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增强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影响到教育活动整体的水平和质量。一般来说,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促进者、组织者和研究者,学生是参与者、学习者,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人和自我教育的主体。而且,由于教师和学生身份角色的差异和教育活动组织本身的特点,使得师生关系在教育管理模式、教育主体性和人际关系等方面体现出不同的类型。
(一)教育主体性角度
根据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将师生关系划分为教师主导型、学生主导型和共享合作型。教师主导型主要围绕教师主体开展教学活动,学生自主性不能有效发挥;学生主导型主要围绕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性不够;共享合作型倡导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是提高教学效果和实现师生共同成长进步的有效途径。
1.教师主导型师生关系
教师主导型的师生关系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中心与主导地位,师生关系处于单向发展状态,教师更多地作为知识的权威传授者,教学活动围绕教师展开,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多地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个人能力素养的培养和开发。教学过程中教师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对于教师提出的观点,学生不会提出质疑,更不会和教师进行讨论和争辩。因此,教师主导型师生关系下的教学活动,更多地表现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个人主导。
2.学生主导型师生关系
学生主导型的师生关系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活动中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从学生学习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和活动组织,而且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个人能动性,将教学作为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和素质、激发创造性的过程。这种师生关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作用,但师生合作性不够,教师的作用没有得到应有发挥。
3.共同合作型师生关系
共同合作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不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简单相加,而是师生共同合作、相互配合、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实现教育目标并共享教学成果的过程。师生之间呈现积极的双向交流,学生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各抒己见,教师认真引导。教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教师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思路,在相互理解和充分沟通的前提下组织开展教学。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被看作是两个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得以展开和实现。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能够成功地获得信任和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正如徐特立所指出的:“教师和学生,一切都是相互平等的关系,用中国的老话来说,叫作‘教学半’或‘教学相长’,在教和学当中教师和学生都获得进步。这是新的师生关系问题。”[11]
(二)教育管理角度
根据教育活动的管理模式,可以将师生关系划分为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类型。专制型师生关系强调的是基于命令与权威的管理理念;放任型师生关系体现出无序、随意和放纵的关系表现;而体现开放、平等和互助合作的民主型师生关系则是现代教育所倡导的。
1.专制型师生关系
专制型师生关系是中外传统教育理论代表性观点,如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理念。在这种传统的教育理念影响下,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集中表现为学生绝对服从于教师,而教师则对学生严加管教。在传统的专制型师生关系开展下的教学活动,对于学生获取系统的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很大的益处。但另一方面,这种师生关系极大地压抑了学生个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思考和个人能力的发挥,以致学生不能成为知识与能力兼备、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全面发展的人。而且,传统的专制型的师生关系缺失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性,教师“总是带着社会赋予他们的职业特权,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以种种‘神圣’的借口,心安理得地强制学生学习,而对学生在性格兴趣等方面表现出自我发展的趋势总是用种种方法去防范”[12]。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和约束,师生关系逐渐疏远甚至产生对立倾向。因此,专制型师生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和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
2.民主型师生关系(www.daowen.com)
民主型师生关系主要表现为学生与教师同样具有较强的民主意识,学生与教师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并积极参与教学等各项活动。师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交流、对话、沟通、探讨的关系,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熟悉、理解、掌握并进行发现创造的过程。由于信息社会的来临,教师信息与知识上的优势被削弱,因此教师源于知识的权威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挑战,师生平等的要求也就成为一种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必然。在民主型师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关系是建立在双方人格平等基础上的合作关系,师生之间互相尊重、相互合作。乌申斯基曾指出,“在教育中的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面对现代社会开放性、多元化和信息化的特点,教师更应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用自身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是协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和谐关系的基本要求,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3.放任型师生关系
放任型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任由学生的学习、成长、心理发展等方面自由发展。教师将自己作为孤立的主体,将教育工作看作简单的知识讲授和信息传递,缺乏对于学生必要的管理与教育,学生处于轻松自由的学习状态。放任型师生关系过于强调学生的个体发展,从表面上看,学生处于非常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对于学习态度端正、自我管理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同时也有可能造成部分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学习目的不清晰、学习重点受个人兴趣所支配、学习成绩下降、产生心理危机等问题,而且缺乏了教师的专业教育与引导,学生容易养成自由散漫的学习、生活习惯,一定程度上可能带来教学秩序的混乱。
(三)人际关系角度
根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密切程度,可以将师生关系分为对立型、亲密型和疏远型。对立型师生关系无法保障正常教学活动开展;疏远型师生关系对教师和学生成长不利;而亲密型师生关系则是师生追求的目标。
1.对立型师生关系
所谓对立型的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以权威者自居,以师长的尊严凌驾于学生之上,学生在教学活动等方面必须无条件服从教师的管理。教师不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制,独立思维受到阻碍;有的教师以学习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不讲究方法和技巧;学生对教师比较畏惧,师生关系紧张对立,师生之间容易发生冲突。
2.疏远型师生关系
疏远型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除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外,师生之间缺乏课堂之外有关学习、思想和生活方面的交流与沟通,造成师生间情感淡漠。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兴趣、特长、个性,学生也没有了解和亲近教师的渠道与动力,因此在心理上会产生很强的距离感,关系相对疏远,甚至出现“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陌生人”的现象。
3.亲密型师生关系
亲密型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的教学活动和课堂之外的生活中,建立了较为深厚的师生情谊。教师在课堂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在课下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即人们常说的“良师益友”。在这种师生关系中,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不仅仅指导学生学习,还关心学生的心理、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成长,和学生交流沟通多,了解学生的特点,能够做到因材施教;而学生也尊敬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互相学习,共同探讨提高的良性关系。虽然,由于教师的职业特点,使得教师在学识、专业知识系统和教学经验等方面与学生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和长处,但这并不代表教师在任何方面特别是学识方面都优于学生,即所谓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亲密型师生关系对保障教学活动良性运行和教学效果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过以上不同类型师生关系的分析,我们认识到,现代教育建立师生关系的核心,就在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应建立平等的价值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民主的管理作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研究。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主动学习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与学生通过合作,共享学习成果。同时,对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平等还要注意相对性,即为了维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要实现自由与纪律的有机结合,即民主平等关系要避免在教学活动中无原则的民主与自由。尤其从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来看,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高校发展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必然促使高校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只有建立民主型、共享合作、亲密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并得以实现,进而建立良性互动的教育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