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提高师生关系的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提高师生关系的研究成果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前“互联网+”的高效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和魅力,进而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良性循环发展。有7.4%的学生表示几乎从不与在校教师进行沟通。这势必会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提高师生关系的研究成果

(一)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高职教育是强调职业特点的一种高等教育,高职教师更应该不断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和职场实践能力,尊重和关心学生,以激发高职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培养成职场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1.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

当被课题组问道“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师”时,91.2%的学生选择了“专业能力强,教学生动有趣”这一选项。在学生访谈中,谈及本校自己最喜欢的一位教师时,学生无一例外地谈到喜欢的某位教师专业知识丰富,教学水平高,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生动有趣,更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学是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师生关系融洽有助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互联网+”环境下的高职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技能训练的组织者和职场活动的引导者,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当前“互联网+”的高效的课堂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和魅力,进而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良性循环发展。

2.教师与学生交流的频率与深度

在谈到师生的沟通频率时,88.1%的教师和83.6%的学生选择在需要时会与对方沟通,10.5%的教师和2.9%的学生选择会专门抽出时间与对方沟通。有7.4%的学生表示几乎从不与在校教师进行沟通。关于师生沟通的内容和方式,81.2%的学生认为沟通内容主要是学业方面,77.9%的学生表示沟通主要通过微信和QQ 等在线进行。63.8%的学生认为教师对学生是一视同仁,而 94.0%的教师认为自己对学生一视同仁。在回答“你在该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首先会找谁帮助你?”时,只有 9.1%的学生选择了“教师”,另外 23.5%的学生认为在校内难以找到合适的教师倾诉。通过调查分析发现,部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趋于表层化,交流多限于网络,缺乏常态化、深层次的沟通。高职院校教学班级人数多(一般40 人左右,合班课80 人左右甚至更多),教师的课堂和课外关注点主要集中在表现最好和表现最差的学生身上,呈现哑铃状分布,教师对大多数普通同学的关注较少。在阻碍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因素上,有 48.8%的教师选择了“太忙没时间”。

3.教师平等对待学生的观念

“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师”一题,有87.2%的学生选择了“十分尊重学生、平易近人的”,有 92.1%的学生选择了“理解、关心学生的”。在访谈中,多数教师都委婉地表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部分学生课堂学习意愿不强,对教师态度比较冷漠。因此教师主动亲近学生的动力不足,热情不高。敏感的高职学生必然能体察到教师对自己的看法而远离教师,部分沉迷于网络的学生甚至对教师产生敌对情绪。在“互联网+”时代,和谐的高职师生关系是平等的、相互促进的关系。高职教师在课堂内外如果能注意对学生的感情投入与积累,像朋友似的平等地对待学生,多与学生一起活动,多赏识鼓励学生,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正确引导学生合理经营大学生活,一定会得到学生的认同和尊重,从而促生和谐的师生关系。

4.其他影响因素

从课题组的调查中发现,47.1%的学生最喜欢青年教师,41.2%的学生最喜欢中年教师,1.7%的学生最喜欢老年教师,只有 10.0%的学生认为师生关系与年龄无关。这是因为青年教师的年龄与学生年龄比较接近,共同语言较多,对新事物接受较快,熟悉互联网等新媒体和新技术。而中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技能运用熟练,另外,作为高职院校的骨干力量,中年教师有更多外出学习的机会,比如参加学术会议、企业顶岗实践和院校之间的交流等,教学自然也就可以跟上“互联网+”的步伐和企业的岗位需求。在学生访谈中得知,由于当前高职院校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和评教分数,把来自学生的评教分数作为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极个别教师为了在学生评价教师的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开始毫无原则地迁就学生甚至讨好学生,这势必成为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过程中的一个极其不和谐的因素。

(二)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www.daowen.com)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入学前多数为成绩中等甚至偏下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自信心、情感丰富敏感和急功近利等问题。

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自律性

在回答“结束一个学习任务,你一般是什么样的感受?”时,68.8%的学生选择“按部就班,感觉平淡”(见表 4-1)。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 14.6%的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受到打击,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成就感不高,进而会直接影响师生关系。究其原因,信息网络的发达与便捷削弱了教师的权威和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部分高职学生自律性和学习主动性相对较差,有些线上教学设计不合理,教与学行为的分离,使教师的教学活动平淡无趣。

表4-1 结束一个学习任务的师生感受 (%)

2.部分学生的自卑感和消极态度

当被课题组问道“你觉得高职教师应该扮演哪些角色?”时,93.6%的学生同时选择了“知识的传授者”“职业的领路人”和“朋友和知己”。但是在访谈中被问“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你能做什么?”时,多数学生无从回答,少数学生只有“尊重教师”四个字。高职学生入学时年龄大多十八九岁,心理上渴望“自我”,但学业上的“差生”的角色产生心理上的自卑感,导致师生互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即使心向往之而束手无策。在“你希望建立怎样的师生关系?”一题中,有 37.1%的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少数学生沉迷于网络,不在乎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也就更不在意师生关系的建立。个别学生在之前因与教师不愉快的经历从而消极对待师生关系,甚至有抵触情绪。

3.少数学生的功利主义思想

“你会为了当学生干部、入党或评定奖助学金刻意讨好教师吗?”这个问题,13.5%的学生选择了“会”。在考试压力就业压力以及师生关系利益化观念的影响下,少数学生的功利主义倾向越来越严重,在师生关系中表现为:为了达到自己的利益和目的,刻意接近部分教师而不太尊重其他的教师;考试前后有意讨好任课教师而与其他时间对教师的态度差别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