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就业价值取向分析与调整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

就业价值取向分析与调整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案例屠呦呦与青蒿素发明2015年10月5日,85岁的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因为她在医学上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如屠呦呦自己所言:“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屠呦呦淡泊名利、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几十年来甘坐冷板凳,甘于寂寞。具体来说,职业价值取向分为以下几类。职业价值观作为决策

就业价值取向分析与调整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重要性

案例

呦呦青蒿素发明

2015年10月5日,85岁的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因为她在医学上的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多年的科研生涯中,无论是面对动荡的社会环境、简陋的实验条件,还是面对无数次实验失败的打击,她都矢志不渝地做好自己的科研。为保证病人的用药安全,她以身试药,导致肝中毒。没有院士的桂冠,没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没有博士学位,如果不是获得了诺贝尔奖,她可能终身默默无闻。但是所有的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她对中药科研的执着和热爱,没有动摇她立志寻蒿、将中药现代化作为毕生追求的信念。正如屠呦呦自己所言:“我喜欢宁静,蒿叶一样的宁静。我追求淡泊,蒿花一样的淡泊。我向往正直,蒿茎一样的正直。”

启示

每一个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都具有超出常人的定力,这种定力源于个人的价值观。价值观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它帮助人们做出各种人生重大的抉择。屠呦呦淡泊名利、坚韧不拔、锲而不舍,几十年来甘坐冷板凳,甘于寂寞。她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青蒿素的研究之中,她希望用它挽救更多的生命,这是她一生的追求。

(一)职业价值观

1.价值观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了什么。”价值观是指人们认识和评价客观事物与现象对自身或社会的重要性时所持有的内部标准。对个人而言,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境界。对社会而言,价值观决定了社会文明的程度。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丰富,个体逐步形成自身的价值观。价值观一旦形成,便是相对稳定的。但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价值观有可能发生变化。

2.职业价值观

现实生活中,各种职业在劳动性质和内容、劳动难度和强度、劳动条件和待遇、所有制形式和稳定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别,人们心目中对各类职业的声望和地位的评价也有不同,由此就形成了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在职业活动中的反映,是个人基于需求的满足对工作特质或属性进行的价值判断和评价,是职业决策考虑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能满足个人的全部需求,左右人们选择的往往是职业价值观。例如有人重视报酬,有人重视稳定,有人重视环境,有人重视赞誉赏识等。个人不论做出什么选择,选择的背后必定与自己的需求和价值判断密切相关。职业价值观会影响一个人对工作的抉择。如果能在与自己价值观相符的环境中工作,那么就会产生工作的动力,提升工作的满意度;反之,就会产生惰性和排斥心理,大大降低工作效率和质量。

3.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1)主观性

人们从自身需求出发对职业属性进行价值判断时,总是遵循着自己内在的评价标准和考虑自己的个性倾向。由于人的需求、评价标准和个性倾向是主观的,职业价值观必然具有主观性。职业价值观具有主观能动性,对人的需求会发挥一定调节作用,如当职业属性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求,而受外部环境和条件限制又没有更好的职业选择时,个人会主动降低其部分内在需求,暂时接受和适应职业属性。

(2)稳定性

职业价值观是个人在成长历程中,随着能力的提高、认知水平的提升、经验的积累,在家庭、社会以及个性倾向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形成的对职业世界的总体认知和评价。职业价值观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期,一旦形成,不会轻易发生变化,具有持久性。

(3)差异性

需要是形成职业价值观的心理基础。人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不同个体的需要不尽相同,即便是相同的需要,在层次、稳定性和强度上也都有所差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要充分尊重他人的职业价值观。

(4)可塑性

在职业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人的认知能力、认知广度和认知深度影响着个体对职业世界的认识,进而影响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职业价值观是可以通过提高认知能力、拓展认知广度、强化认知深度来改进和完善的,职业价值观具有可塑性。

(二)职业价值取向的分类

总的来说,职业价值取向分三大类:一是维持并提高物质生活的需要,通过从事职业活动取得报酬,满足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满足精神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特别是发展个性的需要,在物质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的今天,人们的这种需要越来越强烈了;三是承担社会义务的需要,为大众多做贡献,尽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具体来说,职业价值取向分为以下几类。

1.自由型

其特点是不受别人指使,凭自己的能力拥有自己的“小城堡”,不愿受人干涉,想充分施展本领。适应的职业是室内装饰家、图书管理专家、摄影师音乐教师、作家演员、记者、诗人、作曲家编剧、雕刻家、漫画家、自由撰稿人、SOHO(自由职业者)等。

2.小康型

其特点是优越感强,渴望有社会地位和名誉,希望受到尊敬,若得不到满足,则会由于过强的自我意识而感到自卑。适应的职业类型有记账员、会计出纳、统计员、办公室职员、秘书等。

3.支配型

其特点是想当一把手,不太在乎他人想法,且以此为最大的快乐。适应的职业类型有推销员、旅馆经理、饭店经理、广告宣传员、调度员律师、政治家等。

4.自我实现型(www.daowen.com)

