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逐步普及,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交往方式。特别是随着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完善,网上授课、网上批改作业、网上指导学生或者进行网上交流对话已经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第二渠道。在今天,一个不能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教师越来越难适应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发挥网络交往在师生交往中的优势,成了现代师生交往关系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
从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水平来看,师生网络交往主要是通过邮件服务、微信、教学 APP、个人或单位主页构成的虚拟社区以及局域网进行的其他网上传输等多种形式进行。这种交往方式一改传统师生间单向交往,实现了现代意义上的对话式交往,而且这里的“对话”不只是在师生间的语言交谈,而是通过虚拟世界中的“虚拟人”实现。同时,这种对话是在虚拟世界中的共同在场、相互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条件下,实现师生间的相互接纳和共享。这种师生交往的模式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是“人与人言语的对话”,是打通生活与教育的壁垒,使师生交往不再局限于课堂的知识教学,而是走向生活世界,更加关注教育的生活层、情感层、意义层。[11]
(一)网络交往模式的特点
1.交往主体的平等化和主动化
网络空间是一个普遍交往、平等交往的空间。网络交往中师生交往也将普遍化和平等化。在师生交往中,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都可在网络空间主动地、自由地展示自己的丰富性,以各自的知识经验、情感和个性投入教育活动,使之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特别是对于教师,应该走出知识信息的权威,主动进入网络空间,适应网络空间环境的变化,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网络操作技能,适时关注网络空间中学生的所思、所想和所行,取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实现民主、和谐和普遍交往。
2.交往内容的信息化和科学化
网络空间是个巨大的信息空间,它所呈现的是一种信息共享的模式,它消除了时空距离的限制,使得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人只要具备上网的条件就可以进行交流与互动,师生间的网络交往也就不免具有信息化的特征。这种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使一个全新的由声音、图像、文本构成的动态知识库代替了传统师生交往中的静态书本知识信息体系。网络也是个开放的空间,网络中信息浮杂、良莠不齐,充斥着大量的有害信息,在与学生进行网络交往时,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选择,要主动走在学生的前面,进行科学的取舍、选择,用科学的信息引导学生,发挥网络交往教育的作用。
3.交往环境的宽松化和自由化
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赋予人类以自由,网络是一个开放的、自由的公共领域。进入网络,似乎像走入“自助式”餐厅,需要什么全由你自己掌握。进入网络中的学习,应是一种主动的学习,一种基于信息的学习,一种建立在网络交往中的学习。网络空间中这种交往和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得人际交往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网际间的交往不再是“要我交往”而是“我要交往”。如何实现网际间的正常合理交往,发挥网际间的交往和互动,不仅需要宽松自由的交往环境的营造,更需要在交往的目标指向上加以调控选择。无视交往目标指向的调控和选择,不但建立不起自由的网络交往,反而是对网络交往的抑制和束缚,同样,任何场域中的自由都是相对的,超出了限度,这样的自由便是反自由。但在交往过程中,如果教师过度卷入网络交往,事事把持不放,时时精细加工,这不但不利于网络交往的发展,反而会抑制和束缚师生网络交往的自由运行。
网络交往自从其产生以来,对于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交往方式以及存在方式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在师生网络交往中,它大大拓展了师生交往空间的时度和维度,丰富和发展了交往的内容,既体现了数字化时代的鲜明特点,又契合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于实现教学革新、祛除传统师生交往中的弊病,创新交往方式,改进教学效率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这种交往模式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所带来的角色失控、行为失范、信任危机和情感冷漠等负面影响必须引起我们高度警醒。
(二)几种常见的网络交往模式
1.基于电子邮件的交往模式
电子邮件是网络交往中最为简练的一种即时性信息沟通方式。与现实交往中的书信方式有着很大的相似点,但电子邮件在沟通速度和效率上是普通书信无法比拟的。在师生交往中,面对生活、学习,上的压力,借助电子邮件表达思想、交流感情、解惑答疑、指点迷津,电子邮件有着极为便捷的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首先要认识到电子邮件的特点和价值,科学建立电子邮件的信息往来和沟通渠道,发挥电子邮件的功能。
2.基于博客的交往模式
博客(blog),也称网络日志。它是使用特定的软件在网络上出版、发表、张贴文章的一种形式,操作简单。博客作为一种个人发表的自媒体,从它诞生那一天起,分享就成为它最核心的内容。它是一种个性化的表达,是人们渴望分享、期望分享、希望将历史存档的产物。同时,也就无形中成为人们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一种手段。精彩好看的博客不仅文字内容丰富,而且图片漂亮,很适合人们去欣赏。博客能展示师生的精神生活,以及他们的学习研究成果,叙说他们的学习生活故事和心灵絮语,符合师生情感上的需要,极易架起师生沟通和交往的桥梁。教师还可以借助博客有意识地关注一些学习或思想上暂时有问题的学生,不但有助于预防问题的上升,而且能够找准问题,防微杜渐,化解矛盾,引导后进。
3.基于微信的交往模式
