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研究: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高职院校研究: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和谐—共生”状态下现代师生关系是指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背景,在和谐的班级组织形态中进行和谐的师生互动,最终达到师生之间共生、共存、平等、和谐的状态。不可否认教师与学生的冲突是普遍存在的,但这些不和谐、非共同体的因素改变不了社会整体发展趋势,阻碍不了“和谐—共生”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决定性地位,更阻碍不了“和谐—共生”状态的现代师生关系的发展。

高职院校研究: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传统的“支配—从属”状态下的师生关系显然不合时宜,而社会关系变化、社会组织发展、社会互动增加,必然会促使师生关系转型为“和谐—共生”的现代状态。“和谐—共生”状态下现代师生关系是指以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背景,在和谐的班级组织形态中进行和谐的师生互动,最终达到师生之间共生、共存、平等、和谐的状态。

(一)社会关系变化:建立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

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社会分工逐步独立化与专门化,社会功能的分化、社会关系的分化、社会实体性因素的分化加速了整个社会的转型与变革。与科技建设、工业生产市场经济互联网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是强调平等、和谐的社会关系。现代社会倡导和谐社会、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和谐班级的建设,讲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民主平等、开放包容、合作共赢,而“和谐—共生”便成为人际关系的主旋律。在主旋律引导下的师生关系发生根本性改变,师生通过对话机制的建构,通过课堂内外的良好合作,通过课上课下的活动安排,使得学生主体性地位得到提高,“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在校园内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成为校园中的核心关系。不可否认教师与学生的冲突是普遍存在的,但这些不和谐、非共同体的因素改变不了社会整体发展趋势,阻碍不了“和谐—共生”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中的决定性地位,更阻碍不了“和谐—共生”状态的现代师生关系的发展。

(二)社会组织发展:形成和谐—共生的班级组织(www.daowen.com)

我国社会组织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及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对整个社会的建立健全具有联动作用。因此,提高社会组织的自身能力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适应和谐社会的发展需求,已成为我国社会组织发展的新常态。在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社会组织从原先对政府的依赖性强、服从性强,发展到自主性强、独立性强、开放性强的状态,社会主体结构逐步由统一化走向多元化。在社会组织发展背景下,教师与学生在“和谐—共生”的班级组织中获得自由、独立、平等,班级组织重新焕发新的活力与光彩,师生在班级中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三)社会互动增加:构建和谐—共生的师生互动

“师生交往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性交往,双方的互动是相互作用的社会性过程。”[14]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化格局的深化,带给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小,人与人的互动在增加,多种沟通途径、多种互动方式,轻松便捷,安全有效。同时,技术的发展也拉近了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距离,实现了师生双方平等、独立、自主、自由的对话。对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直接接触的自由行为,诠释着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爱与谦逊,并伴随着行动与反思的互动过程。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从而更好地促进“和谐—共生”的师生互动。教师的职责应该侧重于激励学生思考,其角色更应该是顾问,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引出论点的智者。教师必须花费更多时间实施有效且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帮助教师与学生更好地讨论、交流、了解。总之,师生关系的发展要基于社会大背景,以现实为依据进行考量,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传统的以保守为主要特征的师生关系面临诘难[15],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师生关系,即“和谐—共生”的师生关系将成为应然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