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以哲学主体间性理论来引导教学实践的开展,重新构建当前课堂师生关系的模式,把教学置于对“人”的理解之上进行,使得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发展成和谐、共创、共生的关系,以此来促进师生双方共同发展。
1.路径一:授以实之技艺,融以情之关怀
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而需要层次的满足又与多方面的评价相关,学生的需要与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对待学生的情感态度也是密切相关的。首先,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的发展,实现师生之间知识与情感的双重交流。教学中帮助学生自我成长并且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达到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够掌握实质技艺。其次,关注学生的心理层面,教育过程中以关怀和鼓励为主,注重学生健康人格发展,让学生体会到师生交流的乐趣,增加师生互动,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实现师生精神间的交流,让学生体会到关心和鼓励,实现教学意义。随之而来的互联网也不断冲击着师生关系,使得师生间情感淡化,在线联系成为师生交流的主要途径,实际间的交流不断减少。主体间性的师生关系是建立在师生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在“互联网+”时代,更应重视师生关系的发展,使之升华,而不是倒退。教学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情感的表达和传递,让学生感受到关心和鼓励的真情实意,实现教学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2.路径二:教以相互信任,学以共同成长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的两个方面,只有良好的师生合作,才能够实现课堂教与学的真正价值。课堂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要信任学生有完成特定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教师应成为一位顾问、交往意见的参加者、矛盾的化解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展示者,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学生,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学生作为另一个主体,能有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改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把学习看作与教师情感交流的途径,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成长,实现教学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交互性的关系,这种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加强彼此间的有效沟通,建立良好师生关系。(www.daowen.com)
3.路径三:引以学习兴趣,动以交往探究
当今教育背景下,信息获取渠道多元化。教师需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把教学当作师生之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以此来盘活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根据学生的情感动机需求,激活教学引线,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升教学效果,在“动”中进行学习交往,互动互助。有效的教学是师生共同学习的过程,以自由探究的方式,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主体实践的动力。教育蕴含尊重理解,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动,在沟通的基础上实现教学的深度理解,在心灵和谐交融的原则中进行对话型教学,引以兴趣,动以交互学习,实现对知识、素养等多方面双主体的发展。在“引”“动”中进行学习交往,相互探究,主体间性师生关系作为一种交互性兼容的过程,以不同的方式促进师生深入沟通,加强彼此对独立交往人格的理解,认识彼此独特的生活经历,实现对话型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离不开学生的努力,但更需要老师的修行。《左传》中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唐代学者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立德、立功、立言”做了进一步的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在教育教学中,老师要表现出乐于献身专业、献身科学、献身祖国的道德情怀;要展示出与时俱进、精益求精、勇于探索和实践的立功精神;要体现出兼具国际视野与文化自信的立言风格。拥有崇高的教师情怀和职业精神是老师言传身教的根本。在授课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为教学相长。老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要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与学生共燃式授业;要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共进式解惑。在这样和谐的关系中,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