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交往行动的各种形式中,对话是交往行动中最为普遍的人际交往行为。对话“是个体与个体之间以一种共同可理解的方式分享理念、信仰、思想和情感的过程”[4]。对话交流是借助语言符号在主体间进行的话语交流、心灵沟通和视界融合。师生间的对话交流就是要使教师与学生主体通过对话交流充分展示各自的精神文化世界,展现个体复杂的伦理牵涉,让师生主体在自我发现和发现自我中建构和拓展意义的“视界”,启迪主体的思维、智慧,并通过对话交流达成共识,实现“视界”融合,促进个体发展,建构起广阔的生活空间、交往空间和意义世界。对话交流作为和谐师生关系的一种新型模式,是基于师生合作、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互惠式师生关系模式,它不同于既往的先知与后知、传授与接收、控制与服从、主导与主体的师生关系模式。这种师生关系模式的对话过程是基于经验基础上的意义构建,对话交流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新的学习和认识过程,对话的本质是民主和创造,对话的意义在于促成主体间真正的理解。
在师生交往中建构对话交流模式,首先应该摒弃既往师生交往中的“上传下达,你讲我听,居高临下,单向交往”模式的弊端,营造出一种“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宽容”的双向互动关系,让交往中的每一个个体获得交往的价值和尊严,获得尊重、信任、理解,只有这样,交往双方才能真正敞开心扉,接纳对方,实现话语交流、心灵沟通和视界融合,才能使交往主体之间在相互认知和碰撞中创新和发展已有的认知。无数的师生交往实践证明,教师只要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懂得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达到教师的要求,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理解的关系,那么,很多教育教学活动便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接受。反之,在师生交往中,如果教师不能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无论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多高,多么优秀和出色,也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甚至因抗拒教师而失去学习的动力。
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重新认识教师的权威。在传统意义上,教师是教育权威的化身,是知识力量和社会发展的代言人,是师生交往过程的控制者和教育活动的主宰者,他们可以对学生尽心训导、竭力传授、尽情表达,表现出权威无边、积极有为的态势。学生自然成了教师训导、传授的客体,成了被动的顺从者、接受者和依附者,因而在师生关系上表现为不平等、不协调甚至是对立或对抗的境界。和谐师生关系主张在师生对话交流中实现教学权利的分享,赋予学生以独立的人格和平等的权利和意识。教师不以身份、地位、职位和权力去威胁、控制学生,而是要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让渡部分教学权利允许学生质疑、批判,讨论、争辩,敢于对教师、教材的权威提出质疑。当然,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应有的作用和发挥应有的功能。平等的对话也并不是一方抛弃观点或强加于另一方的观点之上,而是双方共同改变旧的观点,通过对话交流,达成双赢的目标。(www.daowen.com)
如何通过对话交流构建双赢的师生交往目标呢?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可以“聊”,可以“辩”,可以“商”,也可以“谈”,师生交往也不会例外。以基本形式“谈”为例,“谈”就是对话,但这里的“谈”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师找学生谈话是有区别的,尽管也包含着对话交流的含义,但不是它的全部。这就意味着师生间对话交流不是单向进行的,而是双向建构的。对话交流的实质就是要通过对话实现交流,分享意识,改变思维,形成意义建构。当然,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对话交流张扬着精神交往的解放旨趣,强调“自由”“平等”,主张“热爱”“谦虚”“信任”,关注“希望”“反思”“批判”,它超越了灌输式、自我教育等独白式“反对话关系”[5],它不仅仅是一种交流方式,而且更能彰显师生主体间性的平等关系,师生对话绝不是“空谈闲聊”,而是“有意义”和“有效”的行为。在这种情境中,师生要想使对话顺利进行,必然在情感上处于一种真实的状态,直接面对对方,以各自真实的面目示人,才能深入彼此的内心世界,缩短对话交流的距离。
在具体操作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实际上表现为两种方式:一种是显性对话交流,一种是隐性对话交流。显性对话交流指的是在师生主体间触动心灵激发交往冲动的情境下,教师向学生提问,或学生向教师发问,然后双方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进行讨论、质疑和论证,用以阐明事理、澄清事实、激发情感的一种交往方式。隐性对话交流是指师生主体间能够实现情感沟通和心灵接触,但未必进行明显的对话、讨论,而是通过双方的沉思、默想、认同、赞许或反对等一系列感情的自然流露,交往双方彼此在思想和心灵上默契的一种交流方式,这种交往方式虽然表面上看不出对话交流,但却实现了更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在实际的师生对话交流中,这两种交往方式是客观存在的,有时候隐性对话交流占主导,有时候显性对话交流占主导,有时候并用,但多数情况下以显性对话交流为主。无论选用哪种对话交流形式,其目的都是实现师生的互动与沟通,最终实现意义的共享和共识的达成,促进个体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