布法令)来降低市场的混乱。在此背景下,学徒制的管理和监督权逐渐转移到了国家的手中,国家通过立法的形式保障了市场和学徒制的稳定和发展。而在由手工业行会学徒制向国家干预的行会学徒制过渡的时期,师生关系带有非常明显的雇佣关系色彩。原先的学徒制已经沦为师傅们雇佣廉价劳动力的途径,师傅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打破了行会所订立的契约关系,一方面,开始大量招收学徒,作为廉价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私自延长学徒年限或在技艺的传授方面有所保留,而达到垄断技术的目的。在国家对行会学徒制接管和监控之后,师生关系逐渐得到了缓和,师傅正式承担起了教师的角色,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格、教学义务等方面都严格的要求,师生之间重新通过正式的书面契约而维持关系,任何一方如有违背国家法律都会受到一定的制裁。因此,可以将此时的师生关系称之为“国家干预下的正式契约关系”。
(四)“散漫自由式”的集体商议的工业学徒制时期
18—19 世纪,工业革命给学徒制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一方面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直接刺激了工业化生产,这使得对工人的技艺要求相对于以往的手工技能大大地降低了。另一方面正规职业教育的兴起,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学徒制的建立奠定了技术与方法基础。[4]此时,原有的行会学徒制受到了极大的损害,政府逐渐退出了对学徒制的管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工会”或称之为“集体商议的工业学徒制”。在集体商议的行会学徒制时期,师生关系呈现一种散漫自由的状态。教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国家监督下的行会契约关系,更不具有浓厚的等级观念和家庭色彩,而是一种自由的、甚至是口头式的关系。有研究表明,20 世纪20 年代中期的英国工程行业中,3/4 的学徒都与师傅达成口头协议或完全没有协议。而师生关系在亲密度方面也与行会时期相去甚远,尽管行会学徒制时期的师生关系亲密程度也不容乐观。师生关系的实质已经基本完全沦为基于利益考量的雇佣关系,甚至理解为师生角色发生的根本性转变,原有的扮演教师角色的具有熟练技能的师傅也成了资本主义市场中的劳工,学徒则成为了技能半熟练和不熟练的劳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