其特点是不关心平常的幸福,一心想发挥个性,追求真理,不考虑收入、地位及他人看法,尽力施展自己本领,视此为生活的意义。适应的职业类型有生物学家、气象学家、化学家、药剂师、动物学家、数学家、地质学家、科研人员、科技工作者等。

5.志愿型

其特点是富于同情心,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不愿干哗众取宠的事,把默默帮助他人视为快乐。适应的职业类型有社会学者、导游、福利机构工作者、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社会科学教师、护士等。

6.技术型

其特点是认为立足社会的根本是一技之长,钻研一门技术,靠本事吃饭,既可靠又稳当。适应的职业类型有木匠、农民、工程师、飞行机械师、各种司机、机械制图员等。

(三)职业价值取向的澄清

在实际中,每个人的职业价值观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但是,在多元的职业价值观中有主次之分,这是在职业价值观的互相比较中产生的,那么,为什么要对职业价值观进行排序,澄清核心价值观呢?任何一种职业都不可能同时满足一个人所有的需求,职业决策的任务要求个人在多种职业选择之间权衡利弊,以实现选择的最优化。职业价值观作为决策时的内心尺度,支配着个人的决策行为,同时也为最后的职业选择提供充足的理由。

如果个人的职业价值观没有在深入探索的基础上加以澄清,内心尺度处于混沌状态,在决策时必然难以取舍,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我们的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现实生活中充满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价值冲突导致社会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在校学生受其影响,面临着价值观比较、选择和整合的困难。越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越需要个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学会思考,理智选择,不要随波逐流。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问自己如下问题来确定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你对这一价值观有强烈的感觉并珍惜它吗?必要的时候你会很确定地肯定它吗?在选择这一价值观之前,你是否考虑了其他的选项?在选择这一选项之前,你是否思考了选项给未来职业带来的影响?你是否会独立于外界的压力在这一价值观的指引下选择一种职业?你会用行动来支持你的信念吗?你是否会始终如一地根据你的感受和信念来行动吗?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就能为确定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提供依据。

(四)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整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中专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他们今后的择业行为产生重要影响。随着我国就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大中专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随之变化,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既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能正视就业压力,又存在消极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又追求理想化的薪酬待遇;既看重经济因素,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尽管大中专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存在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消极的就业意识以及盲目的就业行为:就业意向城市化趋向加重,社会奉献意识淡化;注重个体价值,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物质利益,过于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择业观念较为传统,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与创业精神、竞争意识。

1.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的负面现象

(1)思想上风险意识较强,但行为上过于消极

目前,大中专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非常突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多数学生能清醒认识到就业危机的存在,但是,一些学生虽然有较强的忧患意识,却没有付出积极的行动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人的发展要和社会需求相一致,青年学生应审时度势,从根本上改变观念,适应社会的需求。

(2)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奉献意识差

在当下的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中,一部分青年学生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就业价值观中应有的责任意识正逐步淡化。

(3)择业灵活性较强,但义务观念淡薄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青年学生择业的灵活性也越来越高。然而,在尽情享受自己择业权利的同时,一些人往往忽视了应当承担的义务。“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国家给予青年学生自主择业的权利,同时规定了他们要履行诚实信用、遵守与用人单位自愿签订的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等义务。但很多调查都发现,一些毕业生义务观念薄弱,职业精神和职业操守尚需加强。

(4)贪图安逸,缺乏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近年,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优越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学子普遍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奋斗精神不足,想在就业中寻求安逸,不愿到基层或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2.就业价值取向的调整

就业价值取向是一种倾向性态度,如果一味脱离本人实际和所处环境实际,这种取向就会发生偏差甚至扭曲,对就业、成长和发展都是不利的。如何调整我们的就业价值取向呢?

(1)加强思想修养,端正价值观和成才观

青年学生很容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现在社会上有一些不良思想倾向,比如好高骛远、拜金思想、好逸恶劳等都对青年学子产生多多少少的影响。在一些调查中发现,一些青年学生在就业时把薪酬、工作环境、单位性质看得很重,只想获得不想付出,缺少对社会、对集体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如果坚持这种就业价值取向,在现实生活中就会碰壁,得不到他人的认可和承认,何谈实现个人的价值?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定型,应该高度重视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成才观,注重职业精神的培养。同时,青年学生也应该主动接受必要的职前培训,学习必要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职业操守,为进入职场做好充分准备。

(2)注重职业规划,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青年学子缺乏合理的职业规划,容易盲从和走入误区。大中专学生要接受职业规划教育,从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综合考虑,确定正确的职业目标,设计既符合个人实际又适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职业生涯规划,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为今后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青年学子要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社会,正视自我,了解社会的需求,有助于培养奉献社会的意识及艰苦奋斗的作风,形成积极的职业价值观,及时纠正个人在就业价值取向上存在的偏差。社会实践还是一个了解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的机会。特别是专业实习,实习者通过参与具体的生产服务活动,能够亲身感受到企业的价值观,与个人原先的就业价值观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及时纠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