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高职院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主体间性教育的实践

高职院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主体间性教育的实践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当代哲学认为,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体间性关系。主体间性是由哲学家胡塞尔在晚年时期提出的。主体间性理论深刻影响了师生关系。主体间性教育中,师生地位是平等的,双方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师生关系具有发展性。在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师生双方要共同努力,建立主体间性教育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进行平等对话,提高对话的有效性,达到主体的理解与共识。

高职院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主体间性教育的实践

传统哲学中并没有“主体间性”这个概念,人与物的关系无疑确定是主客体关系,人相对于物无疑是主体,人与人的关系也同样被限于主客体关系,以传统哲学为基础的师生之间自然只能形成主客体关系。现当代哲学认为,人与人的关系,特别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主体间性关系。

主体间性是由哲学家胡塞尔在晚年时期提出的。主体间性理论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方面指“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即“自我”作为主体是否以及如何能认识另一主体,即“他我”,另一方面是指在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着共同性或共通性。主体间性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性和统一性,是两个或多个主体的内在相关性”[6]。主体间性理论认为,交往的各方是平等的主体,都具有主体性。交往各方虽然各自独立,但又相互影响,主体间要形成交往与交流对话与合作、认同与欣赏的关系,交往方式具有交互性、合作性、约束性。

主体间性理论深刻影响了师生关系。传统教育背景下师生之间往往形成的是“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强调教师是教育过程的主导者,教学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重视学生自主发展,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由表现,教师对学生的活动缺少干预。教师主体说缺乏给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机会,但是学生主体说又矫枉过正,忽视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应该从根本上重新评价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特别当师生关系变成了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的时候。”主体间性教育试图超越“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形成师生之间“主体—主体”的关系,通过教育主体间的交往,在一种和谐共存的环境中促进学生的发展。主体间性教育中,师生地位是平等的,双方是交互主体的关系,师生关系具有发展性。师生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是通过对话来实现的,师生双方在课堂内外,以语言的、非语言的各种方式互相沟通、互相理解,共同构建原有的知识结构。(www.daowen.com)

在高职院校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中,师生双方要共同努力,建立主体间性教育关系,加强师生之间的交往,进行平等对话,提高对话的有效性,达到主体的理解与共识。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改变视学生为教育客体的观念,消解自己的话语霸权,注意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将话语权真正交给学生。学生也需要突破被动听从教师的传统习惯,发挥主体性,提高自我表达、积极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师生双方在相互尊重中相互欣赏,在相互理解中共同发展,这应该成为当代和谐师生关系追求的应然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