微信交往指个体使用微信的私信、群组和朋友圈三项功能实现与身边朋友、同学、老师、父母的线上人际交往。微信交往有以下特征:第一,交际范围小,互动频率高。微信的特点是其中的好友与现实好友重合度较高,所以使用微信存在很强的个人意愿性,如果双方不认同或者单方面不认同就无法成为微信好友关系。第二,内容多样性。微信中的好友是生活中相对熟悉的对象,微信是一个强弱关系并存的空间,所以不能绝对地说微信中都是强关系,所以在这样的基础上,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在微信上发布优质的信息、自己的观点或牢骚,微信上流通的内容是丰富且多样的。[12]
(三)基于网络交往的和谐师生关系构建途径
1.遵循相互尊重原则,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情感基础
网络交往是现实世界中师生关系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延伸,是真实人际关系以网络为媒介的表达。因此,网络交往同样需要遵循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首先就是相互尊重。教师尊重信任学生,给学生以信心和力量,发现学生身上积极美好的东西,积极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同时,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知识、劳动和创造,对课堂教学过程充满诚意和尊敬,师生共同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打牢和谐师生关系的良好情感基础。
2.探索师生合作学习模式,实现情感互动促进教学互动(www.daowen.com)
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构建网络交往中的和谐师生关系,是顺势而为的探索。师生间以良好交往关系为基础,立足教材,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丰富教育资源,探索师生合作学习的新模式。一方面,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软实力”,即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是“道德上的合格者”,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另一方面,要求大学生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学会搜集网络资源、分辨网络资源和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观点和判断力。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需要以务实开放的态度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有利于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的育人目标。
3.探索师生交往的O2O 模式,拓展和谐师生关系的交往时空
“O2O”,即我们所熟悉的Online To Offline,又被称为线上线下电子商务,这种模式将线下商店的消息推送给互联网用户,从而将他们转换为自己的线下客户。高校师生之间借助互联网社交平台,实现线下和线上互动,拓展师生之间交往的时空范围,探索师生间交往的O2O 模式。互联网平台可以帮助师生实现“课堂上”和“课堂下”的交流,这不仅是一种人际交往和师生关系从线下到线上的模式,更是教书育人途径的有效拓展。师生之间可以利用网络即时通信工具,学生线下提出问题,教师线上回答;或者大家在讨论区或微信公众平台讨论,思想相互碰撞,及时反馈,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线下师生之间良好的交流互动是基础,是关键;线上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学习互动是线下交往的有益补充,两者统一于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相互促进。[13]
4.关注师生交流互动体验,形成良好课堂生态
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的、预设性过程,而是开放的、生成性过程。和谐师生关系首先要求师生之间是积极的、平等的互动型师生关系,并且这种交流互动关系的生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劳永逸的。网络交往中师生特别是教师要关注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体验,深入了解学生,摸清线上线下情感互动、知识互动、能力互动的状况,不断完善互动方式,提升互动效果,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不断自我完善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生态。
【注释】
[1]蔡志良.从“独白”到“对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J].思想·理论·教育,2004(12):66-69.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167-168.
[3]刘建华.师生交往论:交往视野中的现代师生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8.
[4]杨捷.走向“对话”的师生观[J].当代教育科学,2006(11):27-29.
[5]保罗·弗来雷.被压迫者教育学[M].顾建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7-41.
[6]石鸥,侯静敏.在过程中体验:从新课程改革关注情感体验价值谈起[J].课程·教材·教法,2002(8):10-13.
[7]刘建华.师生交往论:交往视野中的现代师生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5.
[8]王坦.论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2(2):68-72.
[9]李瑜,李旭.师生交往的教学模式:合作性学习[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09-110.
[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08.
[11]刘建华.师生交往论:交往视野中的现代师生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37.
[12]孙秀鑫.微信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7.
[13]李娜.构建“微交往”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和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6):150-1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