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互动合作模式概述
“互动合作模式”的理论基础植根于约翰逊提出的“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 世纪70 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至80 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育理论,由于它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和促进学生非认知品质方面作用显著。
1.含义
师生交往中的互动合作模式是以合作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交往目标为导向,以师生、生生、师师相互合作为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交往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根本目标的实践模式。
2.特点
这一模式在师生交往中具有互动性、合作性、互耐性、情境性、和谐性的特点。
互动性主要体现为师生交往中交往信息是在师生间、生生间、师师间多向传递、交流互动的过程;合作性要求交往的各主体必须密切配合,相互协作,才能建立起互动合作的模式;互赖性是指参与交往的教师、学生在交往中是相互依赖、相互协作、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方的发展离不开另一方的发展;情境性是指互动合作必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这种情境包括个人学习、小组学习以及个人与个人、小组与小组的竞争学习情境以及几方面相互协调的情境;和谐性是互动合作模式的必然要求和最终体现,表现为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和谐合作。师生互动合作模式的核心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针对相关课题在师生、生生、师师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目的是使学生真正成为研究课题的提出者、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3.分类
该模式在国外比较盛行的类型有正式的合作学习(有固定和持续的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都试图将学习小组置于合作程序中,在积极交往中增进发展)、非正式的合作学习(只为了特定课题的研究,在较短时间内,人员不很固定的合作学习过程)、合作性基层团体(小组由不同性质、性别、能力、文化背景甚至种族的群体成员组成,持续的时间较长的一种合作性学习)。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时间不是很长,主要有分层合作学习模式(以分层教学、分层评价、小组协作共同进步的教学组织形式)、互助合作学习模式(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实时互动的学习形式)、建构合作学习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建立小组进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是将自主学习中的学生自主探索的特征与合作学习中的积极互动相结合的一种合作性学习方式)等。
以上分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对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但由于在理论认识和教学实践中的不一致,实验与实践中效果的不一致,仍需继续深入的探讨和研究。(www.daowen.com)
(二)互动合作模式的实施
1.营造良好的课堂合作气氛,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美国心理学家L.P.索普指出:“师生之间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在学习上合作,这是学生取得最好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8]好的课堂交往气氛在于好的人际交往的达成。师生作为教学交往的两方面主体,其人际关系好坏的关键在于师生间的人格是否平等。无数的教育事实证明,“师生间的人格平等,容易使师生在知识理解、技术掌握、技能形成过程中行为‘共振’、心理‘共鸣’,教学达到最佳心意交流和信息传递,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增强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这也是教学相长的真谛”[9]。此外,良好的课堂交往气氛的营造离不开教师真挚的情感。教育从情感入手,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合作,就更需要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赢取学生的信任。而要获得与学生情感上的沟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消除交往中的紧张情绪和心理压力,鼓励学生敢于质疑,注意倾听和尊重学生,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集思广益,与学生交心,爱护学生的天性,要包容学生的差异,只有这样,师生间的合作才能真正得以进行。
2.构建学习的共享系统,促进合作与对话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也对学生的成绩、社会化和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在构建互动合作教学模式时,必须构建一个学习的共享系统,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的交往与对话。在这个系统中,教师不是以教育权威者的姿态出现,他应该是一个服务者、促进者、帮助者。“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和鼓舞。”[10]与此同时,学生也不再是孤立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相互交往的主动者、参与者和建构者。教学组织形式也从过去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转变为班级教学、团体合作、小组讨论、个别指导的最佳组合,并辅之以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
3.建立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实现合作愿景
所谓运行机制是指事物各构成要素发展和运行的机理和状态。对于互动合作教学而言,需要有一套有效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制定学习目标。目标的设计要适合学生水平、适合教学水平、适合合作水平。其次,要组建合作小组。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职责和分工,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扮演管理者的角色,使每一位成员都感觉到自己是小组的主人,自觉加入小组的交往活动中。再次,构建互信机制。要明确学生任务,并向学生解释学习任务;要向学生说明小组共同目标,确保成员间的紧密合作:要建立个人责任,不时地对小组作业进行评价来促进每个人的学习活动;要建立组间交流,进行经验推广;要提出合作原则,适时了解小组进展给予帮助。此外,还需要有一整套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制定和执行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把合作过程评价和合作结果评价相结合,合作小组集体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在此基础上要侧重于过程评价和小组集体的评价。实现合作愿景是每一个小组向合作性小组转变时必须进行的一项修炼。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善于激发、学习与聆听学生的愿景,而且经常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愿景,通过相互沟通和交往,把不同的愿景整合起来,以确立整体图像,使之成为一体时,真正的共同愿景也就建立起来,互动合作模式也就得以确立。
作为一种新的师生交往模式,互动合作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运用和实施,对于推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生生、师师之间的互动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形成以学生主动参与为特征的“以学促教”和“以教促学”的教学,对于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