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成果

构建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研究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教师更应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学生,从学生中汲取营养,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学过程即是师生在相互理解沟通前提下“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尽管闻道在先,但终究不可能尽善尽美,更何况今天的信息时代,学生接收信息渠道多样化,发展中各有所长,教师就更加需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向学生学习。完善师生交往民主,教师要主动地接近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关系。

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促进教师的教。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礼记·学记》就曾指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求教师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注意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使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不断的发展。“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尤其在今天的网络时代,教师更应以谦逊的态度对待学生,从学生中汲取营养,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完善师生教学民主

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完善教学民主就是通过教学环节,体现教学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应变性,强调求异、追求个性、宽容另类、鼓励创新,反对教学的单一性、专制性以及无条件的求同。传统教学中,我们过多强调的是师生关系和睦,步调一致,这种民主是以牺牲学生的主动性,压抑学生的学术观点为代价的,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对老师言听计从,压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教学过程即是师生在相互理解沟通前提下“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尽管闻道在先,但终究不可能尽善尽美,更何况今天的信息时代,学生接收信息渠道多样化,发展中各有所长,教师就更加需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向学生学习。只有遵循这一规律,发扬教学民主,才有可能培养出超出自己水平的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要以培养高出自己的学生为荣,鼓励学生超过自己,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教育学生,为学生营造学术交流的民主气氛。

(二)完善师生管理民主

所谓管理民主指的是师生间存在着管理与接受管理、组织与自我组织的民主关系。传统教育管理模式中,教育更倾向于管理与接受管理,强调了学生对师长的绝对服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封建观念,将师生的管理关系纳入了封建伦理之中。这种管理模式强调以父母训导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家长式的管理。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时代背景下,完善师生的管理民主,就是改变学生一味接受管理的被动局面,通过完善和创新,充分体现学生作为一方主体的作用,充分完善民主的管理过程。作为教师不再充当单一的管理者的角色,而是要充分考虑另一方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民主化管理,将管理的主动权交予学生,体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特点;对出现问题的学生,不能简单地进行惩罚,而要与学生交流沟通,让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作为学生,在民主管理的新制度下,不再被动地接受管理,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行使民主权利,真正地成为管理民主的受益者,这既是高校适应市场竞争的外在需要,也是培养独立自主、适应市场需求的当代优秀人才的内在要求。

(三)完善师生交往民主(www.daowen.com)

师生交往过程是师生之间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的过程。完善师生交往民主,教师要主动地接近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关系。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十分强调师生接近,主张教师“要成为孩子中的一员”,主张在交往中创造一种师生民主的气氛。教师主动与学生交往,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而且能让教师焕发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巨大的活力。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文化的开放性和信息渠道的多样性,使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角色划分日益模糊。高职院校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不仅是一种理想的要求,而且是一种现实的必然。民主的师生交往过程是一种互相对话、沟通、包容和共享的过程。在民主的交往中,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理解、鼓励和支持。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针对某一问题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向权威挑战。在民主的交往中,学生具有更强的交往能力,与同学与教师能进行正常的交流与沟通,能同情、尊重和关心他人,知道怎样影响别人并接受别人的影响、怎样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与看法,善于理解并接纳别人的意见,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高扬,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展现。

(四)实现师生人格平等

实现师生人格的平等,要求教师看到学生具有的独特价值,尊重和理解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个体,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教师能够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智力类型、个性特点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活动获取知识、完善个性、逐步成长;能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舞台,以关怀引导、支持鼓励代替操纵控制,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思维、活动和判断、抉择,在关键时刻给予学生一定的支持。实现师生人格的平等,要求教师淡化自己的权威,承认学生的一方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人,给他们自由选择的权利,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从而真正达到教师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精神的交往的目的。

(五)实现师生交流平等

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是高职教育不可缺少的环节,高职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交流的过程。一方面,师生交流的平等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就是学生的自主性增强,能够主动地在现实情景中去验证所学知识、获得经验和反思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去体验和思考。在实践过程中,师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更加灵活,交往方式更加平等;学习过程成为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权威地位发生变化,师生拥有平等交流的权利。另一方面,师生交流的平等应体现在教学研究中,就是师生面对共同的课题,一起探讨、讨论和研究,调动和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师生学术交流应该是建立于平等基础之上的互动。在这种互动过程中,不但有师长的“传道授业”,更要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既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并促使学生增长知识才干之任务,又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和做人的道理。学生则要在接受教师的指导的同时,完成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任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